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淋巴上皮病
涎腺淋巴上皮病应包括Mikulicz病与Sj⍥gren综合征,二者皆为涎腺内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但二者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过程,一般均认为Mikulicz病的临床表现较轻而局限,Sj⍥gren综合征具有更多的全身临床表现。Mikulicz病是否为Sj⍥gren综合征的局限型病变, 尚有争论,因前者不一定发展为后者,目前主张将二者统称为涎腺淋巴上皮病。淋巴上皮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自身免疫病。通过鼠的动物实验,以涎腺匀浆及Freund佐剂免疫法可以产生与Sj⍥gren综合征相同的病变,临床表现可同时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硬皮病、多数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但近期也有根据Sj⍥gren综合征具有C型致瘤性病毒相似的病毒样颗粒,存在于腮腺的内皮细胞及淋巴细胞内,而认为病毒样结构是致病因子。
涎腺的组织病理改变应包括腺泡萎缩或消失,淋巴细胞浸润,腺内导管上皮增生,甚至形成上皮岛,约有半数病例并无增生的上皮岛。淋巴细胞浸润最初沿腺泡之间,使腺泡分开,进而破坏腺泡或腺泡消失,为一片密集的淋巴细胞所取代。腺小叶内导管残存或扩张成为囊腔,或聚集成上皮岛,淋巴细胞仅侵犯腺小叶,一般不侵犯间质组织,当淋巴细胞广泛侵犯腺小叶时,腺泡可完全消失而形成淋巴细胞的浸润块,此时小叶仍保留外形。淋巴上皮病多见于女性,且多发生于中年或老年。表现为慢性临床过程,有无痛与渐进性涎腺肿大或泪腺肿大,可以是单侧或双侧。临床上以腮腺肿大较明显,其次为泪腺,颌下腺与舌下腺受累者较少且不甚明显。此即所谓的Mikulicz病。以后腮腺可以出现不适感或疼痛,有口、眼、咽、鼻干燥的症状,又称为干燥综合征。如同时伴有全身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和结节性动脉外膜炎的症状,应称为Sj⍥gren综合征。病人由于涎腺腺泡萎缩、淋巴细胞浸润与结缔组织增生而唾液减少,口干舌燥,甚至影响语言、吞咽,不能进食干食。口腔及舌粘膜充血、干燥或出现沟裂,舌丝状乳头萎缩。由于丧失涎液功能而龋病增加,甚至有逆行性涎腺感染,鼻腔与咽腔粘膜受累时可表现出干燥、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泪腺受累时除有眼干、无泪或少泪以外,还有异物感、烧灼感、畏光,甚至出现角膜炎或结膜炎的症状,影响视力。病人常有困倦无力,体重减轻等症状。
化验检查时病人表现出轻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淋巴细胞增多、血沉增快,血浆球蛋白中γ球蛋白增多,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相等或倒置。类风湿因子可为阳性,甚或有肝功损害。
淋巴上皮病的诊断,由于症状常不典型,除需全面系统的收集病史以外,还应作涎液流量、泪腺分泌功能测定。患者的涎液流量常低于正常值,而泪腺分泌功能(Schir-mer试验)也显著减少。涎腺造影也有助于诊断,其外形多正常,但体积明显增大,排空功能差,主导管常无改变,分支导管变细、稀少或不显影,末梢导管有不同程度扩张,在晚期病变,由于腺体收缩变小而呈现向心性萎缩,有时X线片上出现肿瘤样改变。涎腺闪烁扫描即放射性核素99mTc的检查,在静脉内注射99mTc后,病人涎腺腺泡及导管吸收99mTc的量明显减少。淋巴上皮病患者唇部粘液腺即小涎腺常被累及,具有与腮腺、颌下腺基本相似的病变,而且采取唇粘液腺标本常较简易,因此,切取唇粘液腺作活检对确诊此病具有重要意义。淋巴上皮病应与慢性涎腺炎、涎腺肿瘤、腮腺良性肥大等病相鉴别。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眼干可用1~2%甲基纤维素眼药水滴眼,口干可多饮水或采用含甘油的漱口剂,润滑与保护干燥的粘膜,注意口腔卫生,采用抗生素及导管冲洗可以控制涎腺的逆行性感染。此外,采用中医中药,其辨证施治的原则是滋阴、生津、益肾、养血,可用二仙汤加减。免疫抑制与激素治疗不能作为常规。在病变有发展成淋巴瘤或恶变时,静脉或口服小剂量环磷酰胺或口服左旋咪唑,结合可的松治疗,可使涎腺缩小,涎腺及泪腺分泌增加,为了减轻病人痛苦,预防恶变,减少自身抗原,对单发的病变,可以手术切除受累的涎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