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清实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清实录

 书名。清代编年体史料长编。历朝编修,缮写五份,每份有汉、满、蒙三种文字。自《满洲实录》、《太祖实录》至《宣统政纪》凡十三朝。1932年伪满洲国计划影印,后由日本东京大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承接,至1936年12月全部印毕。共一百二十二帙,一千二百二十册。内容多所改窜,但以奏章、谕旨形式,记录各朝国典大政、经济、政治及社会活动情况,仍具重要史料价值。其中宣宗(道光朝)、文宗(咸丰朝)、穆宗(同治朝)、德宗(光绪朝)、宣统五朝属近代历史范畴。

古籍名著《清实录》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清实录

 又名《大清历朝实录》。编年体史料长编。全书从太祖努尔哈赤到德宗载湉凡十一朝十二部,附宣统政纪一部,合共四千四百三十三卷。
 其中太祖朝实录两部,一为《满洲实录》八卷,又名《太祖实录图》,天聪九年(1635年)修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订。一为《太祖实录》十卷,崇德元年(1636年)刚林、希福等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觉罗勒德洪等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鄂尔泰等改定。初名《太祖武皇帝实录》,后定名《太祖高皇帝实录》。《太宗实录》六十五卷,顺治六年(1649年)初修,康熙十二年至二十一年(1673—1682年)觉罗勒德洪等再修成书。《世祖实录》一百四十四卷,巴泰为监修总裁官,康熙十一年(1672年)成书。以上两朝实录亦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改定。《圣祖实录》三百卷,马齐、张廷玉等修,雍正九年(1731年)告成。《世宗实录》一百五十九卷,鄂尔泰、张廷玉等修,乾隆六年(1741年)成书。《高宗实录》一千五百卷,庆桂、董浩等修,嘉庆四年(1799年)成书。《仁宗实录》三百七十四卷,曹振镛,戴均之等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告成。《宣宗实录》四百七十六卷,文庆、祁巂藻等修,咸丰六年(1856年)完成。《文宗实录》三百五十六卷,贾桢、穆彰阿等修,成于同治五年(1866年)。《穆宗实录》三百七十四卷,贾桢、桂良等修,光绪五年(1879年)告成。《德宗实录》五百九十七卷,世续等修,成于清亡后的一九二七年。最后的宣统一朝无实录,由原修《德宗实录》人员编成《宣统政纪》七十卷。
 清制,前代皇帝死后,即由后代皇帝下诏设馆纂修实录,指定亲信大臣、大学士领衔主持,任监修总裁官及正、副总裁,具体编纂事务统由翰林院官员负责。所用资料取自内阁,各部院署的上谕、朱批、起居注题本、奏折、则例、各种文书、皇史宬的档案、国史馆资料等,“发秘府之藏,检诸司之牍”,而后依据皇帝生前经历的各项大事,按年月日排比加工,汇编成稿。最早的只有《满洲实录》绘图八十七帧,以满,汉、蒙三种文字配图作说明,形式特别。各朝实录记事有多寡不同,但内容范围基本相同。按规定,凡属下列情况即应收入《实录》:登极典礼、尊谥、祭祀、节庆、丧礼、册立、谒陵、巡幸、经筵、大阅、御制碑文、诏敕上谕、御制诗文有关文教、武功、民生、国政者,各种政策法令,典章制度,纂修《实录》、《圣训》、《玉牒》、《起居注》及钦定名书、封爵赏赐、中央及地方文武官职的除授革罢,地方府州县及边疆建置的添设、分置、裁并,文武选法、品级、考课则例的更定,遣大臣至蒙古会盟,每岁人丁、户口、田地税粮、茶法、盐法、铸钱、开垦、军屯、圈拨土地,编审人丁、折征漕粮、蠲免赋役,王以下文武各官俸禄、军士月粮则例有更定者,乡试,文武会试,殿试,特科,国子监及直隶、各省学政条例有更定者,恤典,旌表、建言有关国体政事者,弹劾大臣,命将出征,一切方略,军中奏报,改土归流,海疆事宜,各族王公入觐邻国使臣往来、进贡、封赐、清通市,天象,历法,自然灾害,八旗兵制,文武大臣犯罪拘禁、迁谪及正法。特恩宽宥,大赦、停刑、恤刑、律例有更定者,河堤水利等等,举凡当时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对外关系以至天象变异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大都包括在内,因而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清代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为治清史者所必读。就体例而言,历朝实录按凡例确定的内容逐一撰写,结构规范,时序清晰,条目明确,起始归结,对于查找史料,研究利用亦很便利。
 不过,在利用本书史料时,有如下问题应当注意:第一,由于《实录》是皇帝的子孙为其父祖写事迹,以故往往“隐恶扬善”。明人李建泰曾批评《明实录》“止书美而不书刺,书利而不书弊;书朝而不书野,书显而不书微”,《清实录》亦不例外。第二,后代皇帝出于现实统治需要,借撰写《实录》之机篡改前代历史,甚至书已修成,因发现问题又重新改定,加以掩饰,致使所记失真失实之事屡有发生。这种问题在清初三朝实录中最为明显。清初由于开国伊始,制度草创,诸多未备,《实录》所记亦简,后代统治者认为这样有失体面,加之受皇族内部斗争的影响,政治上有所忌讳,自康熙至乾隆,对三朝实录屡加修订。太祖、太宗实录大修大改凡三次,世祖实录两次。清亡后,在故宫发现《太祖武皇帝实录》和《太祖高皇帝实录》、又在内阁大库发现《太祖实录》,均为改订后的废置本,内容与雍乾校订本不同。有人以雍乾定本与《太祖武皇帝实录》相比勘,还发现后者中不少有研究价值的史料如孟革卜卤私通嫔御欲谋纂位及大妃殉帝出于被迫等,都被前者删去。在后来的实录中,也存在类似的人为篡改和删削。甚至有有意阙载某些史料。例如,为掩饰胤禛参与储位之争的事实,宣扬其承嗣帝位的当然合理,《圣祖实录》对康熙后期的朋党、诸王之争等事往往有意隐漏情节或加以删改,并修改《世宗实录》中的有关言论以维护其“圣君”形象。如将胤禛说他在藩邸时“生死利害,听之于命”改为“此生利害,听之于命”,以示其对储位争夺并不看重,将“允禛之事交与允祀者,特以难之,并无他意”,改为“特以观其如何处置,并无他意”以掩饰其权术心机,就是其中两例。总的来说,历朝实录中,前三朝改动严重,后面稍好,政治斗争方面改动较多,其它方面较少或没有。第三,全书体例结构比较严谨,但涉及干支、职官、人名的讹误和重复,也时有发现,例如: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丁卯已载噶尔图由通政使迁左副都御史,而五月丁未又见记载显系重复。又如雍正元年八月戊午载“予已故福建海坛镇总兵官程汉鹏祭葬如例”,而九月丙申复载调其来京,事实前后倒置。再如同治二年十月内列有“乙丑”,实为“己丑”之误,等等。
 修成的实录抄写五份,每份满、汉、蒙三种文本各一套,以红绫或黄绫为面,有大小两种本子,分藏乾清宫内廷、内阁、皇史宬和盛京崇谟阁,其中盛京崇谟阁只贮满汉两种文本,无蒙文本。直到清末,《实录》一直藏于秘阁,“廷臣无得见者”,更没有印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的“满日文化协会”根据盛京崇谟阁藏本首次组织影印清十一朝实录(十二部)及《宣统政纪》,其中缺本从北京配抄,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完成,共装一百二十一帙,一千二百二十册,自是流传稍广。一九六四年,台湾华文书局据伪满本再次翻印,精装成九十五册出版,与前书同出一源,惟利用较便。一九八五年,北京中华书局组织人力,经过择优比较,采用与伪满本不同的底本影印出版全套《清实录》。其中太祖至穆宗十朝采用原皇史宬藏本,《满洲实录》用原藏内廷本,《德宗实录》和《宣统政纪》为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定稿本,共计六十册。

清实录

书名。清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包括太祖至德宗十一朝,计四千三百五十五卷;另有总目、序、修纂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纂官等五十一卷,合计四千四百零六卷。此外,尚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书的《满洲实录》,即带图本《太祖实录战绩图》八卷,《大清宣统政纪》七十卷。清制:每帝死后,设实录馆,负责纂修实录,事毕撤销,与常设机构国史馆有别。修成的实录缮写五份每份有汉、满、蒙三种文字,分贮皇史宬、沈阳清宫、乾清宫、内阁实录库等处。其中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雍正时明令改纂,到乾隆初完成。其后各朝实录续有修改。蒋良骥、王先谦分别于乾隆中叶和光绪初年摘抄实录,编成《东华录》,从其所收材料与实录对照,可知从乾隆到光绪年间不断有修改,今本已非本来面目。惟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的初纂本已发现。1936年,伪满曾将上述实录、政纪诸书影印,分装一百二十二帙,每帙十册,共一千二百二十册;合计总奏数,包括总目、序、凡例、进实录表等,为四千四百八十四卷。台湾所藏历朝实录正本,于1964年由华联出版社影印行世,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而无《宣统政纪》。

清实录

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从太祖至光绪十一代皇帝的实录。清制,每帝死后,设实录馆,负责纂修,事毕撤销, 与常设机构国史馆有别。修成的实录缮写五份。每份有汉、满、蒙三种文字。按装帧分大红绫、小红绫、小黄绫本,分贮皇史宬、沈阳故宫、乾清宫、内阁实录库等处。修改的稿本则藏于国史馆,不许随便启阅。其中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雍正时敕令改纂,到乾隆初完成。蒋良骥、王先谦分别于乾隆中叶和光绪初年,摘抄实录编成《东华录》。此后,各朝实录续有修改,今本已非本来面目。惟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初本已被发现,略能保存清开国初年史事真相。伪满曾以沈阳故宫大红绫本太祖到德宗十一朝实录汉文部分, 加上《宣统政纪》影印, 共一百二十二帙, 一千二百二十册,题为《大清历朝实录》发表。其中《太祖高皇帝实录》十卷(乾隆四年修改本)、《太宗文皇帝实录》六五卷、《世祖章皇帝实录》一四四卷、《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雍正九年修改本)、《世宗宪皇帝实录》一五九卷(乾隆六年修改本)、《高宗纯皇帝实录》一五○○卷(嘉庆十二年修改本)、《仁宗睿皇帝实录》三五六卷(道光四年修改本)、《宣宗成皇帝实录》四七六卷(咸丰六年修改本)、《穆宗毅皇帝实录》三七四卷(同治五年修改本)、《德宗景皇帝实录》五九七卷(1921年纂修)。为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 内中所载各少数民族情况, 对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清实录

书名。又称《大清历朝实录》。清代官修。编年体。上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下迄德宗载湉,凡11朝,4,355卷。有总目、序、修纂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纂官等51卷,合计4,406卷。其中《清太祖实录》及满、蒙、汉三体合璧之《满洲实录》均是研究满族早期发展史之基本史料。其它各朝亦多载不同时期之满族历史资料。现有1937年伪满本、1969年台湾华文书局及1985年中华书局影印本行世。

《清实录》

实录类史书。为清代官修史料长编。记载清代近300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故,为研究清代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凡11朝,共12部,4406卷。3000余万字。全书计有:满洲实录8卷,太祖实录10卷,太宗实录65卷,世祖实录144卷,圣祖实录300卷,世宗实录159卷,高宗实录1500卷,仁宗实录374卷,宣宗实录476卷,文宗实录356卷,穆宗实录374卷,德宗实录597卷,宣统政纪43卷。修订后抄有4部,每份有汉、满、蒙3种文本,分贮北京皇史宬、乾清宫、内阁实录库、沈阳故宫4处。本书在清代从未刊布,仅缮写若干部藏在北京、沈阳皇宫内。1936年,伪满曾影印出版,共122帙、1220册。1964年,中国台湾华文书局根据该影印本重印出版,精装成93册。中华书局和中国书店采用清宫原藏的本子校勘影印,于1986年、1987年出版。全书共4433卷,影印本分装60册。

清实录

清实录

编年体清历朝史料长编。四千三百六十三卷,另序例、目录、进表共四十卷。清代官修。清自皇太极时仿明朝制度,着手修纂努尔哈赤一朝实录,以后相承为制。其实录馆多由大学士以上官员任总裁、副总裁、翰林院官员负责实际编纂事务。凡有纂修,则从内阁、各部院官署调入上谕、题本、奏本等,依某帝在位事迹,按年月日排比编次成书。
通行的《清实录》有十二部,计《满洲实录》八册,《太祖实录》十卷、《太宗实录》六十五卷,《世祖实录》一百四十四卷、《圣祖实录》三百卷、《世宗实录》一百五十九卷、《高宗实录》一千五百卷、《仁宗实录》三百七十四卷、《宣宗实录》四百七十六卷、《文宗实录》三百五十六卷、《穆宗实录》三百七十四卷、《德宗实录》五百九十七卷。太祖以下各朝实录又另有序例、目录、进表若干卷。其中《满洲实录》原为后金天聪九年(1635)修成的《太祖实录》,形式与后来各朝《实录》颇不同,内记满洲发祥神话至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战迹,并绘图八十七帧,以满、汉、蒙三种文字作说明。其他各朝实录所记内容皆极为丰富,凡皇帝登基、祭祀、尊谥、册立、婚丧等各种宫廷大礼,诏命纂修实录、国史、方略和任免官员,国使往来,官员朝见,官制变革,赋税制度更定,历法、礼乐、官员俸禄等制度订立,天象灾变,科举取士,表彰节烈,抚恤亡故大臣或阵亡将士,军士征战,国防外交,兴修水利,政区设置等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大事,无不登载,且其材料多录自原始档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但另一方面,实录既出自官修,又必然会秉承帝王旨意,为维护统治集团或在位皇帝的利益,对某些史实进行隐讳或曲解,造成“实录不实”。《清实录》也不能例外。如其中的太祖、太宗、世祖三朝,由于开国制度草创较粗陋,满族早期的某些习俗与进入中原后接受的汉文化差距较大,加上皇族内部斗争的影响,后来的皇位继承者对最早所修几部《实录》中反映的事迹自感有失体面,遂屡次下令改修。据现在所发现的各种《实录》本子和一些学者考证,《太祖实录》至少经历了三四次改修;《太宗实录》自顺治九年(1652)成书,也经康熙十二年(1673)和雍正十二年(1734)两次修订;《世祖实录》则有康熙六年(1667)和雍正十二年(1734)两种本子。这种修改使不少史实变得更加隐讳不显。如清朝统治者的祖先原为明之藩属,曾受明朝封爵,但《清实录》对此却讳莫如深。对于皇家内部的一些不甚光彩之事,当然更是尽力掩饰。另外,此书体例和编纂结构虽然总体上比较严谨,因卷帙繁浩,但有关干支、职官、人名等讹误和重复,也时而可见。
《消实录》在清朝,原有五部缮写本,每部均有汉、满、蒙三种文本。这五部实录,按其装潢和开本大小不同,分别称为:一、大红绫本二部,分藏皇史宬与奉天大内崇谟阁。二、小红绫本二部,分藏乾清宫与内阁实录库。三、小黄绫本一部,藏内阁实录库。其中《德宗实录》仅缮写汉文两部。此五部实录中,内阁实录库所藏“小红绫本”今下落不明,其余四部亦均有残缺。由于该书在当时属皇家秘本,故一般人极难见到。清亡后,才稍稍有所流传。民国间,嘉业堂主人刘承幹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设法抄录一部。罗振玉则根据当时“史料整理处”收藏的几种《太祖实录》本子,以《太祖高皇帝实录稿三种》为名,影印出版。1930年原辽宁省通志馆委托辽宁东北大学将“奉天大内崇谟阁”本《满洲实录》影印问世。1933年至1936年,伪满将崇谟阁所藏清历朝《实录》(缺本从北京藏本配抄)全部影印出版。另加《宣统政纪》七十卷,记宣统元年至三年逊位事(此书系清亡后清室私撰,不敢用“实录”名之,故称“政纪”)。全部《实录》,连同卷首总目,共装订一百二十一帙,一千二百二十册。1964年台湾华文书局复据此本重印出版,凡精装九十五册。是为今日通行之《清实录》。应当指出,伪满在影印此书时,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原本中许多涉及日本和中日关系的地方作了挖改,有些严重歪曲了史实。故近年来国内有人主张根据现存的各清朝缮本重新拼成一个完本,加以影印出版。

☚ 浙案纪略   清续文献通考 ☛
清实录

清实录

书名。清各朝实录馆修。共有十二朝实录并一朝政纪。其卷数和修撰情况是: 《太祖实录》10卷,崇德元年 (1636) 初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 至二十五年重修,雍正十二年 (1734)至朝隆四年 (1739) 校订。《太宗实录》65卷,顺治九年(1652) 初修,康熙十二年至二十 年重修,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四年校订。《世宗实录》 144卷,康熙六年至十一年修,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四年校订。《圣祖实录》300卷,康熙六十一年起修。《高宗实录》1500卷,嘉庆四年 (1799) 起修。《仁宗实录》374卷,道光四年 (1824) 起修。《宣宗实录》476卷,咸丰五年 (1855) 起修。《文宗实录》356卷,同治元年 (1862) 起修。《穆宗实录》 374卷,光绪五年(1879) 起修 《德宗实录》597卷,民国初年清室自修。《宣统政纪》43卷,民国初年清室自修,有排印本,后伪满州国重编为70卷。清代实录的撰修,由专门设立的实录馆于皇帝死后负责,事毕馆即行撤消,和常设的国史馆不同。修成的实录,要抄成四部,每部包括汉、满、蒙三种文本,并分别收藏北京的皇史宓、乾清宫、内阁实录库和沈阳崇谟阁 《清实录》 以完整著称,是清代宫廷内外史料的总汇,为各项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所谓实录也有不实的地方,如女真族原为明朝藩属,这于《明实录》 中有明确记载,但清朝统治者千方百计隐讳他们祖先同明朝的这一关系,就多次修改实录,妄图抹杀这段历史,以至清开国时的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几位帝王的历史被删改得面目皆非。诸如此类,必须加以注意。清每朝实录,均为人工抄成,长期以来没有印本流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东京大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影印全部《清实录》,包括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合用绘图的《满洲实录》,共十三朝,印成121帙,计1210册,另加卷首总目录一帙10册,共1220册。1964年,台湾华联出版社将所收藏的清历朝实录正本影印出版,但该书止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十月,没有《宣统政纪》

☚ 清史稿·舆服志   康熙起居注 ☛
清实录

《清实录》Qing shi lu

是以皇帝为中心,记载清代十二朝史事的编年体史料长编。《清实录》的总裁、副总裁,都由有名望的大臣担任,具体则由翰林院负责编修。清代各朝实录原本皆保存完好。《清实录》有十一朝,最后宣统一朝为政纪,共为十二朝,计有:太祖实录、太宗实录、世祖实录、圣祖实录、世宗实录、高宗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文宗实录、穆宗实录、德宗实录、宣统政纪。《清实录》为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是,和《明实录》一样,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太祖、太宗与世祖三朝实录,自修成之后,经过多次修订,愈来愈失真。如清先世本为明朝藩属,自建立清朝帝号取代明朝后,极力隐讳开国时事,企图抹煞为明朝藩属的事实。所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再改定先朝的实录。《清实录》是根据历朝的上谕、奏本和各种内廷档案修成的。举凡清代有关经济、政治、文教、法律诸方面的重大事件,都按年、月、日排比记载,时序清晰,便于查验。《清初录》的抄本不止一种。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清实录》,较为流行。

☚ 天工开物   四库全书 ☛

清实录

全名《大清历朝实录》。清代官修的编年体史料长编。自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共四千三百五十五卷,另有总目、序、修纂凡例等五十一卷。此外有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并书的《满州实录》(即《太祖实录战绩图》)八卷,《大清宣统政纪》七十卷。内容涉及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及民族事务等诸方面,较《明实录》更充实.史料更丰富。1936年伪满曾以上述十一朝实录附《宣统政纪》影印,计一百二十帙,一千二百二十册。1964年台湾以所藏正本由华联出版社影印发行,但无《宣统政纪》。

清实录

书名。清编年体史书。原名《大清历朝实录》。官修。清制每朝皇帝死后设实录馆,纂修该朝实录,事毕撤销。修成的实录缮写五份,每份有汉、满、蒙3种文体,按装帧分大红绫、小红绫、小黄绫本,分藏皇史宬、沈阳故宫、乾清宫、内阁实录库等处。原稿本藏于国史馆,不准随意启阅。1936年,伪满曾以沈阳故宫大红绫本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汉文部分,加上《宣统政纪》影印,分装122帙,1220册。其中《太祖高皇帝实录》10卷(乾隆四年修改本)、《太宗文皇帝实录》65卷、《世祖章皇帝实录》144卷、《圣祖仁皇帝实录》300卷(雍正九年修改本)、《世宗宪皇帝实录》159卷(乾隆六年修改本)、《高宗纯皇帝实录》1500卷(嘉庆十二修改本)、《仁宗睿皇帝实录》356卷(道光四年修改本)、《宣宗成皇帝实录》476卷(咸丰六年修改本)、《穆宗毅皇帝实录》374卷(同治五年修改本)。 《德宗景皇帝实录》597卷(1921年纂修)。台湾所藏清历朝实录正本,1964年由华联出版社影印行世,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无《宣统政纪》。1985年又有中华书局影印本。该书是研究清史的基本史料,其中所载满族及各少数民族的情况,对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实录

清代史籍。清入关前,皇太极就仿明朝制度,为其父努尔哈赤撰修《实录》。从此以后,每当新帝继位,即为前一代皇帝修撰《实录》,成为有清一代固定的制度。《实录》依据的史实有上谕、题本、奏本等,按年月日排比加工。目前通常见到的《清实录》共十二部,四千三百六十三卷,另有序例、目录、进表四十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