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牛筋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牛筋草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千金草(《纲目拾遗》),千人拔(《福建民间草药》),牛顿草(《闽南民间草药》),野鸡爪(《闽东本草》),扁草、水牯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千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禾本科穇属植物牛筋草的带根全草。穇属全世界有10余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 牛筋草Eleusine indica(L.)Gaertn.(Cynosurus indica L.),又名蟋蟀草(《嘉兴府志》)。 历史 本品始载于《纲目拾遗》,谓:“牛筋草一名千金草。夏初发苗。多生阶砌道左。 叶似韭而柔。六七月起茎。 高尺许。开花三叉。 其茎弱韧。拔之不易断。 最难芟除。故有牛筋之名。”所述特征与本品相符。 形态 一年生草本。 秆直立或基部膝曲。叶鞘压扁而具脊,无毛或疏生疣毛,鞘口常有柔毛;叶舌长约1mm;叶片扁平或卷折,长达15cm,宽3~5mm,无毛或上面常具疣基柔毛。 穗状花序长3~10cm,宽3~5mm,常呈指状顶生;小穗长4~7mm,宽2~3mm,有3~6小花;颖披针形,具脊,脊上粗糙,第一颖长1.5~2mm;第二颖长2~3mm;第一外稃长3~3.5mm,具脊,脊上具狭翼;内稃短于外稃,脊上具小纤毛。颖果卵形,长约1.5mm,有明显的波状皱纹。 花果期6~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192页.图321) 生境与分布 常生长于荒芜草地。 分布几遍全中国。全世界温、热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8~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水洗净,切段,晒干。 贮藏 置子燥处。 。【化学】:幼嫩全草和花中含微量氰酸,新鲜茎叶含黄酮化合物[1],还含氰甙[2]。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09 [2]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272 【药理】: 非洲民间用作利尿、祛痰剂,或治腹泻。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60 【药性】: 性味 甘,平。 ❶ 《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归经 肝经。 ❶ 《百草镜》:“入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止血。 主治 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脑。 ❶ 《百草镜》:“行血,长力。”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服。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闽东本草》:“治高热,抽筋神昏:鲜牛筋草120g,水600ml,炖400ml,食盐少许,12小时内服。” 食疗 ❶ 《纲目拾遗》:“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牛筋草根洗去泥,乌骨雌鸡腹内蒸熟,去草食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