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游仙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游仙诗 游仙诗抒情诗之一种。借描述灵异境界寄托个人怀抱,具有较强浪漫主义色彩。梁萧统《文选》曾列此类为一门,选录晋代何劭、郭璞等作品。郭作《游仙诗十四首》较有名,后世拟作甚多。或借游仙抒写男女爱情,已失本意。 ☚ 咏史诗 咏物诗 ☛ 游仙诗 游仙诗组诗名。东晋郭璞作。共十四首。借游仙以咏怀,写其坎壈不平及忧生避祸之情。想象奇丽,文辞华茂,风格挺拔,有浪漫主义色彩。 ☚ 咏史 归田园居 ☛ 游仙诗 游仙诗晋组诗名。郭璞作。今存十四首(内四首残缺),见《郭弘农集》卷二。诗以“游仙”为题,却并不专写幻想中的仙山灵域,而是借对神仙的歌咏,抒发诗人的忧生愤世之情:蔑弃世俗的富贵荣华,向往高蹈出世的隐逸生活。钟嵘《诗品》卷中说它“乃是坎𡒄咏怀,非列仙之趣。”诗篇词采华茂,意趣丰富,形象也较生动,远胜当时流行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 ☚ 扶风歌 归园田居 ☛ 游仙诗 游仙诗借仙境的描绘,寓诗人之志趣的诗歌。倡此体者,为晋郭璞。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以景纯(郭璞字)仙篇,挺拔而为俊矣。”钟嵘《诗品》中云:郭璞“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其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说明“游仙诗”的实质,乃是“坎壈咏怀”。《昭明文选》以此列为“游仙”一类,收有郭璞、何劭等人的“游仙诗”。至唐曹唐作“游仙诗”一绝及“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以及其他未标明“游仙”的许多诗作,如《仙都即景》、《汉武帝于宫中宴西王母》、《刘阮洞中遇仙子》、《萧史携弄玉上升》、《玉女杜兰若下嫁于张硕》等,开始改变格调。后代“游仙”之作,多叙儿女情怀及仙人游戏人间之事,与郭璞的“游仙诗”颇异其趣。真能继承郭璞“游仙诗”之精神实质的,要推李白的《西上莲华峰》、《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梦天》和《天上谣》。清黄子云《野鸿诗的》云:“游仙诗本之《离骚》,盖灵均(屈原)处秽乱之朝,蹈危疑之际,聊为乌有之词以寄兴焉耳。建安以下,竞相祖述;景纯、太白,亦恣意描摹;至义山(李商隐)专求有娥、皇英之喻而推广之,倡为妖淫靡曼之词,动以美人香草为护身符帖。末学无知,又因之而变为香奁体,世道人心,欲以复古,难矣。”于此可见“游仙诗”之渊源与发展变化情况。 ☚ 感遇诗 招隐诗 ☛ 游仙诗 游仙诗诗题名。以描绘 “仙境”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梁萧统《文选》将游仙诗专列一类,选录了晋何劭和郭璞的作品。郭璞游仙诗成就较高,形象生动,造语精园,借游仙以咏怀,否定朱门,蔑弃荣华富贵,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钟嵘于《诗品》 中称:“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游仙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曹操有《秋胡行》 即是游仙诗。从现存诗作看,最早以“游仙” 为诗题的当是曹子建。 ☚ 元嘉体 玄言诗 ☛ 游仙诗嵇 康
游仙诗是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来源很远,汉乐府中《步出夏门行》、《董逃行》即见端倪。“游仙”二字始于曹植乐府的《游仙篇》,梁萧统《文选》列为诗的一类。 这首诗约写于魏甘露三年(258)至魏景元元年(260)间。这期间司马师、司马昭连连诛杀了一些反对他们的曹魏将领及社会名流,政治斗争激化,矛盾极其尖锐残酷。嵇康当时反对司马氏,冷落了受宠于司马昭的钟会,拒绝了召辟,避世河东。“寡智自生灭,屡使众衅成……今当寄他域,严驾不得停。”(《答二郭》三首)他这次避地外出有摆脱政治迫害的成分,心情沉重不安,充满着忧伤和愤懑。 前四句勾勒了一幅寒冬苍松图,刻画了松的形神。凛凛寒风,皑皑白雪,隆冬的青松格外青翠繁茂,格外挺拔苍劲。“自遇”句写松树本身清高自许,“独立”句写周围空无一木。两相对照越发显出青松高伟傲岸,卓尔不群。与首句 “遥望” 呼应,突出了诗人对松树的景仰爱慕,流露出深深的寂寞感、压抑感。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愤恨厌弃。这是第一层。 “愿想游其下”,追求是仰慕的必然。但因 “蹊路绝不通” 只能忍痛离去。嵇康避世是不得已而为之。诗人正是由于 “大道匿不舒”,“夷路殖枳棘”,“权智相倾夺,名位不可居”,才效 “鸾凤避罻罗,远托昆仑墟”( 《答二郭》 三首)。孙登认为他 “才多识寡” 也正是说嵇康还不能完全忘情世事,还要“用才”。避世实是无可奈何之奉。两句隐含诗人对险恶形势、污浊人间强烈的愤慨,对自己避地远遁深重的不安。“王乔异我去”,“异”:举,携。这一层共四句写希求理想不得,不得已,只好随想象中的神仙遨游六合。后两句过度自然,转入下文。 以下12句为第三层,描述仙境中自在逍遥的生活。诗人绘写了三个生动的画面: ——初入仙境,邂逅黄老,授道启蒙; ——采神药,换胎骨,交新友,家仙山; 一对美酒,奏名乐,歌雅音,远俗人。这美妙的三部曲将诗人从 “旷若发童蒙”初悟大道,心神豁然开朗的欣喜,到 “蝉蜕弃秽累”摆脱世俗纷扰消解胸中块垒的轻松,进而至于 “长与俗人别” 羽化登仙回归自然随性而动的舒快,这一系列感情的变化,生动形象而又层次分明地反映出来。以缤纷的画面,宣扬浓烈的情感。画中有情,情随画生。感染力极大,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呜。“谁能睹其踪”用反诘再次强化诗人的快感,言虽尽而意未已。最后两句同时也是卒章显志,将诗的主题表达得鲜明突出。陈祚明对此诗的评价说: “轻世肆志,所托不群,非真欲仙也,所愿常与俗人别耳。”正是道出了这首诗的要旨。 这层运用想象,生动具体地描绘出高洁典雅的神仙生活,通过对仙境的理想化、浪漫化,突现了对现实的憾恨。现实混浊险恶,令诗人心情愤激抑郁;仙境清新,待人友善,使嵇康心怀欢愉舒畅。现实和仙境形成了画面上、心理上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正是由于对世俗生活的不满和激愤无从消解,嵇康才到仙境中去寻求解脱,赞美仙家正是对现实的批判和抗争。 《游仙诗》感情浓重,想象丰富,描写生动形象,对照强烈鲜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既受楚辞影响,采用携仙驾龙遨游仙界的内容披露情志,袭用楚辞中常用的地名、神仙名,如 “玄圃” 即 “悬圃”,《离骚》: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吾至乎悬圃。”“钟山”,《楚辞 ·哀时命》: “采钟山之玉英。” “王乔”,《楚辞·哀时命》: “比王乔而为耦。”又有一已特色,设喻青松,对照仙凡,别有一番新意,不失为嵇康自己。 《游仙诗》游仙诗
(其四) 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 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 淮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 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 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这是《游仙诗》的第四首,看来似乎在嗟时悲老,叹息游仙不能,长生无望,实质却是一首自伤回日无能的悲歌,蕴含志士的忧愤,寓有讽刺,颇露锋芒。 诗的结构简洁明了,每四句一节,共三节。首节写痴心妄想,自笑笑人。 “六龙”是神话中给太阳拉车的灵物,喻指时光运行。时光不停运行,四季年年代谢,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诗人开门见山,明知故问,答以常识,便见可笑。接着是更可笑的愿望:每逢时节代谢,气候变化,总有人希望气候不变,但愿变了的时节再变回来。这显然是并无恶意的痴心妄想。字面上,诗人似乎自嗤妄想时光停驶而得以长生不老;实际上暗寓讽意,劝世人不必痴心挽回“时变”。这“时变”双关时季和时世的变化。时世已变,正象时节一样是不可挽回,不必作痴人梦想。重要的是怎样做人。所以次节写人的本性反游仙愿望。古人以为,禽兽会随境遇变移而变种, “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国语·晋语》)。人不同于禽兽,就在本性不化,任何境遇下都是人,不化为异类。人也有脱离人境、升天成仙的愿望,但是没有腾云驾雾的龙来拉车,是升不了天,成不了仙,也就不能彻底改换人的境遇。在诗的含义上,这节同样承上文双关。人毕竟是人,不是禽兽,不是神仙,不会变异,不能升天。这既可理解为人的本性和本事决定了人不能长生不老,而实际上也富有讽刺,并且颇露锋芒。如果有人因境遇改换而变化本性,则实同禽兽;因为身遇乱世而一心逃避,则终为梦想。所以应当始终坚持为人,即使境遇剧改,也只能艰难为人。因此末节自抒悲哀。传说,鲁阳公与韩国交战,酣战到日落时,他挥戈一指,太阳便倒退了三个星宿的位次(见《淮南子·览冥训》)。诗人认为,鲁阳公有回日的神奇本领,因为他有大功德,而自己则很惭愧, 无此功德,也无此神技。但他想到孔子也曾对着日夜奔流不停的河水,叹息时光消逝,感伤年迈衰老(见《论语·子罕》)。诗人扪心自问,自己不比圣人,就更只好独自哀伤了。这就是说,即便是圣人,倘使无德无能,也只得听任无所作为地年迈衰老。显然,这结束在字面上仍归于悲叹老迈,而实际上深深悲哀自己无德无能,年迈衰老,志业无成。总起来看,这诗是用虚实双关的手法技巧,借嗟时叹老以抒发志业无成的悲哀。 但是,诗人自悲而并不自贬,悲忧中有激愤。他悲哀于无成,但无愧于为人。在西晋门阀社会里,倘非上品世族高门,即使有德有能,也是无可作为的。郭璞对此深有体验。《晋书》本传载, 西晋末,八王乱起,江淮太平,北方边塞异族起义,郭璞占了一卦,叹息道: “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预见到北方人民将沦于异族统治,乡土将为匈奴占有。不久,时势发展果如郭璞所料,江淮沦陷,晋室东渡。但郭濮虽有预见,却无力保卫国家,只是先计东渡,自保不湮异类,不为异类。他认识到,晋王朝自取败亡,人民惨遭祸害,智者无由施展,志士爱无能助,回天无力, 逃脱无途,只能在这黑暗混乱的人间家国中艰难为人。所以他敢于断定,这种形势下,试图挽回颓流,即使是圣人,也只得自笑痴心妄想,自叹无德无能;而士庶百姓能坚持为人,不变异类,即可问心无愧。这正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志士的忧愤针对门阀黑暗腐败的统治。 正因如此,这诗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多用熟典,比较质直;另一方面暗用双关,闪烁其词;这就便于自抒忧伤而不时讽刺,形成近似阮籍《咏怀诗》的艺术风格,倾向鲜明,感情强烈,而诗意隐晦,指事不定。 游仙诗何 劭
何劭,字敬宗,陈国阳夏 (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名门贵族,官至尚书左仆射。其父何曾,西晋初任丞相,生活奢侈,“日食万钱”,何劭更是挥霍无度,“日食两万钱”。据臧荣绪 《晋书》 记载,何劭 “博学多闻”,“善属文章”,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见。这首诗最早见于梁朝萧统《文选》“游仙”类中。当时游仙诗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正格的游仙诗,即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生活中的恬静心境,或以清淡高妙的玄理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掩饰精神空虚; 另一种是借游仙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此诗当属前一种。 开篇两句写诗人所见景物,“陵上松”和“高山柏”。“陵”原指大土山,在此与 “高山”同义。“青青”、“亭亭”分别写松柏青翠的色彩和孤高耸立的形态。两句的意思是说,青翠的松柏耸立在高山上。这里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文学较简练,但从对松柏的语言描写上看,缺乏新意。古诗中有 “青青陵上柏”和 “建安七子”之一刘桢曾有 “亭亭山上松”的诗句,因此袭用的痕迹很明显。三四句写松柏的特征。“光色”即光彩,无论严冬酷暑,松柏总是那样茂盛,闪烁着青翠的光彩,原因是它的根柢牢固,才不凋残零落。以上四句为第一层,诗人不写松柏的气质和性格,而突出它孤高常青的外在特征,这里表现了诗人的追求,欲以松柏常青喻人世长生,寻到常青的根由,也可以悟到长生之道。那么长生之道在哪里呢? 自然引出下面诗人寻 “道”的内容。 自古以来,凡得 “道”者必心诚,所以第五句起笔就说 “吉士怀贞心”。“吉士”古代贵族男子的美称,这里是诗人自比,“贞心” 即纯正真诚之心,可见寻道之人高雅不俗。只有这样才能在悟彻自然景物中领会到非凡人所理解的深邃的道理。七八两句诗人再次表白自己的超凡,“扬志玄云际,流目瞩岩石”。“扬志”指与众不同的志向,“岩石”即险峻的山峰,两句是说,诗人的志向高深莫测有如在玄奥的云彩那里,目光不停的注视着峻峰之上,在那里有自己的希望。从五至八句,诗人刻画了梦寐得道,有超脱世俗之念的自我形象。诗人很清楚,不见仙人不得道,不得道也无以成仙,而 “玄云”、“岩石”都是仙人常往的去所,这里的志向、目光也只能在此停留了。 后面六句赞美仙人王子乔自由自在的生活 (“王子乔” 成仙的故事见于 《列仙传》)。你看,当年的王子乔以道人为友,离开伊洛后终于成仙,生活多么快乐,驾驭着翩翩起舞的仙鹤,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天地之大,可他举足万里,任意来往,有这样的乐趣,哪里还留恋人间之乐呢?王子乔的乐趣,是道家所说的最高层的“至乐”,返朴归真,将自身完全归于自然,这是凡俗之人享受不到的。“生民乐”是道家所说的“俗之所乐”,诗人对此早已厌烦了,不满足“日食两万钱” 的生活,他追求的是那 “至乐” 的生活。诗中一个 “羡” 字就把他求仙得道的欲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结尾两句,“长怀慕仙类,眇然心绵邈”直吐衷肠。“怀慕”,是以敬仰之心怀念的意思,“类”为聚。诗人希望能长久的同仙人们在一起,思仙之情在心中缠绵不绝,以至于到了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了。“眇然”即感到迷惑茫然。可见诗人求仙之心是多么的迫切,但也反映出诗人精神上的空虚,不见仙人就无法在人世间生存下去了。 这首诗表达的求仙之情如此强烈,而行文却清淡如水,丝毫没有深奥玄理之言,具有情雅之气。但诗中袭用前人之句并无新意,也显出诗人笔力不足的缺欠,正如前面所言未免有炫耀,卖弄之嫌。 游仙诗借描写神灵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与追求的诗歌。源于屈原的《离骚》中的某些片段。秦博士有《仙真人诗》,曹操最先以“游仙”名篇。梁萧统《文选》列“游仙诗”一目,收晋何邵、郭璞所作游仙诗多首。游仙诗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影,饵玉玄都”(《文选》李善注),属正格游仙诗;一种是借游仙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表现作者忧世愤俗的思想感情,也有借游仙叙写男女爱情的。其作品多采用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成份。 游仙诗诗题名,又为诗体之一。大抵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诗境超尘脱俗。《文选》二一诗有“游仙”类,选载何劭《游仙诗》一首,郭璞《游仙诗》七首。李善注:“凡‘游仙’之篇, 皆所以滓尘网, 锱铢缨绂, 飡霞倒景,饵玉玄都,……文多自叙。虽志狭中区,而辞无俗累。”至唐曹唐作《游仙诗》及《小游仙诗》,改变格调。后来游仙诗大抵叙儿女情怀及仙人游戏人间之事。 游仙诗 游仙诗借描写神灵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源于辞赋。屈原的《离骚》中已有其萌芽; 秦博士有《仙真人诗》,曹操最先以“游仙”名篇。梁·萧统《文选》列“游仙诗”一类,收晋·何邵、郭璞所作之诗多首。游仙诗中明显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滓秽尘网,锱铢缨绂,餐霞倒影·饵玉玄都”(《文选》李善注),属正格的游仙诗; 一种是借游仙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表现作者忧世愤俗的思想感情。也有借游仙叙写男女爱情的。其作品多采用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成份,是诗人把自我心灵转向冥冥上苍和神仙境界的产物。 ☚ 哲理诗 回文诗 ☛ 游仙诗古代诗歌的一格。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梁萧统《文选》列为诗的一类,选录晋何劭一首、郭璞七首。后世也有以此为题的作品。 游仙诗you xian shipoem of mystical excursion 游仙诗you xian shipoem of mystical excursion 游仙诗poetry about immortal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