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中毒毒蕈俗称毒蘑菇,是一种真菌。约有80余种,其中毒性极大的有9种。常因误食而发生意外中毒。根据毒蕈毒素对人体的损害,可将毒蕈分为四种类型; (1)肝损害型。毒伞、白毒伞等所含毒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及坏死。中毒者出现肝脏肿大,继而缩小,黄疸及出血倾向。严重者死于肝性脑病。(2) 神经精神型。毒绳伞或豹班毒伞等主要损害神经系统,引起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3) 胃肠型。毒粉褶菌、虎班菌等毒蕈主要使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4) 溶血型。鹿花菌所含毒素可使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急性溶血。中毒者很快发生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等,重症者可死于休克或循环衰竭。 毒蕈中毒病名。因误食毒蕈所致,其症状因毒蕈所含成分及其毒性作用而异,以胃肠、心脉、脑神、肝肾等受损所致的不同临床表现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 毒蕈中毒poisonous mushroom poisoning系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蕈为一类高等真菌,俗称蘑菇,有无毒与有毒2类。多因分辨不清,误食有毒蘑菇而中毒。按其毒素与临床表现可分4型:胃肠型,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经精神型,主要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溶血型,主要有溶血及肝、脾肿大;中毒性肝炎型,肝细胞大量坏死,病情危笃。防治:对各种蕈类应注意鉴别勿食有毒蕈类;食入后及早催吐、导泻而减轻中毒;输液、利尿促进排泄;保护肝、神经系统、控制溶血、抗休克等。 毒蕈中毒mushroom poisoning亦称毒蘑菇中毒。是由于食入有毒蕈类所致。我国毒蕈约80种,含剧毒可致死者不超过10种。毒蕈中毒多由个人或家庭采集野生鲜蘑菇误食有毒者引起。毒蕈毒素成分复杂,中毒症状亦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原浆毒型、神经毒型、胃肠毒型和溶血毒型。治疗包括急救治疗(催吐、洗胃等)和对症治疗。 毒蕈中毒dúxùnzhònɡdú病名。因误食毒蕈所致, 其症状因毒蕈所含成分及其毒性作用而异。以胃肠、心肺、脑神、肝肾等受损所致的不同临床表现为特点的中毒类疾病。 毒蕈中毒 毒蕈中毒蕈俗称蘑菇,是一种真菌,绝大多数属担子菌纲。一小部分属子囊菌纲。蕈的种类繁多,有些毒蕈的外观与可食蕈相似,易被误食中毒。多在夏、秋蘑菇生长季节,常呈一户或数户集体发生中毒。我国的毒蕈约有80余种,其中极毒蕈9种: 毒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褐鳞小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菌、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及鹿花菌等。白毒伞的致死量约为50g。 毒蕈中毒如按中毒发病的快慢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一般则按对人体主要脏器的损害分为四型: ❶肝损害型:主要由毒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及褐鳞小伞等引起,多为迟发型,可累及肝、肾、心、脑等脏器,以肝损害最为严重,可死于肝性脑病,死亡率较高。 ❷神经精神型:由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 ❸胃肠炎型: 由毒粉褶菌、虎斑蘑等引起,多为速发型,死亡率甚低。 ❹溶血型: 主要因误食鹿花菌所致。 尸体检查 毒蕈致死者绝大多数为肝损害型。检查可见巩膜及皮肤黄染。中毒性肝坏死,尤以小叶中央区及中间带为重,外围带残存的少数肝细胞也呈脂肪变。白毒伞中毒肝组织电镜观察,肝细胞损害累及胞核及胞浆,偶见核溶解及核仁碎裂; 胞浆的改变为脂肪空泡内含细丝样物质,灶性胞浆降解和线粒体出现不全晶型蛋白包涵体。其他脏器病变为肾小管上皮浊肿、脂肪变及坏死。心肌浊肿及脂肪变,有的可见心肌散在小灶性坏死。脑水肿显著,神经细胞变性。急性非特异性胃肠炎。尸检时应注意胃肠内容物中是否有毒蕈的残片。 毒物鉴定 毒蕈中毒目前尚无恰当的化验方法,主要依靠形态鉴别和生物试验; 仅毒蕈碱(muscarine)可用下法检验: 分离方法: 用无水乙醇提取。 颜色反应: 残渣与生物碱沉淀剂产生典型结晶,与标准样品结晶对照比较。 胆碱酯酶活性测定: 测定有无降低现象。 ☚ 莽草实中毒 蛇毒中毒 ☛
毒蕈中毒 毒蕈中毒毒蕈种类繁多,有些外观与无毒蕈相似,但含剧毒,误作食用,可引起中毒。中国的毒蕈有80余种,其中毒性尤烈者有以下9种: ❶褐鳞小伞,别名褐鳞小伞蕈,分布河北、江苏、青海等地。含毒伞肽与毒肽,对肝、肾、心、脑有损害,肝脏受害尤重。 ❷白毒伞,别名白帽蕈、白罗伞、白鹅膏,产于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南各省。含毒蕈肽和毒肽,损害肝、肾、心、肺、脑等器官。 ❸鳞柄白毒伞,别名毒鹅膏,产于河北、四川等地。含毒蕈肽和毒肽,毒性与白毒伞同。 ❹毒伞,别名绿帽蕈、瓢蕈、鬼笔鹅膏、蒜叶蕈,产于华东、华南各省。含毒肽和毒伞肽,毒性与白毒伞同。 ❺残托斑毒伞,产于广西,含神经毒,能引起昏迷和肢体瘫痪。 ❻毒粉褶菌,别名土生红褶菌、内绿菌,产于东北、华中、华东等地。能引起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并可抑制心跳和呼吸中枢。 ❼秋生盔孢伞,别名焦脚菌、秋生鳞耳,产于四川等地。生于林中阴湿处腐木上,毒性与白毒伞相似。 ❽包脚黑褶伞,又名包脚黑伞,产于河北、青海等地,可引起肝脏与胃肠损害。 ❾鹿花菌,别名马鞍菌,产于黑龙江、云南等地。含马鞍菌酸,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毒蕈所含有毒成分为毒蕈碱、溶血素、毒肽和毒伞肽、毒蝇碱与蟾蜍素等,引起的中毒症状视其所含毒素的不同而有差异。食后发病迅速,中毒表现有: ❶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呈水样,有时带血。由于丢失水分与各种电解质可引起肌肉痉挛、失水、低血压、休克、昏迷与肾功衰竭。 ❷肝脏损害症状:食欲不振、肝脏肿大、黄疸、出血、肝性昏迷。 ❸毒蕈碱样症状:流泪、流涎、多汗、血管扩张、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瞳孔缩小、呼吸急促、肠鸣音亢强、支气管痉挛、呼吸道阻塞导致窒息。 ❹血液系统症状:急性溶血、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皮肤紫癜,便血等。 ❺神经精神症状:四肢远端感觉障碍、对称性肌力减退、腱反射迟钝:幻听、幻视、精神错乱、谵妄、抽搐、惊厥、昏迷等。诊断主要根据食用毒蕈史与上述临床表现。如有条件,可取所食毒蕈或患者胃内容物进行毒物鉴定。 治疗首先应采取各种方法排除胃内容物,可用机械刺激方法或催吐药物(如0.1~0.3%硫酸铜或硫酸锌溶液200ml,或吐根糖浆20ml)催吐;然后用1:2000~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洗胃、直至胃洗液中不含食物残渣为止。洗胃后经胃管灌入药用炭粉10~20g或通用解毒剂(含药用炭末2份、鞣酸1份、氧化镁1份)20g与硫酸钠20~30g。呕吐较重不能进水者,可由静脉输液以促使毒素的排泄。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解毒剂: 有毒蕈碱中毒症状者肌注或静注阿托品0.5~5.0mg,每0.5~1小时1次,直至皮肤红润干燥、心率增快、瞳孔扩大、呼吸平稳为止;对于肝脏损害严重的白毒伞类毒蕈中毒,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或二巯基丙磺酸钠等以灭活毒肽和毒伞肽;对于毒伞、白毒伞等毒蕈中毒,也可肌注抗毒血清,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有溶血、黄疸等现象者,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10mg。此外,可以按照症状表现采用对症治疗措施:有肝脏损害者静滴高渗葡萄糖、谷氨酸钠或精氨酸、维生素B6、C等;有溶血现象者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有精神症状者酌情给予镇静剂如安定、氯丙嗪等。 预防主要是加强食品检查,教育炊事人员不食用未经证实确属无毒的蕈类。 ☚ 四乙基铅中毒 木薯中毒 ☛ 毒蕈中毒dú xùn zhòng dúmushroompoison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