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青春前期(8~14岁)发病的骨质疏松,又称幼年型骨质疏松,较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理 目前了解很少,有人认为是肾小管回吸钙功能障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骨吸收增加,而骨形成不足以补充骨吸收。
临床表现特点是突然发生骨痛 (多靠近长骨的干骺端),男性比女性多见,全身骨胳包括手、足都有骨质疏松,轻度外伤即可引起单个或多发性的长骨骨折。血中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尿钙和粪钙增高,甚至超过每天摄入量。
幼年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X线检查可以确定诊断。其可以是特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肝病、吸收不良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及白血病等。幼年患骨质疏松时,还应想到成骨不全症,这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普遍的胶原成熟障碍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骨脆性增加,骨质疏松和多发骨折,并有蓝色巩膜(巩膜较薄和透明),进行性耳聋,关节松弛,皮肤薄,身材较正常人矮小等。婴儿成骨不全症出生后就有多发骨折,常早期死亡,一般不难诊断。晚发病例不一定有蓝巩膜等特征改变,有时与特发性骨质疏松不易区别。
无特殊治疗,应注意避免外伤引起骨折。一般在病后4~5年内可以自然趋向稳定。骨质疏松继发于其他疾病时,主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