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淡豆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淡豆豉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 异名 大豆豉(《别录》),淡豉(《纲目》)。 基源 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的种子发酵加工后的制品。 原植物 大豆Glycine max(L.)Merr. 历史 本品以大豆豉名始载于《别录》。《纲目》载:“时珍曰按刘熙释名云。豉。 嗜也。调和五味。 可甘嗜也。弘景曰豉出襄阳钱塘著香美而浓。 入药取中心者佳。”考其真品即为此种。 余项参见“大豆”条。 。【生药】: 制法 取黑大豆洗净。 另取桑叶、青蒿加水煎煮,滤过。将煎液拌入净黑大豆中,俟吸尽后,置蒸具内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取25~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闷使发酵至长满黄衣时,取出,除去药渣,加适量水搅拌,置容器内,保持温度50~60℃,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有香气逸出时,略蒸,干燥。 每黑大豆100kg,用桑叶、青蒿各7~10kg。 淡豆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方法外,尚有以其他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薷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鉴别 本品椭圆形,略扁,长0.6~1cm,宽3~6mm;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整的皱折,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的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有霉臭,味甘。 以色黑、附著膜状物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化学】: 大豆种子加工成淡豆豉,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和B2,碳水化合物,烟酸等。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2 【药性】: 性味 ❶ 《中国药典》:“苦,辛,凉。” 归经 入肺、胃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功效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解毒。 主治 ❶ 《中国药典》:“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剂。 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❶ 《药性论》:“得 ” 配伍应用 ❶ 配栀子,治热病后期,虚烦不得眠。 ❷ 配生姜、乌药、香附,治脾胃素虚,呕吐呃逆,食欲减退。 ❹ 配板蓝根、生石膏、连翘、薄荷,治风热感冒,口咽疼痛,咳嗽头痛。 方选和验方 ❶ 栀子豉汤(《伤寒论》)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14个,豆豉60g。 上2味,以水800ml,先煎栀子得500ml,去滓纳豉再煮取300ml,分2次服。 每服15丸。小儿量大小与之,用冷茶清临卧吞服,以知为度。 再加蛋清、蜂蜜作成药饼,烘热,乘热填入患者脐孔中,以指按平。外用胶布一块覆盖。每日换药1次。 ” ” ⑾广西中医药 1985;(5):“产后断乳,乳房胀痛:炒麦芽100g,淡豆豉、苦地丁、神曲、蝉蜕各15g。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 单方应用 ❶ 《药性论》:“治阴茎生疮溃烂:豆豉与蚯蚓湿泥同捣,外敷。” 【医药家论述】: ❶ 倪朱谟《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迭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属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 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