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心脏肿瘤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心脏肿瘤cardiac tumor系发生于心脏各类肿瘤的总称。分原发性与转移瘤两类。原发性肿瘤以粘液瘤(多起源于心内膜)、肉瘤(多发生于右心)、横纹肌瘤等为多见。主要危害可阻塞相应瓣膜口,影响排血,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紫绀、昏厥、休克等;早期诊断后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转移瘤多从邻近淋巴组织蔓延而来,可累及心肌、心包、心内膜等,预后多不良。心脏造影、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心脏肿瘤cardiac tumors是起源于心肌或心内膜的新生物。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以良性为多,有粘液瘤、横纹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和平滑肌瘤等。原发性恶性肿瘤极为罕见。继发性恶性肿瘤多由纵隔直接浸润或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而来。它可表现多种临床症状,易与其他心脏疾病相混淆,术前往往不易明确诊断,X线、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一经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治疗。 心脏肿瘤 心脏肿瘤小儿心脏肿瘤少见,良性原发性心脏肿瘤占80%,并分为心包肿瘤及心肌、心内膜肿瘤两类。 ☚ 房室管畸形 心包炎 ☛ 心脏肿瘤 心脏肿瘤心脏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两大类。 ☚ 心脏异物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回流 ☛ 心脏肿瘤 心脏肿瘤在人体各器官中,心脏很少发生肿瘤。心脏肿瘤可为原发性或转移性。原发性心脏肿瘤极为少见,仅占尸检的0.001~0.06%。转移性心脏肿瘤虽较原发性多约16倍,但仍不常见(表)。 心脏肿瘤分类
心脏肿瘤发展到影响心脏功能时才出现症状,由于肿瘤类别和心脏受累部位不同,可酷似各种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常见的有心腔内梗阻、心脏压塞、心包渗液、心包缩窄、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对怀疑患心脏肿瘤的病人,除进行心电图、心脏X线、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检查外,心血管造影可获得解剖诊断。心包渗液血性者可进行细胞学检查,从而可得以确诊。 原发性心脏肿瘤 原发性心脏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占80%),恶性少见(占20%)。按其性质、出现部位和病理组织变化分为: 心包肿瘤 良性者有畸胎瘤、纤维瘤、平滑肌纤维瘤、血管瘤、脂肪瘤和囊肿等; 恶性者有心包间皮细胞瘤、心包肉瘤等。 心内膜、心肌肿瘤 良性者有心脏粘液瘤、心肌横纹肌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错构瘤、畸胎瘤等;恶性者主要是肉瘤,包括“梭状细胞”肉瘤,如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粘液肉瘤和血管肉瘤,圆细胞肉瘤如网状细胞肉瘤和淋巴细胞肉瘤等。 心脏畸胎瘤 为原发性心包良性肿瘤之一,但又可转为恶性。主要见于婴儿和幼童。症状取决于肿瘤大小和它侵犯邻近器官的程度。咳嗽、呼吸困难和轻度易消失的紫绀是常见。也可有发热和心脏压塞表现。X线检查可见到心影增大或纵隔块状阴影。心包内发现钙化,尤其有牙齿形成的证据,提示为畸胎瘤。手术为唯一的有效治疗方法。 心包间皮细胞瘤(mesothelioma) 为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之一,男女分布相等。在心包腔内广泛播散,闭塞心包腔和压迫大静脉,极少侵犯心肌。患者有胸骨后或上腹部疼痛、呼吸困难、咳嗽、心包渗液和顽固性心力衰竭。渗液初为浆液性,后转血性,量大、抽后又迅速出现,渗液中常找不到肿瘤细胞。病人常于一年内死于心力衰竭或心脏压塞。 心包肉瘤 为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较间皮细胞瘤多见,且以男性为多。可局限于心包,或包围心室,或阻塞下腔静脉。也常侵犯心肌。症状与间皮细胞瘤极为相似。凡遇到年龄较轻的男性病人,有以下情况时须想到心包恶性肿瘤的可能: 反复发生心包渗液,不伴有炎症征象;心包渗液为血性,抗结核治疗无效; 不能解释的心影增大,尤其是同时伴有心律失常;心影轮廓异常;有纵隔受压迫征象; 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心力衰竭。 心脏粘液瘤 占心脏良性肿瘤的50%,儿童少见,婴儿未见发生。女性较男性多3倍。左心房粘液瘤约占粘液瘤的3/4,起源于心房间隔近卵圆孔处,常有蒂与瘤体连接。余者则起源于右心房,偶见起源于左心室或右心室者。病理学上粘液瘤须与心房内块状血栓相鉴别。当粘液瘤呈明胶样组织形式时,鉴别容易,呈坚实光滑形状时,大体检查鉴别不易。但粘液瘤多有蒂,而血栓则在其切面上可见有分层结构,此点有助鉴别。粘液瘤是真正的肿瘤,抑为心房中的变性血栓,尚有争论。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肿瘤。根据是在组织学上,粘液瘤与血栓截然不同,病人瓣膜或心脏无其他疾病,且不伴有心房颤动(心房内血栓常有心房颤动)。粘液瘤的突出症状常由血流梗阻、栓塞和全身性征象所致。左房粘液瘤常堵塞二尖瓣口,右房粘液瘤则常堵塞三尖瓣口,有时起球瓣作用,时塞时通,造成相对性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出现有关的症状和体征。但粘液瘤也可造成瓣膜关闭不全或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合并存在。关闭不全可能是肿瘤干扰瓣膜关闭的结果。肿瘤反复与瓣膜接触也可在瓣膜上形成瘢痕以致类似慢性风湿性瓣膜炎或甚至引起腱索断裂。右心房和左心房粘液瘤都可产生肺动脉高压。右心房粘液瘤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左心房粘液瘤可引起体循环栓塞,为肿瘤碎片脱落或肿瘤上的血栓脱落所致,可反复出现。心房粘液瘤的诊断,除根据病史和体检的特征外,以往主要靠心血管造影术。近年来,超声心动图对诊断本病有很大帮助。如有粘液瘤存在,在二尖瓣或三尖瓣后面,收缩和舒张期都可见到一簇云雾样的回声波。 左心房粘液瘤起初常易误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其鉴别点: ❶无急性风湿热病史; ❷起病突然、进展迅速; ❸症状和体征常为间歇性; ❹体检和X线检查所见与症状程度不成比例; ❺有体位性昏厥; ❻心脏杂音随体位变化, 血压、 心率和症状亦然; ❼卧位时症状可显著减轻; ❽常听不到开瓣音; ❾常为窦性心律,并有舒张期额外音,称为“肿瘤扑落音”。此外还常易误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等。右心房粘液瘤易被误诊为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先天性三尖瓣下移、三尖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等。 治疗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肿瘤切除。切除后复发机会极少,但长期观察仍属必要。 心肌横纹肌瘤 横纹肌瘤(rhabdomyoma) 占心脏原发性良性肿瘤的20%; 多见于婴儿和儿童期。可为单个或多个,界线分明,被膜无结节。可发生在心脏任何部位,但以心室最多见。横纹肌瘤虽可无症状,但也可有心律失常、心内血流梗阻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在儿童和婴儿,手术切除肿瘤曾获得成功,但如肿瘤为多个,且深埋于心室壁内,则难以切除干净。 心肌肉瘤 为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常累及右心,主要发生于心壁内,多见于成人。纤维肉瘤和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婴儿和儿童。男女比例约相等。临床表现为顽固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包积血、心脏压塞和上腔静脉梗阻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主要转移到肺脏,也可转移到骨胳。小的局限性肿瘤偶而手术切除可获得成功。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效果不能肯定。 转移性心脏肿瘤 转移性心脏肿瘤可来自任何器官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支气管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白血病等。在心脏中呈现结节状,其结构与原发性肿瘤并无不同。白血病累及心脏者示弥漫性浸润而非结节样。心包常示纤维素性心包炎或弥漫性增厚,常有心包渗液,渗液偶为血性(与通常印象相反)。肿瘤可侵及心室壁,向心内膜或心外膜凸出,延长至心室间隔、乳头肌或瓣膜。播散途径有血行(栓塞性)、淋巴和直接蔓延。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所在部位,与肿瘤大小和累及范围关系不大。在开始时多数病人可无或甚少心脏症状,因常被原发肿瘤所掩盖。有症状者是由心包渗液、心肌浸润或肿瘤压迫心脏所致。 心肌内的肿瘤结节可引起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如传导系统被浸润或受压迫,则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枝传导阻滞。少见的临床表现有心绞痛、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栓塞引起)、心脏破裂等。也可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患恶性肿瘤的病人当有顽固性心力衰竭出现时,应想到肿瘤转移到心脏的可能; 如伴有心律失常,则可能性更大。可摄X线片,进行心血管造影术和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协助诊断。治疗仅能减轻症状。放射治疗可使传导阻滞消失和心包渗液吸收,但可引起心肌纤维变性、传导系统受损等。抗癌药物对暂时缓解病情或防止心包渗液的产生有益。 ☚ 遗传性疾病中的心血管异常 心包疾病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