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淮南王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淮南王歌 淮南王歌汉代歌谣名。始见于《汉书·淮南王传》。《乐府诗集》收入卷八四《杂歌谣辞》。内容为讽刺汉文帝兄弟相残。据《汉书·淮南王传》:淮南王刘长是文帝异母弟,于文帝六年(前174)谋反,被废为庶人流放蜀郡(今四川),途中刘长绝食身亡。于是,文帝十二年民间开始流传这首歌谣。辞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此辞高诱《淮南子叙》录作:“一尺缯,好童童;一斗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歌辞用语俚俗,直承《诗经》国风兴而比的手法,以细微而又不值钱的一尺布、一斗粟起兴作比:穷苦人家,有尺布、斗粟即可共衣食相处和睦,而刘恒、刘长贵为帝王,富甲天下,却还要兄弟相争,彼此残杀。末句与前相对比,揭示题旨,讽刺有力。 ☚ 十五从军行 城中谣 ☛ 淮南王歌[汉]民歌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据《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他的弟弟淮南王刘长谋反,文帝把刘长从淮南迁入川蜀。刘长途中绝食自杀。后来民间产生了这首讥讽汉文帝的歌谣。 《乐府诗集》收在《杂歌谣辞》中。 《淮南王歌》以比兴手法,和谐、清丽、形象的语言,抒写胸臆,委婉蕴藉。全诗只有十九个字,三、七言蝉联递进,不拘格套,构成独特的五句诗,前四句用“布”和“粟”两物托情,引出要比喻的汉文帝兄弟二人来。一尺见方的布破了,还可以用线缝起来;一斗粟谷,还可把谷壳捣碎见其纯洁的果实,而富有天下的皇帝与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却是水火不相容,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这岂不是太可怪了?帝王家的骨肉相残,给老百姓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启发他们唱出了千古不朽的歌谣。 这首民谣,高诱《淮南鸿烈解序》作: “一尺缯,好童童。一斗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童童”,洁净而有光泽的样子;“蓬蓬”,果实饱满的样子。这些叠音字的应用,读来琅琅上口,且含蓄地从外观形象上给人以美感,但是,为下句转折作铺垫的艺术技法,却不如本诗“尚可缝”、“尚可舂”与比兴之义贴切实在。 淮南王歌 淮南王歌西汉民谣。讽喻汉文帝与淮南厉王刘长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之事。其歌曰: “一尺布, 尚可缝;一斗粟, 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一说为“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该谣传入长安,文帝思兄弟之情,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 ☚ 大风歌 鸿鹄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