字词 | 跳端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跳端公 跳端公是过去最为常见的一种迷信活动。旧时人们遭天灾人祸,生疾病等,就认为是鬼作祟,也就要请端公跳神禳灾。端公即巫,四川人称“掌坛师”,其家门悬“△△姓坛门”匾,边有小字为“烧胎、延送、庆坛、净宅”之类,算是广告招牌。端公的工具为司刀、令牌等外加符咒,所请之神,种类多且各地不一,正神有太上老君等,其他有五郎神、桃花夫人、五猖神、马元帅、张天师、五幺姑、麻大婆等等。一旦人家遇上重病缠身、小孩关煞、家宅不靖,便前去请来端公。跳神之前,主人家先与端公说明跳神的事由,并将受术人的生辰八字告诉端公,由端公掐算出跳神的日期,商定法事内容,拟出主人家应准备的香烛纸帛及鸡肉、粮食等酬物。到期端公便到主人家里跳神作法。端公作法事,以收鬼最为普遍。收鬼时,端公头缠红布,左手执司刀,右手执令牌。在屋内乱窜乱跳,作寻鬼状,跳端公也由此而得名。随后端公用司刀穿上点燃了的符咒钱纸之类,用力一掷,掷到之处便有鬼,顺手抓把空气掼入一小瓦罐中,便是收鬼入罐。罐口有符箓封固,埋在百步之外,或倒悬庙中,或置于牌坊上,收鬼便告结束。端公法事还有“过刀山”、“过火坑”、“靖坛”、“穿铧口”等等,把戏甚多。 跳端公分大跳和小跳两种。小跳由一两个端公进行,较为简单。大跳人数多,规模大,时间长,盛行于川东。届时由掌坛师率众端公前往主人家布神坛,焚香点蜡,于鼓乐声中齐唱:“天上锣鼓响沉沉……”大跳便开始了。先由掌坛师奉表口诵:“今有△△省△△道△△府△△县△△里△△街△户户主信士△△人,为△事请弟子代奉天庭”。然后由主人焚表,扮土地神的端公接表,交扮值日神将的端公呈与玉帝,掌坛师则敲云锣念咒催促。接下来便是召魂、延送、问卦、求药、朝斗、劝茅、请娘娘等活动,从早忙到晚。晚饭后,才做正法事,此时鼓乐声声,烛光荧荧,扮土地神的端公杀鸡享神,感谢天庭得表后派灵宫下凡消灾,再由扮仙姐的端公演娱神戏,做请神、数花、打保符等法事,人称“踩席子”。三更鼓起,法事达到高潮,即“发五猖”。事前掌坛法师打招呼:法事将抓死替生,睡着的大人小孩都要喊醒。此时端公合唱,锣鼓声急,由一端公扮成五猖郎,凶神恶煞,手持燃着的纸卷,满地打滚乱窜,厉声喊:“拿魂来啊!”让观者无不惊心。掌坛师则用豆米将五郎打出病房,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将鬼收住,于是大跳功成。吃喝一顿后,众端公便班师回朝,至于病人是否从此无恙,就不得而知了。 解放后,政府明令取缔跳端公。 跳端公tiao4 = duan1 gong1❶跳神:那棵黄桷树长得特别茂盛,好几个~的都说,那树下面的董家这几年只怕要发了。(收85·1·9) 跳端公t‘iau213tuan55koŋ55tiao213duan55gong55巫师跳神。是一种迷信活动。清乾隆五十一年《安岳县志》卷一《土地部·风俗》: “蜀人尚鬼,邑境亦然,杜诗所谓 ‘家家祭乌鬼’ 是也。人有疾病,未延医服药,先请巫师禳祷,谓之跳端公。”嘉庆九年刊《锦城竹枝词》: “闾里难免是巫风,鬼哭神号半夜中;不管病人禁得否,破锣破鼓跳端公。”抟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下:“(湖北施南府)人率信巫而好讼,凡家有病者,即延巫作醮,锣鼓喧鸣,彻夜不止,名曰跳端。”刘省三《跻春台》卷一《过人疯》即有顺庆府(今南充市) 乡间 “跳端公”的具体描写: “忽听城东有一萧端公,手段高强,人称捉鬼匠,与人治病从未险手。高升用轿抬来,又办白鸡、白犬、白鸭、白鹅等物,把案子摆起。萧端公打个花脸,披头散发,手提师刀,将牛角一吹,令牌几打,说道: ‘天灵灵,地灵灵,弟子茅山领命下凡尘,奉命世间来捉鬼,捉尽魑魅魉鬼怪身。’” 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 卷五《教育门·方言》: “扛神曰跳端公。” 民国二十八年《巴县志》卷五《礼俗·风俗》: “《蜀语》: ‘男巫曰端公。’ 《仁怀志》: ‘凡人有疾病,多不信医药,属巫诅焉,曰跳端公。’ 尚鬼信巫,巴俗至今犹然也。”据《重方》说“此迷信活动在今重庆乡村也能见到”。 ![]() ![]() ![]() ![]()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