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斩蛟》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史记正义》:“《括地志》云:‘延津在滑州灵昌县东七里。’《注水经》云‘黄河水至此为之延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亦无怪意。’即此津也。”按:可见于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
【释义】澹台灭明字子羽,是孔子弟子,贤良而有勇,其貌陋,孔子曾自责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可见起初孔子不很重视他。斩蛟故事说明他既不畏神的淫威,也不吝惜千金之璧,正气凛然,因而连神也敬他。
【例句】把似你便有牙爪近取那澹台,周处也曾除三害。(马致远杂剧《半夜雷轰荐福碑》第三折[满庭芳])雷劈坏荐福碑,张镐绝望而怒,大骂蛟龙,举古人斩蛟故事。
澹台斩蛟
【出处】 晋·张华《博物志》卷七:“澹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蛟挟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蛟,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
【释义】 春秋时澹台灭明(字子羽)携带千金之璧渡河,河伯想夺为己有,兴起大风浪,两条蛟龙挟持船边,子羽左手握璧、右手持剑将蛟杀死。渡过后,子羽将璧投于河中,河伯又送回,子羽即将璧砸毁而去。后以此典形容人不畏强暴,勇敢无畏。
【例词】 拔剑斩蛟 让璧 让双璧水神夺 澹台璧 与蛟龙争斩蛟破璧 澹台见谋
【用例】
〔让双璧〕 唐·骆宾王《海曲书情》:“江涛让双璧,渭水掷三钱。”
〔澹台璧〕 南朝梁·何逊《和刘咨议守风》:“本惭佽飞剑,宁慕澹台璧。”
〔斩蛟破壁〕 唐·李商隐《偶成转韵》:“斩蛟破璧不无意,平生自许非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