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贫困地区的概念及其分类
17. 贫困地区的概念及其分类
贫困地区是一个什么概念? 弄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上的深化,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对贫困地区制定特殊政策提供依据。
一种观点认为,贫困地区是相对富裕地区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涵义不同于不发达地区,它是比不发达地区更不发达的地区。从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将长期并存。而贫困地区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性现象,随着脱贫任务的完成,它将转为不发达地区。划清贫困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界限,就能更清楚地看到振兴贫困地区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相对富裕地区而言都存在贫困地区,因此,衡量贫困地区的标准,也将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动态指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贫困完全是一种经济上的概念,贫困地区主要指生产力水平低下,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地区。有人进一步补充了这种观点,认为贫困除指生活贫困外,还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落后,前者是贫困的形式,后者是贫困的实质。
如何划分贫困地区,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
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标准,这个指标“既能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程度,也可以反映个人贫富的状况,国际上也通常采用人均国民收入这个指标来划分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当前年人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口粮400斤以下的都可以算作贫困地区。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贫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指标应该由一个指标体系来衡量,而非单个指标可以概括,建议采用人均社会产值、人均纯收入、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人均占有粮食、人均摄取热量、文化程度、人均寿命、小学入学率、消费构成等指标来衡量。
关于贫困地区如何分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以自然地理条件为主要分类依据,全国贫困地区可分为: (1)黄土高原型区; (2) 云贵型区; (3)南方型区;前两类地区主要的问题是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后一类地区人均耕地少,受土壤盐化等制约,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一种观点从贫困产生的原因出发,把贫困地区分为自然因素障碍型、社会因素障碍型和生产条件障碍型三类。
第三种观点认为,贫困地区应划为四个类型区: (1)光贫不困地区。这类地区自然条件差、资源少、但距大中城市近,交通较为发达。(2) 光困不贫地区。此类地区自然条件好,资源亦较丰足,但社会经济条件差,南方大片贫困地区多属此类。(3) 又贫又困地区。我国西北部几大片贫困地区多为此类型。(4) 边远的未开化地区。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
☚ 16.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8. 贫困地区的特征及其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