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毒药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毒药树

 
 我生着我的朋友的气,
 我说了出来,怒气全消了。
 我生着我的仇人的气,
 我闷着不说,怒气更高了。
 
 我怀着恐惧用水浇它,
 早晚并洒上我的眼泪;
 我拿微笑给它做阳光,
 并照以虚情假意的柔辉。
 
 这颗树没昼没夜地长大,
 直至它结了一个果实;
 我的仇人看见它在发亮,
 立刻知道那果实是我的。
 
 当夜幕遮蔽着天空的时候,
 他偷偷地走进我的花园;
 第二天早晨我高兴地看到
 我的仇人僵卧在树下面。
 

(宋雪亭 译)


 爱你的敌人——一条著名的基督教教义。 但在这首富有战斗性的《毒药树》 中, 布莱克却吹响了针锋相对的号角。
 诗歌一开始就明确而又概括地提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对待友人,坦诚、 宽容; 对待仇人, 不屈服、不手软、 严厉打击。 这样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里已经为人们普遍理解, 普遍接受。 但在布莱克所处的那个时代里, 因为教会势力还十分盛行, 教会规定的教义还顽固地统治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所以表现这样的态度所需要的勇气和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就十分明显了。 不把对仇人的怒气象对朋友的怒气那样坦率地说出来, 而是让这怒气在心头升高——积蓄成力量。 这力量是要用来打击敌人的, 但又不能冒冒失失地打出去。 还得使它具有打击技巧,使它披上伪装,具有麻痹性。 于是诗人“我拿微笑给它做阳光, /并照以虚情假意的柔辉”。当这力量完全装备成熟了——“它结了一个果实”,并且瞄准了目标——“仇人看见它”,还得窥伺好出击良机——“夜幕遮蔽着天空的时候”。这样,致命地击倒敌人, 终于如愿以偿。
 《毒药树》为四行格律诗。 全诗四节, 每节均以随韵形式写成,即把韵脚安排成A A B B。 译诗作了较大变动, 把第一节变成了A BA B的交韵形式, 以下三节应用了中文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 只保证了每节中的二四行押韵。 英诗与中文诗的这种韵脚差别,实际上大致给人异曲同工之感。为了充分表达对待敌人要以毒攻毒这样的主题思想,诗的第一节以开门见山的手法点明主题,把对敌人的怒气提高。形、意上均置于高点,构成一个居高临下、虎视眈眈的态势,使诗的战斗性在诗的结构上也有所展现。第二节用比喻手法接下去描写所要坚持的敌忾。这里已经把敌忾比喻成树了,却又不说出来。这正是诗人曲折隐晦的表达特点。这一特点在这里又正好配合了本节诗中所暗示的策略——使打击敌人的力量具有麻痹性。暗喻的手法曲折,用“浇”、 “洒”、“阳光”、“照”等字眼使人感觉到“它”(怒气)已经变成树了。第三节发展这棵比喻中的毒药树,但把笔锋转到了仇敌方面。用“仇人看见它在发亮……知道那果实是我的”来表示双方的针锋相对、剑拔弩张。最后一节用轻松幽默的语气描写战斗结束。我,在天时(夜)、地利(我的花园)均占优势的情况下大获全胜,致敌于死命。四节诗的内容与形式配合得天衣无缝,结构严密,干净利落,起承转合浑然一体,有机地表达了主题思想,显示了战斗性。
 写于十七世纪末叶的《毒药树》,以其清新的思想,离经叛道的态度,对敌人坚决斗争的精神,讴歌了新兴阶级的上进力量。它与那种腐败无能的, “让人打嘴巴”的基督精神适成对照;与当时蓬勃兴盛的启蒙思想,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脉息相通。但在另一方面,诗歌中却又隐约蕴含着诗人的更为复杂深沉的情愫。固然,对敌对友应是两种态度, 泾渭分明,但产生敌人和对付敌人毕竟是人世中的痛苦经验,是社会现实逼迫的,而不是美好、纯真的心灵所期望的。因此,对那棵毒药树,诗人是“怀着恐惧用水浇它”;为了它,还得“早晚并洒上眼泪”。人生的痛苦经验给了诗人这一矛盾心理,使他对那没昼没夜地生长着的毒药树不能不隐含忧思。
 这首诗收在《经验之歌》里面。

(林光奕)


哲理诗《毒药树》原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毒药树

 我生着我的朋友的气,
 我说了出来,怒气全消了。
 我生着我的仇人的气,
 我闷着不说,怒气更高了。
 
 我怀着恐惧用水浇它,
 早晚并洒上我的眼泪;
 我拿微笑给它做阳光,
 并照以虚情假意的柔辉。
 
 这棵树没昼没夜地长大,
 直至它结了一个果实;
 我的仇人看见它在发亮,
 立刻知道那果实是我的。
 
 当夜幕遮蔽着天空的时候
 他偷偷地走进我的花园;
 第二天早晨我高兴地看到
 我的仇人僵卧在树下面。

 
 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在复杂的人生征途上,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处理爱和恨的矛盾,布莱克的《毒药树》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全诗共四节。第一小节讲清了对敌对友的态度问题。对朋友坦率、宽容,对敌人愤恨、仇视。诗人开宗明义表明了自己对敌对友、对爱对恨的态度。真正的爱就是包含了对于恶的深恶痛绝,真挚的爱和切齿的恨才交织成一个丰富真实的个体。“憎恨罪恶是踏上道德之路的第一步”(蒲柏),诗人秉性刚直,善于思索,追求真理,热爱人生,因此才这样妒恶如仇。他身为基督徒,却背叛了伪善、虚伪的“勿抗恶”的教义,拥护民主,反抗专制,以牙还牙,因为“对现有的罪恶持忍让态度等于怂恿新的罪恶”(普卜利利乌斯)。面对仇人,如何斗争?诗人在第二节提出要讲求斗争策略,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仇恨沐浴着泪水和恐惧,在心中积聚长大,一味的勇敢不一定能奏效,于是,必须“拿微笑给它做阳光”, “照以虚情假意的柔辉”。第三节诗人写敌我双方矛盾的激化,仇恨结成了一个恶果,仇人知道果实是“我”的,矛盾一触激发。第四节诗人写矛盾的解决。凡做恶者必将遭受惩罚,做恶者自食恶果,仇人受到致命打击。 《毒药树》作为一首以恶抗恶,以毒攻毒,英勇无畏,反抗强暴的战歌,至此完成了它的起承转合。
 在艺术上,布莱克用一棵“毒药树”创造出仇恨积聚的意象。这种意象除了具有“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庞德)外,还表现出了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具有活力的思想。因而我们说这首诗是意气昂扬,富有鼓动性和战斗力的。此外, “毒药树”作为一个哲理象征,表现了作者在想象空间的独创。仇人的罪恶,幻化为我的“怒气”, “怒气”更高了”,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我”早晚的培育下, “毒药树”“没昼没夜地长大”。待仇恨结成了果实,双方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矛盾达到白热化程度,便临到了解决的界点。在特定的情势下,在天时(夜幕遮蔽天空)、地利(我的花园)对“我”有利之时(林光奕)达到矛盾的解决(仇人僵卧在树下),传递出物极必反,善恶终将有报的生活辩证法和不畏强暴、惩恶扬善的乐观豁达态度。“树”和“仇恨”两个概念本来毫无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联系,但在布莱克笔下, “怒气”幻化为有形的“树”,泪水“浇”, 阳光“照”,结出了“果实”,最后击败了仇人。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毒药树反复呈现,具有了浓郁的哲理意味,而且完成了诗体结构,给人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形象浑然天成之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