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养鱼flowing water fish culture在养鱼池中不断地注入新鲜水和排除旧水的养鱼方式。流水可以保持养鱼池水体有充足的氧气和良好的水质,比池塘养鱼具有密度大、养殖周期短、单产高、商品量集中等优点,是当前养鱼趋势之一。 中国是较早发展流水养鱼的国家,现存的杭州玉泉池,建于公元479~482年,该池昼夜涌泉量约500吨, 面积430平方米, 水深1.1米,常年蓄养体重达10~15千克以上的青鱼、草鱼250余尾供观赏。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用自然流水、温泉水、工厂冷却水等进行设备比较简单的开放式流水养鱼有了发展。如四川省彭山县通济堰民渠的借水还水式流水养鱼,鱼池面积共55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水面净产鲤鱼50.98千克。20世纪60年代初期,欧美等许多国家流水养鱼向工厂化发展,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德国范脱晓乌发电厂温流水养鲤,每立方米水体年产400~600千克; 日本的自然流水养鲤,最高每平方米达220千克。 流水养鱼设施 主要包括: ❶贮水池。宜选择水源水量充沛、水质合格的地方,并尽量利用地势和水流落差建池,直接引用自然水源。若受地势影响无法利用自然流水,可视生产规模大小建贮水池。建池时选用有利地形,以便使用低扬程水泵提水,节省电力。也可用地势较高的大鱼塘、大山塘代替贮水池。 ❷流水池。分为鱼苗池、大小鱼种池、食用鱼池等。鱼苗池要求水环境优良,面积3~20平方米,水深0.5~0.6米,亦可改流水为加水。鱼种池和食用鱼池面积为20~100平方米,水深0.8~0.9米。流水池排列分串联池和并联池两种(图1)。前者的每一个池注水量大,换水率高,除最上段池外,水被下段池反复利用。后者的每一个池注水量少,换水率低,但各个鱼池排灌分开,进入各池的水都是新鲜水,可减少病害,即使患病也容易采取防治措施。良好的流水池应具备三项性能: 在给水过程中增氧,要求增氧方式简单、效果好; 池水交换量大,流量可随时调整; 排污彻底、方便。鱼池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八角形、圆形、卵形等多种,以圆形及长方形较好。圆形池底呈锅形,自四周向中央的坡降在10%左右。长方形池底由上向下呈0.5~1:100的坡降。 ❸水净化设施(见鱼池水质净化处理)。 
(a) 串联鱼池 
(b) 并联鱼池 图1 流水鱼池排列形式 流水养鱼形式 通常根据水源类型分为: ❶自然流水式。是利用灌渠水(图2)、潮汐水(图3)、溪泉水等天然水源,依地形建筑鱼池,鱼池构造简单,采用土池或水泥池,面积由几平方米至几千平方米。一般不需要动力提水或只需低扬程提水,用过的水不再回收使用。这种养殖方式投资较少、成本较低。 ❷温流水式。是利用工厂废热水或温泉水等热水源,经过简单的增氧或降温处理后养鱼,用过的水不回收重复使用。这种养殖方式不受季节气候限制,可以控温缩短养殖周期,产量较高。其设施除需要抽水动力设备、输水管道和流水池外,还需要附设增氧调温池。工厂废热水水温变化在20~60℃之间,温泉水在30~80℃之间,除引用温热水外,还要引用其他水源或抽取地下冷水源(17~20℃),把水温调节引适宜温度(如鲤科鱼为28~32℃)后才能养鱼。 ❸循环过滤式(见工厂化养鱼)。
图2 灌渠水养鱼池示意图 
图3 潮汐流水养鱼示意 流水养鱼fish culture in running water在流动水体中高密度精养鱼类的一种生产方式。流水不断输入溶氧,带走鱼类排泄物,保持鱼池良好水质,可增加养鱼密度,加强投饵,提高单产。按用水方式和人工控制的程度可分为: ❶自然流水式养鱼。利用河道、灌渠、水库、溪泉、潮汐等天然水源,依地形筑鱼池,设备简单,成本较低。 ❷温流水养鱼。利用工厂温排水或地热水等温热水源,经简单的增氧和调温处理后养鱼。可常年保持适合鱼类生长的水温,缩短养鱼周期。 ❸循环过滤式养鱼。亦称工厂化养鱼。鱼池排出的水经过滤净化后重复使用,并有控温、增氧、水质调节等装置,实行全人工控制和现代化管理的强化养殖,产量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