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潘阆《酒泉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潘阆《酒泉子》《酒泉子》·潘阆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钱塘潮,又叫宁海潮,是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怒潮,每年尤以阴历八月十八日为最壮观。钱塘潮景象的壮丽,早就闻名天下,是历来文人歌咏的题材。李白《横江词》中已有“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之句。这首小令,是咏潮的名篇。上片写江潮涌来时涛声如雷、沧海成空的壮观;下片颂扬弄潮儿的矫健身姿和高超表演,都写得惊心动魄,叩人心弦。结尾二句,作者自叙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曾几次在睡梦中重现,而每次醒来,都心有余悸。这样写,既强调了潮的惊险壮观,作者感受之深,烘托了“弄潮儿”的精彩表演,飒爽英姿,又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词意境壮阔,给人以气魄雄伟、胸襟开阔之感,一扫五代柔靡的词风,从而使潘阆以咏潮名世。清张思岩曾评论: “以轻绡写其形容,谓之潘阆咏潮图” (《词林记事》引《皇朝类苑》)。 潘阆《酒泉子》《酒泉子》·潘阆
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入衣,空役梦魂飞。 这首词是对西湖胜景孤山之回忆。上阕起首两句,先确定了画幅的中心主体孤山的位置,词人以黛喻山的颜色,以簇状山的形态。黛者,古代女人画眉所用的黛墨,青而带黑;簇者,攒集丛聚。接着写山上的僧房,“四面向湖开”,显得越发清静,敞亮开阔。“轻棹去还来”,顿使整幅画面由静变动,沟通了山与湖的连结。下阕转写连云阁。孤山顶上有座连云阁,四面临湖。过片两句先写湖面布满芰荷,清香扑鼻;次叙阁檐悬挂铃铎,风铃清音。结尾二句冠以“别来”二句,这是理解全词的关键。词人的“长忆”、留恋、向往,正是着眼于孤山的幽静,佛地的圣洁,不满于污浊纷扰的世俗。末句五字,深刻地表现出词人对孤山这方静土深切怀念和执著的追求。 潘阆《酒泉子》潘阆《酒泉子》潘 阆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①。笛声依约芦花里②。白鸟成行忽惊起③。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④。 注释 ①岛屿:水中或水边的高地。②依约:隐约,听不分明。③白鸟:白鹭。④水云寒:此处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西湖十景图之平湖秋色【宋】叶肖岩 鉴赏 潘阆用《酒泉子》词牌写过一组词,计十首。其一、二忆钱塘,三、四忆西湖,五至十分别忆孤山、西山、高峰、吴山、龙山、观潮。每首开头都冠以“长忆”二字,下阕第三句都用“别来”二字起句。本词为组词之四,通过对清秋时节西湖风光的描绘,寄托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小词富有诗情画意,当时曾广为流传。其艺术特点主要有: 意境上优美如画。本词虽是回忆之作,但娓娓叙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临湖观望、渔舟三两、岛屿清秋、芦花笛声惊白鸟、闲整钓竿等,不但自成画面,而且远近有序,浑然一体,蕴涵生气和灵动。下阕首二句“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写笛声悠扬,若有若无,白鸟翩然,轻灵明快,让人如闻之于耳,如得之于目。“笛声依约芦花里”的“依约”,也给人一种舟行其中的感觉。写清秋时节的西湖,碧水与“芦花”“白鸟”相映成趣,极富色彩感。全词篇幅不大,而如垂钓者、渔舟、岛屿、笛声、芦花、白鹭等表达渔隐之情的国画意象一应俱全。有人物,有花鸟,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情调闲雅的西湖清秋图。 寄托了作者的出世之情。看风景其实就是在看自己,一切风景无不注入了观赏者的个性化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人格化的风景。通过作者笔下景致的描写,可以释读出作者的感情世界。“尽日凭阑”,写出作者对西湖的驻足与流连。具体而言,作者写渔舟,三三两两,一种闲适之情油然而生;写岛屿,正值清秋,隐然一种清静高洁之情。芦花吹笛之逍遥,白鸟惊飞之不羁,无不反映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愿与鹤鹭为伍的热切心志。“闲整钓鱼竿”呼应上阕“钓鱼舟”句,又有收拾鱼竿,急欲重返西湖垂钓的神态。结句从“长忆”回到了现实,明确表达了自己意欲归隐的心情。词中意境的营造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向往隐士,追求闲云野鹤般自在的生活,所以才会在作者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 风格上,清新明快而又不失淡雅含蓄。全词没有难懂的字词,没有费解的语句,皆平常用语,娓娓道来。加上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然的山水画。其境自然优美,清新可爱,令人吟咏不足,赏玩不已。“放怀湖山,随意吟咏,词翰飘然”(《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确非俗士可为,无怪乎石延年让“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苏东坡要“书于玉堂屏风”(杨湜《古今词话》)。(李飞跃) 集评 宋《释文莹:“阆有清才,尝作《忆余杭》一阕,曰:‘长忆西湖(略)。’钱希白爱之,自写于玉堂后壁。”(《湘山野录》卷下) 清《陈廷焯:“潇洒出尘。结更清高闲远。”(《词则《别调集》卷一) 链接 《酒泉子》词牌。《酒泉子》,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双调,有四十字至四十五字多体。 宋人词作的汇辑。宋词丛刻,始于明末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清代,又先后出现了侯文灿的《十名家词集》、秦恩复的《词学丛书》。到了晚清时期,刊刻宋词之风更盛,规模也更大,其中影响最著者有王鹏运刻印的《四印斋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江标刻印的《宋元名家词》,吴重熹刻印的《山左人词》,吴昌绶刻印的《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孝臧刻印的《彊村丛书》,陶湘刻印的《续刊景宋金元明本词》。民国时期,这一传统得以进一步延续,又出现了赵万里编辑的《校辑宋金元人词》七十三卷、周泳先编纂的《唐宋金元词钩沉》,唐圭璋在前人文献搜集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全宋词》,使学界能一睹有宋一代词作的全貌。 毛晋与《宋六十名家词》。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和版刻家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晋,江苏常熟人。自幼爱读书,他的藏书楼号汲古阁,藏书丰富。三十岁左右开始专注于文化典籍的编校刻印,他所刻印的书籍种类繁多,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其中著名的有《十三经》《六十种曲》《文选》《津逮秘书》《宋六十名家词》(原名《宋名家词》)等。《宋六十名家词》分六集,辑录了宋代六十一家词集,每家词集之后,毛晋各附以跋语。按其原意,在六集之后,还将续刻其他重要的宋人词集,无奈因财力不足而不遂,因而,诸如张先、贺铸、范成大、杨万里、王沂孙、张炎等宋代词史上重要作家的词集未能收入刊刻。此书在后世流传很广,清代词学家冯煦曾据此选辑《六十一家词选》。 《四印斋所刻词》和《宋元三十一家词》。《四印斋所刻词》是晚清词人、词论家王鹏运所汇辑的通代词总集,全书选录了前代的词总集三种(赵崇祚的《花间集》、何士信的《草堂诗馀》以及邵亨贞的《蚁术词选》),还收录了十九家词人的作品集(其中包括:南唐冯延巳,宋代苏轼、贺铸、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张炎、王沂孙、朱淑真,金代蔡松年,元代白朴等十六家),书中还附刻了宋代学者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元代学者陆行直的《词旨》以及清代词学家戈载的《词林正韵》。《四印斋所刻词》刊刻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五年之后(光绪十九年,1893),王鹏运又将宋代词人潘阆、朱敦儒等二十四家,元代词人刘秉忠、陆文圭等七家的词作汇辑,每人一卷,共计三十一卷,总名之曰《宋元三十一家词》,并将《宋元三十一家词》附入《四印斋所刻词》中。王鹏运汇辑、编校、刊刻词集,所用多为宋元珍本词籍,校勘精审,《四印斋所刻词》(包括《宋元三十一家词》)成为后来词学研究中重要的文献资料。王鹏运此举也开创了晚清时期编校、汇刻词籍的风气,诚如著名学者沈曾植在《彊村校词图序》中所说:“鹜翁(王鹏运)造其端,彊村(朱孝臧)竟其事”。 朱孝臧编宋词总集《彊村丛书》。晚清著名词人、学者朱孝臧网罗稀见善本,并加以校订补充,将《云谣集》《尊前集》《乐府补题》《中州乐府》《天下同文》等五种唐五代宋金元词总集汇辑成《彊村丛书》二百六十卷。全书收录了唐代词人别集一家(温庭筠《金奁集》)、宋代词人别集一百十二家、金代词人别集五家、元代词人别集五十家,于1917年刻行,成为晚近辑刻词学丛书所收词人最多的一种。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①。来疑沧海尽成空②。万面鼓声中③。弄涛儿向涛头立④。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钱塘观潮图 【宋】 李嵩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长忆观潮”两句:宋吴自牧《梦粱录《观潮》:“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满郭,满城。郭,城外围筑的墙。②沧:同“苍”,青黑色。③鼓声:比喻潮声。④弄涛儿:指踏浪弄潮的健儿。 鉴赏 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相传农历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每到这一天,当地居民都要倾城出动,车水马龙,彩旗飞舞,盛极一时。这首词就是作者回忆当年钱塘观潮时的情景。 作者描述观潮时的情景,写得绘声绘色。“满郭人争江上望”,描写了钱塘潮来临之前万人空巷去观潮的情景,也从侧面写出大潮来势之盛,可谓先声夺人。“来疑沧海尽成空”,通过夸张手法,写出了潮水的巨大气势和无穷威力。“万面鼓声”,比喻潮声之大,声势震耳欲聋。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观潮》记载:“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可以想见,潮水将起之时,远望犹如一条白线,逐渐推进,声如雷鸣,越近声势越大,如沧海横流,一片汪洋。结尾两句与上阕对钱塘潮气势的描写相互映衬,既从侧面衬托了弄潮儿那惊心动魄的表演给人带来的后怕,也表现了潮水巨大声势和无穷力量的延伸力量,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全词主题。 记叙弄潮儿的表演,形象鲜明。“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寥寥两句,已使得那种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的钱江健儿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将他们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如果说唐代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中的“弄潮儿”还是一个缺席的艺术形象的话,那么潘阆此词中的“弄涛儿”俨然已经是万众瞩目的主角了。自此以后,“弄涛儿”也和“游侠儿”“卖炭翁”“琵琶女”等一样,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后来,人们也常把那些勇于开拓创新、领先时代潮流的人物称为时代的弄潮儿。 全词描写生动,形象鲜明,境界开阔,蔚为壮观。古代描写钱塘江潮的诗文颇多,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柳永的《望海潮》等,都有对钱塘大潮恢弘气势的描写,但比较而言还是潘阆这首词显得更为形象传神、气势磅礴。(李飞跃) 集评 宋《吴处厚:“昔王维爱孟浩然吟哦风度,则绘为图以玩之。李洞慕贾岛诗名,则铸为像以师之。近世有好事者,以潘阆遨游浙江,咏潮著名,则亦以轻绡写其形容,谓之《潘阆咏潮图》。”(《青箱杂记》卷六) 链接 北宋初年诗歌的基本体派。北宋初年的诗歌,基本上沿袭着晚唐、五代时期的风格,主要有三种体派:一是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诗体,他们推崇白居易,反对“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的诗风;二是以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为代表的西昆体,他们诗学李商隐,更加注重文辞与形式的华丽;三是以九僧和魏野、潘阆、林逋、寇准为代表的晚唐体,他们的诗多学晚唐以来的贾岛、姚合清僻枯涩一路。 宋代盛行观潮习俗。观潮是传统岁时风俗,指夏历八月中旬观赏浙江钱塘江潮的活动。此俗在宋代极为兴盛,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即言北宋杭州观潮的盛况。南宋时,自八月十一日起便有观潮者,自十六至十八日,临安(今浙江杭州)居民更倾城而出,车马塞途,热闹非凡,饮食百物皆倍于常时,自庙子头至六和塔,江岸十余里间之楼屋空地皆为人租作观潮看位,“虽席地而不容间”。一些善于泅水的青年还竞作“弄潮之戏”,他们百十成群,披发文身,手持大彩旗或小彩伞,“争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周密《武林旧事《观潮》)。届时还有检阅水军的活动,艨艟数百,舞枪飞箭,布烟放炮,十分壮观。此外,官府还备牲礼、草履、沙木板等,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民间士庶则多以经文投于江内。 潘阆《酒泉子》《酒泉子》·潘阆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竹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抒写对西湖的回忆。“尽日”、“楼上望”写出了“长忆”者之情态,词人以不懈的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留恋,用感情带动写景。“三三两两”则是“长忆”中之景物。而此处叠用数字描写风物,点出渔舟所在; “岛屿正清秋”交待背景,二者悠然自得相映成画,疏朗错落,充满天趣。下阕仍然写楼上望的所见所闻。“依约”,隐约也,摹芦花里之笛声,渺茫幽远,听不甚明; “忽惊起”,形容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其声,似有若无;其形,色彩明丽,朴实之中透出空灵之韵致。最后两句前冠以“别来”,把思路从忆念拉到眼前,表达了词人急于立即回到西湖垂钓的心情,还想让忆念的思绪,再一次浸入湖中的水云深处。 潘阆《酒泉子》《酒泉子》·潘阆
潘阆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潘阆《酒泉子》共十首,其一二忆钱塘,其三四忆西湖,其五至十分忆孤山、西山、高峰、吴山、龙山、观潮。每首起句均冠以“长忆”二字,后半阕第三句俱冠以“别来”二字,是词人离开钱塘后所做,从山、水、寺、塔等多角度忆写杭州胜景。此词前半阕起句突如其来,“不是人寰是天上”,正合里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谓也。接着“万家掩映翠微间”二句,抓住钱塘景物的特色,先写目之所见,次写耳之所闻。后半阕紧承上阕,仍是“忆”中之胜景,词人只用“异花四季”两句14个字就把昔日记忆中最深切的所见、所感概括出来了。“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隋堤,隋炀帝所开通济渠,沿渠筑堤,堤上植柳,后谓之隋堤。词人多么盼望旧地重游啊! 潘阆《酒泉子》《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①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②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③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 ①满郭:满城。据吴自牧《梦梁录·观潮》:“临安……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 ②沧海:大海。海水呈青苍色,故称。钱塘江东接海,涨潮时,白浪滔天,如沧海横流。当地居民即称钱塘江为“海”。鼓声:比喻潮声。周密《武林旧事·观潮》称:“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③“弄潮儿”两句:据周密《武林旧事·观潮》:“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 我常常回忆起观潮的热闹和雄壮,满城的人争先踮足向江上眺望。潮水奔涌,仿佛是大海之水倾力倒光,潮声震耳,真象是万面战鼓同时擂响。更可观的是弄潮健儿戏浪江上,手中舞弄的红旗沾不到半点儿水浪。从别后,多少回梦中再见那惊险景象,醒过来还觉得心惊胆丧。 【集评】 清·张思岩:“好事者以阆遨游浙江,咏潮著名,以轻绡写其形容,谓之潘阆咏潮图。”(《词林纪事》卷三引《皇朝类苑》) 【总案】 词劈头点题“观潮”,又冠以“长忆”二字,当年观潮之惊心动魄、终生难忘情景活现。“满郭人争江上望”以潮牵人心侧面形容海潮之壮美。“来疑”四句正面写潮。先写势,海潮汹涌翻滚,排山倒海,竟如沧海倾力排空,夸张、想象,出人意表,狂猛气势如在目前。再写声,惊涛骇浪,撞击轰鸣,震耳欲聋,竟如万鼓齐擂。声势若此,海潮之壮可知。此词尺幅中涵大气概,自成格局。“弄潮儿”两句写戏潮少年之出色水性。辛弃疾有词云“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可知舞旗踏波乃钱塘潮中绝技绝景,观潮不可不观弄潮。潮固雄壮,而弄潮人伏潮如降龙,胆魄技艺更为壮观!上片以潮之威作结,下片以人之威相续。潮添人威,人衬潮势,相映相照,惊险壮美,钱塘海潮如锦添花。写足“满郭人”凝神屏息、江上争望之景。“别来”句呼应首句之“长忆”,且深进一层。忆之深切,魂牵意绕方频频入梦,可见当年观潮时心神震动之强烈。结句“梦觉尚心寒”再次反扣,再作渲染,针线绵密,结束有力。此词以短章厕身咏潮名作而能脍炙人口,实为难得。宋初词多沿袭南唐。然赵宋廓清天下,一统立国之勇武刚毅之风毕竟也要吹进词林。潘阆此词意境壮阔。正体现了宋词变化的端倪。 潘阆《酒泉子》《酒泉子》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①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注释】 ①依约:隐隐约约,听不分明。 【译文】 我经常思念那西湖的山色水光,整日里登楼依栏痴痴眺望。忘不了烟波渺渺,三三两两钓鱼的小船,忘不了金风飒飒,清丽明媚湖岛的秋光。似有苦无,幽婉的笛声在芦花深处吹响,忽栖忽惊,成群的白鸟在水边蓝天滑翔。离别西湖,闲暇时整理出垂钓的鱼杆,心神悠悠,思绪融入了水色寒光。 【集评】 宋·杨湜:“石曼卿见此词,使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古今词话》) 清·沈雄:“潘阆字逍遥,太宗朝人,狂逸不羁,坐事系狱,往往有出尘之语。《词品》曰:‘有忆西湖《虞美人》一阕,于时盛传,东坡爱之,书于玉堂屏风。’。《词综》曰:‘潘阆有《酒泉子》二阕,石曼卿见此词,使画工绘之作图。’柳塘沈雄起而辨之,非《虞美人》,亦非《酒泉子》,乃自制《忆余杭》也。旧刻词曰:‘长忆西湖……(词略)’。(《古今词话》“词辨”上卷) 清·许昂霄:“翛然自远,不愧语带烟霞之目”。(《词综偶评》) 【总案】 潘阆《酒泉子》又名《忆余杭》,有十首,是追忆钱塘美景系列词作,此为其四。词以“长忆”起首,思恋之情直贯全篇。作“尽日”“楼上望”者,为“长忆”之情态;“三三两两”四句为“长忆”中之景物;“闲整钓鱼竿”两句为“长忆”引发之作为。今之忆,昔之景,浑然一体,丝丝入扣,情真而意切。最为牵动词人心绪的忆中之景乃西湖秋色之清朗明丽,渔者之悠闲自得,风物之幽渺开阔。“钓鱼舟”、“岛屿”、“笛声”、“芦花”、“白鸟”,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自然生动。且纯用白描,一无艳饰,清淡而有韵致。唯其如此,有别于红尘之矫饰喧扰。牵动词人“出尘”之意,“闲整钓鱼竿”去退隐湖上,正是情理之举。潘逍遥脱俗狂逸,清丽潇洒的西湖确是他寄托情思的最佳处所。全词意阔景丽,清新淡雅,有张志和渔父词情味。无怪时人盛传一时,书于壁、图于景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