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管运动motility of digestive tract消化管依靠其管壁肌肉不同方式的收缩与舒张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消化管肌肉分横纹肌和平滑肌,除口咽部、食管上部和肛门外括约肌是横纹肌外,一般动物食管下部和所有动物胃肠壁的肌肉都是平滑肌。由于这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加之有关肌肉的协调配合可完成进食、胃肠运动、排粪等消化过程。 进食 包括采食、咀嚼和吞咽。 采食 食物进入口腔的过程。各种动物的采食方式虽有不同,但以都唇、齿、舌作为主要的采食器官。狗、猫通常在前肢帮助下用牙齿咬断食物,靠头和颈的运动将食物送入口内。马主要靠上唇和门齿,牛羊主要靠舌,猪则靠鼻突和下唇采食。 咀嚼 靠咀嚼肌的收缩和舌、颊的配合动作而实现。在咀嚼过程中食物被牙齿磨碎,同时混合唾液形成食团而便于吞咽。动物种类不同,咀嚼的方式和食物被磨碎的程度差异很大。肉食动物靠下颌猛烈地上下运动压碎食物,咀嚼很不充分。草食动物主要靠下颌的横向运动在臼齿间磨碎食物,咀嚼较为精细。杂食动物下颌兼有上下和横向运动,磨碎程度处于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之间。 吞咽 食物经咀嚼、混合唾液形成食团后,通过咽和食管进入胃内的过程。吞咽是复杂的反射动作,有赖舌、咽和软腭等处许多肌肉的协调收缩以及食管的蠕动和贲门括约肌的舒张而实现。首先是食团借舌肌的运动被推至咽部,接着软腭上举关闭鼻咽孔,阻断口腔与鼻腔的通路,舌根后移挤压会厌,封闭气管的入口,使呼吸暂停,同时食管口舒张,咽肌收缩,迅速将食团挤入食管,然后借食管的蠕动推送食团后移,至胃贲门时引起贲门括约肌舒张,于是食团进入胃内。 胃肠运动 胃的运动 胃壁平滑肌按其排列方式分为纵行、环行和斜行三层,这些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胃表现不同形式的运动: ❶容受性舒张。咀嚼和吞咽时由于食物对咽部和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部松弛,使胃的容积适应于进食后贮存大量食物。 ❷紧张性收缩。全胃性的缓慢而持续的收缩,可提高胃内压力,促进胃液渗入胃内容物和胃的排空。 ❸蠕动。胃的纵行、环行和斜行肌交替收缩与舒张表现的运动方式,从贲门部开始向幽门方向呈波浪形推进并逐渐增强,可促进胃液与食物充分混合,并使胃内容物向幽门部移行,促进胃的排空。 ❹饥饿收缩。空胃时胃平滑肌周期性的强烈收缩,表现为收缩期与静止期交替进行,在收缩时常伴有饥饿感和动物的行为反应,进食后这种收缩渐行消失。 复胃运动(见复胃消化)。 肠的运动 肠壁平滑肌的收缩活动。肠壁平滑肌有两层,外层为纵行肌,内层为环行肌,这二种平滑肌单独或协调收缩使肠管表现下列运动形式:❶蠕动。纵行肌与环行肌交替进行的从十二指肠向肛门方向的波状推进运动。蠕动的频率和速度在十二指肠最高,以后逐渐降低,呈明显的梯度。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和大肠有时可见与蠕动方向相反的逆蠕动。此外,还可见一种通过距离较长、速度较快的蠕动,在小肠称为蠕动冲,在大肠称为集团运动。蠕动的意义是使肠中的食糜充分混合并向后部推送,逆蠕动可延长食糜在肠管的时间,有利于充分消化和吸收; 蠕动冲有利于误食的有害物质迅速通过小肠,减少吸收和避免对小肠的直接伤害;集团运动则有利于粪便的排出。 ❷分节运动。主要由环行肌自动节律性地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运动方式,表现为一段肠管同时有多处的环行肌发生收缩和舒张,隔一定时间后原来收缩的环行肌转为舒张,原来舒张的转为收缩,进行节律性地交替轮换,肠管中的食糜随之被分成许多小节并节律性地重新组合,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便更好地消化,同时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而有利于营养分的吸收。 ❸钟摆运动。以纵行肌节律性舒缩为主的运动,表现为一段肠管上部和下部的纵行肌先后交替地收缩和舒张,使肠管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意义与分节运动相似。 胃肠运动的调节 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食物刺激感受器通过条件或非条件反射方式引起胃肠运动的变化,支配胃肠的外来神经有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运动加强,交感神经兴奋时胃肠运动减弱。除外来神经外,胃肠运动还受壁内神经丛的调节,食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作用于胃肠粘膜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机制引起胃肠运动的改变。体液因素对胃肠运动调节主要通过胃肠激素实现,胃泌素、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和胃动素等加强胃肠运动,促胰液素、生长抑素、抑胃肽等使胃肠运动受抑制。 排粪 食物经消化吸收后的残渣加上一些内源性物质(包括酶、粘液、胆盐、脱落的上皮细胞等)以及大量微生物,在大肠内形成粪便并借排粪动作将其排出体外的过程。排粪是复杂的反射动作,粪便在大肠后段聚积对肠壁的机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入至腰荐部脊髓内的排粪中枢,并上传到延髓以至大脑皮层引起排粪意欲; 传出神经冲动同样循盆神经和腹下神经支配直肠和肛门括约肌,控制排粪。盆神经兴奋时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松弛,引起排粪; 腹下神经兴奋时作用相反,抑制排粪。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通过阴部神经支配肛门外括约肌,对排粪反射起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并可建立排粪动作的条件反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