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译《天演论》自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译《天演论》自序

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 “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 而能见其理极, 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斯言也,吾始疑之, 乃今深谕独信,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 既至大义微言, 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以从事于一学, 当其有得, 藏之一心则为理, 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 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呜呼! 岂偶然哉!

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文学, 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又况历时久远, 简牍沿讹; 声音代变, 则通假难明;风俗殊尚, 则事意参差。夫如是, 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 愈益晦矣。故曰读古书难。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 固自若也。使其理诚精, 其事诚信, 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是故不传于此, 或见于彼,事不相谋而各有合。考道之士, 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 乃澄湛精莹,如寐初觉,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 万万有加焉。此其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 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春秋》推见至隐。”此天下至精之言也。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内籀云者, 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 内籀也;其言若诏之矣。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16)也。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 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 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 在在见极(17),不可复摇,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会扬己之言也,吾将试举其灼然不诬者以质天下。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18)者,名、数、质、力四者之学(19)是已。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纬, 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 非力无以呈质。凡力皆乾(20)也,凡质皆坤(21)也。奈端动之例三(22), 其一曰: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 动路必直,速率必均。此所谓旷古之虑, 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人事利者也。而《易》则曰: “乾其静也专, 其动也直(23)。”后二百年,有斯宾塞尔(24)者, 以天演自然言化,著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之,此亦晚近之绝作也。其为天演界说曰: “翕以合质(25),辟以出力(26),始简易而终杂糅。”而《易》则曰:“坤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27)。”至于全力不增减之说(28),则有自强不息(29)为之先;凡动必复之说, 则有消息(30)之义居其始;而“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31)”之旨,尤与“热力平均(32)天地乃毁”之言相发明也。此岂可悉谓之偶合也耶! 虽然, 由斯之说,必谓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有,甚者或谓其学皆得于东来, 则又不关事实,适用自蔽之说也。夫古人发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未能议其精, 则犹之不学无术未化之民而已,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昏也哉!

大抵古书难读, 中国为尤。二千年来,士徇利禄, 守阙残, 无独

辟之虑。是以生今日者, 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此可与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风气渐通, 士知弇陋(33)为耻, 西学之事, 问涂日多,然亦有一二巨子,訑然(34)谓彼之所精, 不外象、数、形下(35)之末;彼之所务,不越功利之间。逞臆为谈(36), 不咨(37)其实,讨论国闻、审敌自镜之道, 又断断乎不如是也。赫胥黎氏此书之恉(38),本以斯宾塞尔任天为治(39)之末流, 其中所论, 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夏日如年,聊为迻译(40)。有以多符空言无裨实致相稽(41)者, 则固不佞(42)所不恤也。

光绪丙申(43)重九严复序。

(光绪戊戌木刻本《天演论》卷首)

注释 ①名学家穆勒约翰——名学家,逻辑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Mill,1806—1878),英国哲学家,著有《逻辑体系》 (严译作《穆勒名学》)、《论自由》(严译作《群己权界论》)。②见其理极——看到理论最精深的地方。③深谕独信——深切理解,坚信不疑。④殚(dan)——用尽。⑤切肤精怃——切,深切;肤, 肤浅;精,精细;怃(wu),粗陋。⑥简牍——此指书籍。牍(du),古代写字的木板。⑦澄湛精莹——比喻理解得一清二楚,非常透彻。澄湛,澄清;精莹,精纯光洁。⑧觇毕为学者——指治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学者。觇(chan)毕,看书。⑨六艺——即“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乐》今已失传。⑩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⑾“司马迁曰”句——语本《史记·司马相如传》。意谓《易》根据微隐而推求明显,《春秋》根据明显而使之微隐。⑿“观象系辞”句——语本《易·系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观象,指观察龟甲裂纹(卦象)。系辞,附在卦下解释卦意的话。⒀诛意褒贬——意谓根据历史事件来评人的思想是非,加以褒扬或贬斥。诛意,评判一个人的思想用心。⒁格物致知——研究事物从而得到知识。语见《大学》。当时称西方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为“格致”。⒂“有内籀之术”二句——内籀(zhou)之术,即归纳法。外籀之术,即演绎法。⒃最要涂术——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⒄在在见极——处处看到最正确的事理。⒅御蕃变——处理繁杂变化的事物。⒆名、数、质、力四者之学——即逻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20)乾——《易经》的第一个卦名,用以象征天。(21)坤——《易经》的第二个卦名,用以象征地。(22)奈端动之例三——指牛顿的力学三定律。奈端,牛顿的旧译名。(23)“乾其静”二句——语见《易·系辞上》,意谓乾卦静时专一不乱,动时正直不差。(24)斯宾塞尔——今译作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25)翕以合质——即能量守衡定律。翕(xi),凝结、聚合。(26)辟以出力——分散则施放出力。辟,开辟、散布。(27)“坤其静”二句——见《易经·系辞上》。(28)全力不增减说——即能量守衡定律。(29)自强不息——语见《易经·乾》。原指“君子”应像天的运动那样自强不息。(30)消息——《易经·丰》: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消,消灭;息,生长。(31)“易不可见”二句——语见《易经·系辞上》。意谓《易》所讲的道理如果看不到,天地差不多就终止。(32)“热力平均”二句——意谓宇宙间的热和力一旦平衡,宇宙就毁灭。(33)弇陋——见识浅陋。弇(yan),闭塞、遮蔽。(34)訑(yi)然——骄傲自大的样子。(35)形下——形而下,指具体的器物。《易经·系辞上》:“形而下者谓之器。”(36)逞臆为谈——凭主观臆想随便乱说。(37)咨——问。(38)赫胥黎氏此书之恉——赫胥黎,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主义者。此书,指《天演论》。恉,同“旨”。(39)任天为治——听任自然规律治理国家。(40)迻译——翻译。迻,同“移”。(41)稽——责难。(42)不佞——不才。自谦之词。(43)光绪丙申——光绪二十二年(1896)。

赏析 中国近代是动荡多变的时代,同时也是学术繁盛的时代。尽管封建统治者一味闭关锁国,而蓝色文明就像遏止不住的海风扑面,浸润着这块古老的黄土地。在这股浪潮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启蒙者,严复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这位年轻时代足迹就涉及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地的学者,从切身经历中感受到向西方学习、提倡新学、实行改良是使祖国富强的根本出路。因此,他不遗余力地翻译了许多西方社科著作, 比较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了西方文化,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天演论》一书是严复的重要译著,译自英国学者赫胥黎(Thomas HenryHuxley,1825—1895)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分上下卷,共35篇,附

有序文和按语。光绪二十一年(1895)译成,三年后正式出版,成为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社科论著的先行者,对当时的变法图强运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篇自序并未限于对原著的评介,而是荡开一笔,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思想认识。文章首先从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话作为引子,论及古人著述中众多的“微言大义”,而今人由于种种原因难以理解,即“读古书难”。作为一名“治异国语言文字者”,偶然读西方著作而有所悟,从而通晓古人之意,于是如寐初觉、亲切有味,获得了一种未曾想到的愉悦。接下来,作者以司马迁的话为例,详谈自己的这种体会。

严复是一位博学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都有研究。在这篇序文中,他对中西文化加以比较对照,得出了“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的结论。严复将西方之学概括为“名、数、质、力”,以中国的《易经》为例,论证了这一结论。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头脑,是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严复通过中西文化的对照昭示人们不要妄自菲薄,鼓励人们继承灿烂的文化遗产,重振国威。否则,“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昏也哉!”

作为一名学者,必须实事求是,开诚布公。严复就是这样。他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灿烂的一面,却又未将其扩大化、绝对化。他说:“由斯之说,必谓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有,甚者或谓其学皆得于东来, 则又不关事实,适用自蔽之说也。”他介绍《天演论》的目的正在于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借鉴。在序文中,他谈到此书“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介绍“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目的正在于说明中国如能顺应“天演”规律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将沦于亡国灭种而被淘汰。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这正是他评介此书的出发点。我们由此听到的是来自他心底的殷切期望。他的这种热切期望和译介实践也的确给灾难深重的民族以莫大的震动。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首先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了奠基铺路的工作。在这篇序文中,他将牛顿第一定律译为“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速率必均”,既准确又简洁,的确达到了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

严复把《天演论》介绍到中国,影响了孜孜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代中国人。他介绍西方科学文化,他自强爱国的历史功绩,是后人永远不会忘怀的。


古诗文《译《天演论》自序》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译《天演论》自序

 

[清] 严 复


 英国名学家穆勒约翰有言:“欲考一国之文字语言而能见其理极,非谙晓数国之言语文字者不能也。”斯言也,吾始疑之,乃今深喻笃信,而叹其说之无以易也。岂徒言语文字之散者而已,即至大义微言,古之人殚毕生之精力,以从事于一学,当其有得,藏之一心则为理,动之口舌,著之简策则为词,固皆有其所以得此理之由,亦有其所以载焉以传之故。呜呼,岂偶然哉! 自后人读古人之书,而未尝为古人之学,则于古人所得以为理者,已有切肤精怃之异矣。又况历时久远,简牍沿讹。声音代变,则通假难明;风俗殊尚,则事意参差。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诏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故曰,读古书难。虽然,彼所以托焉而传之理,固自若也。使其理诚精,其事诚信,则年代国俗无以隔之。是故不传于兹,或见于彼,事不相谋而各有合。考道之士,以其所得于彼者,反以证诸吾古人之所传,乃澄湛精莹,如寐初觉。其亲切有味,较之觇毕为学者万万有加焉(11)。此真治异国语言文字者之至乐也。
 今夫六艺之于中国也(12),所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者尔。而仲尼之于六艺也,《易》、《春秋》最严。司马迁曰:“《易》本隐而之显(13),《春秋》推见至隐(14)。”此天下至精之言也。始吾以谓本隐之显者,观象、系辞,以定吉凶而已(15);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16)。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于格物致知之事(17),有内籀之术焉(18),有外籀之术焉(19)。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外籀云者,据公理以断众事者也,设定数以逆未然者也。乃推卷起曰:有是哉,是固吾《易》、《春秋》之学也! 迁所谓本隐之显者,外籀也;所谓推见至隐者,内籀也。其言若诏之矣。二者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也(20)。而后人不知广而用之者,未尝事其事,则亦未尝咨其术而已矣。
 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21),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22),不可复摇。顾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此非傅会扬己之言也。吾将试举其灼然不诬者,以质天下(23)。夫西学之最为切实而执其例可以御蕃变者(24),名、数、质、力四者之学是已(25)。而吾《易》则名、数以为经,质、力以为纬,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内,质、力相推(26),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凡力皆乾也(27),凡质皆坤也(28)。奈端动之例三(29),其一曰:“静者不自动,动者不自止;动路必直(30),速率必均。”此所谓旷古之虑。自其例出,而后天学明、人事利者也。而《易》则曰:“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31)。”后二百年,有斯宾塞尔者(32),以天演自然言化,著书造论,贯天地人而一理之(33),此亦晚近之绝作也。其为天演界说曰:“翕以合质(34),辟以出力(35),始简易而终杂糅。”而《易》则曰:“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36)。”至于全力不增减之说(37),则有自强不息为之先(38);凡动必复之说(39),则有消息之义居其始(40);而“《易》不可见,乾坤或几乎息”之旨(41),尤与“热力平均,天地乃毁”之言相发明也(42)。此岂习悉谓之偶合也耶! 虽然,由期之说,必谓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有,甚者或谓其学皆得于东来,则又不关事实,适用自蔽之说也。夫古人发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未能议其精,则犹之不学无术未化之民而已。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昏也哉(43)!
 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二千年来,士徇利禄(44),守阙残,无独辟之虑。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此可与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风气渐通,士知弇陋为耻(45),西学之事,问涂日多。然亦有一二巨子,訑然谓彼之所精(46),不外象、数、形下之末(47);彼之所务,不越功利之间。逞臆为谈(48),不咨其实(49),讨论国闻、审敌自镜之道,又断断乎不如是也。赫胥黎氏此书之恉(50),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51),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夏日如年,聊为迻译(52)。有以多符空言无裨实政相稽者(53),则固不佞所不恤也(54)
 光绪丙申重九严复序(55)
 
 〔注释〕
 ①《天演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公元1825年—1895年)著,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本篇为作者译后自序。②名学家,逻辑学家。穆勒约翰(公元1806年—1873年),即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有《逻辑体系》(严译作《穆勒名学》)、《论自由》(严译作《群己权界论》)。③理极,犹言根本原理。④深喻笃信,深刻理解,非常相信。⑤殚(dan单),用尽。⑥简策,指书籍。古代书写的竹片叫简,连接起来的简叫策。⑦切,深切。肤,肤浅。精,精细。怃(hu 呼),通“怃”,粗陋。⑧简牍,也指书籍。牍,古代写字的木板。沿讹(e俄),辗转抄写刊刻造成错误。⑨通假,古代同音或音近的字,有时可以通用替代。参差,不整齐。这里指有出入。⑩澄湛精莹,比喻理解得十分透彻。澄湛,澄清;精莹,精纯光洁。(11)觇(chan搀)毕,即“佔毕”。《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佔毕,多其讯。”后泛指诵读。(12)六艺,即“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乐》今已失传。(13)《易》本隐而之显,《易》根据微隐而推求明显。这句和下句语本《史记·司马相如列传》。(14)推见(xian现)至隐,从明显推论微隐。见,同“现”。(15)观象,卜卦术语,指观察龟甲裂纹(卦象)。系辞,《易》中解释卦意的话。(16)诛意,评判一个人的思想用心。(17)格物致知,研究事物从而得到知识。语见《大学》。当时称西方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为格致。(18)内籀(zhou 咒)之术,即归纳法。(19)外籀之术,演绎法。(20)最要涂术,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21)远迈古初,远远超过古代。(22)在在,处处,往往。见极,看到最正确的事理。(23)不诬,不欺,可信。质,评断。(24)御蕃变,处理繁杂变化的事物。(25)质、力之学,指化学和物理学。(26)质、力,指物质和重力。相推,相互作用。(27)乾,《易经》的第一个卦名,用以象征天。(28)坤,《易经》的第二个卦名,用以象征地。(29)奈端,牛顿(公元1643年—1727年)的旧译名,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动之例三,指牛顿的力学三定律。(30)动路必直,运动的路线必定是直的。(31)“乾,其静”二句,语见《易经·系辞上》,意思是乾卦静时专一不乱,动时正直不差。(32)斯宾塞尔,今译作斯宾塞(公元1820年—1903年),英国社会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33)一理,用一个道理。(34)翕(xi 吸),凝积,聚合。(35)辟,开辟,散布。(36)“坤,其静”二句,语见《易经·系辞上》。(37)全力不增减之说,即能量守恒定律。(38)自强不息,语见《易经·乾》。原指“君子”应该像天的运动那样自强不息。(39)动必复,力作用于物,一定引起反作用。(40)消息,《易经·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消,消灭;息,生长。(41)“《易》不可见”二句,语见《易经·系辞上》。意思是《易》所讲的道理如果看不到,天地就差不多终止。(42)热力平均,天地乃毁,宇宙间的热和力一旦平衡,宇宙就要毁灭。(43)童昏,幼稚无知。(44)徇(xun 迅),追求。(45)弇(yan 眼)陋,闭塞鄙陋。(46)訑(yi 宜)然,骄傲自大的样子。(47)形下,形而下。指具体的器物。《易经·系辞上》:“形而下者谓之器。”(48)逞臆为谈,凭主观臆想随便乱说。(49)咨,问。(50)此书,指《天演论》。恉,同“旨”。(51)任天为治,听任自然规律治理国家。(52)迻译,翻译。迻,同“移”。(53)裨,补益。稽,责难。(54)不佞(ning泞),不才。自谦之词。恤(xu序),忧。(55)光绪丙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重九,即重阳,九月初九。
 
 〔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当时,举国激愤,万民沸腾,于是资产阶级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启蒙思想家严复是维新运动的号手,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己权界》和《名学》、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其中以《天演论》影响最大。
 《天演论》即进化论,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所著,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该书主要阐述生物是进化的,不是亘古不变的,人类社会亦然。其原因乃在于“物竞”与“天择”。“物竞”即生存竞争;“天择”即自然选择与淘汰。严复把《天演论》翻译过来,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洞悉“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之理,从而发愤图强,反劣败为优胜。这种石破天惊之论,如巨雷灌耳,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
 《译〈天演论〉自序》写于1896年,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严复提出,中国古代和异国,存在精深的理论。主张不受“年代国俗”的限制,广泛吸收中国古代的有益学说和异国的科学文化。
 作者先阐述了一个事实:古人用毕生精力,精心研究学问,因而在古人著作里存在不少精辟理论。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要发现这些理论不易。首先,后人虽读古人之书,但却没有像古人那样做学问;其次,由于历时久远,抄写、刊刻难免有误;第三,由于古今语音发生变化,难以明了某些关键词语的意义。第四,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对事物原意的理解也会有出入。一言以蔽之,读古书难。尽管如此,如果这些理论确实是精辟、可靠的,那么,即使年代不同,也不能隔绝这些理论的传播。
 接着作者说明,外国的理论与中国古代的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用西方的理论,验证中国古代的学说,就会对这些理论了解得更透彻。
 第二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论述了西方的“内籀之术”和“外籀之术”与中国古代《易》、《春秋》的理论相一致。首先,严复认为《六艺》在中国像江河日月一样不朽。其中又以《易》、《春秋》最为重要。司马迁说,《易》根据隐微的卦理推断明显可见的人事吉凶。《春秋》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评价中,体现出抽象的道德原则。严复认为这是“天下至精之言”。其次,严复说,西方逻辑学中,“内籀之术”即归纳法,从个别推知一般;“外籀之术”即演绎法,从一般推知个别。再次,中西双方的看法不谋而合。所谓“本隐之显”便是“外籀”,“推见至隐”便是“内籀”。“外籀”和“内籀”是“即物穷理之最要涂术”,后人之所以不“广而用之”,是由于缺乏实践。
 在第三段里,严复赞扬欧洲学术昌盛:“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远迈古初,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在在见极,不可复摇。”接着指出:“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然后一一加以验证。西学中最切实的,是逻辑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而我国古代的《易经》是以名数(逻辑学、数学)为经,以质、力(化学、物理学)为纬的。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之一说:“任何物体在不受到外力或所受到外力的合力为零时,就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即原来静止的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继续作等速直线运动。”《易经》说:天在静止时是专一的,运动时是刚正的。西方关于“全力不增减”的学说,中国古代早就有“自强不息”的理论;牛顿的关于作用与反作用相等的理论,中国古代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易·系辞上》的变化不存在了,乾坤也就近乎止息了,与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等人所主张的“热寂说”——“热力平均,天地乃毁”,如出一辙。
 不过,如果据此得出,西方学术上的发现都是我们中国早就有了的,甚至于认为都是从东方的中国得到的,那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第四段,严复对那些坚持守旧,反对革新,拒绝学习新鲜东西的“一二巨子”进行了有力抨击,同时也批判了那些追求利禄,抱残守阙,因袭旧说,毫无创见的儒生。接着他介绍了《天演论》一书的宗旨,从而表明了翻译此书的目的。
 这篇文章运用对比手法,一面介绍西学,一面发挥国故。既不妄自菲薄,也不一味排外。既引起人们对中国古代理论的重视,又增强了大家对西学的兴趣。全文往复顿挫,铺陈对比,情感饱满,恢宏雄辩。

 〔评说〕
 吴汝纶《桐城先生全书》:“得惠书并大著《天演论》,虽刘先主之得荆州,不足为喻,比经手录副本,秘之枕中。”“执事之译是书(按指《天演论》),盖伤吾土之不竞,惧炎黄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本执事忠愤所发,特借赫胥黎之书,用为主文谲谏之资而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