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淡豆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淡豆豉 中药名。 见《本草汇言》。别名:香豉,淡豉。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制法: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 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药材:干燥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6~1厘米,宽3~6毫米。 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整的皱折,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 有霉臭,味甘。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味苦,性寒。 入肺、胃经。解表,除烦,宣郁,解毒。 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疼冷。”《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煎汤,6~12克;或入丸剂。 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❸ 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本草纲目》:“黑豆性平,得豉则温。既经蒸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沾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