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遗传因素与恶性肿瘤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遗传因素与恶性肿瘤 遗传因素与恶性肿瘤机体的遗传物质为细胞核内组成整套染色体的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对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关系。其次,机体的内环境包括免疫、激素、代谢、营养以及神经精神因素等,也影响肿瘤在体内的生长,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遗传决定的。
对上述疾病,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以提供决定人体恶性肿瘤有关的位点、其作用的分子和细胞基础等重要资料。 肿瘤易感性 (1)免疫因子和肿瘤易感性: 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罹患肿瘤的机率比普通儿童高出千到万倍,肿瘤类型主要属淋巴网状系统,与普通儿童群体中的肿瘤分布大不相同,说明机体免疫功能缺陷与肿瘤发生之间存在着某种重要联系。但由于大多数致癌物(包括病毒)同时也是免疫抑制物,故不易将其致癌效应和免疫抑制效应区别开来,两者在癌变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较难分析。 免疫遗传学特征和肿瘤易感性。小鼠第17号染色体上H-2区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同小鼠白血病和其它肿瘤(如Bittner病毒引起的乳腺癌)的易感性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也存在着类似的区段,决定人体白细胞的表面抗原(称为HLA区),目前已区分出A,B,C,D四个位点,其上的等位基因似与人类对某些肿瘤的易感性有关。如有人已在新加坡华侨鼻咽癌的流行学调查中发现,鼻咽癌的易感性同HLA系统的某个等位基因或单倍型有关。近年来,注意力逐渐集中于D位点上等位基因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 (2)微粒体酶和肿瘤易感性: 环境中的各种化学致癌物是引起人体恶性肿瘤的主要致病因子,但大部分致癌物本身并无直接致癌作用,只是在进入机体经胞质内微粒体酶作用后,于代谢过程中方产生某些可与核酸或蛋白质发生作用的最终致癌物。这一过程称致癌物的活化,是引起癌变的重要环节。微粒体酶由于测定的方法不一,又称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混合功能氧化酶和芳香烃类羟化酶(aryl hydrocarbon hydroxylase,AHH)。这一酶系的活性是可诱导的,在小鼠中已证明,它的诱导活性的高低,由一对等位基因所决定,且与小鼠的肿瘤易感性有关。前曾有人检查了长期大量吸烟的肺癌患者、非肺癌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及正常人群中AHH活性高低的分布情况,发现肺癌患者中,属AHH活性高及中等者远多于正常人群,而其他与吸烟无关的恶性肿瘤患者,其AHH活性高、中、低三者的频率则无异于正常对照者。这似可证明AHH活性高者,由于烟中芳香烃致癌物活化为最终致癌物的能力强,故对肺癌易感。这一结果后来未能重复,说明致癌物活化和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但是,认为肿瘤易感性与致癌物活化有关,其活性又由酶系统所决定,这一设想未被否定,仍然是一个合理的假说。总之,从不同角度,用各种方法检出肿瘤易感人群,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活跃领域之一。 发生肿瘤的二次突变假说 Knudson于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二次突变假说或发生肿瘤的“二次打击”假说,用来解释发生肿瘤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方式。这一假说的前题,即一个肿瘤是由一个恶性细胞增殖而成,而一个正常细胞须经两次突变(或两次打击)才能变为癌细胞,如第一次突变发生于一个配子中,则该突变将存在于由它形成的个体的每一个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因此会遗传给后代(家族型)。如第一次突变发生于某个体细胞中,则该突变只能存在于该体细胞及其克隆中,不会遗传给后代,也就不会表现出家族性患癌倾向。第二次突变一般均发生于体细胞中。由于在前者的情况下,第一次突变已存在于所有的体细胞,任何细胞只须再加第二次突变即可变为肿瘤细胞,故这类肿瘤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通常比非家族型患者为小,而且易呈多发性。后者为非家族型(即散发型),一般发病较晚,大多为单发性,因为这类患者须在同一细胞内,在一生中连续发生两次罕见的突变事件,才会发生肿瘤。这个假说最初用来解释成视网膜细胞瘤、肾胚细胞瘤等儿童肿瘤,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预期值与观察值比较吻合。后来亦推广用于说明若干常见或罕见的成人肿瘤。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某些常见成人肿瘤往往亦可细分为家族性(即遗传性)和非家族性(散发性)两类,遗传性者可认为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故常有家族史,发病较早,且有多发的倾向;散发性者可认为两次突变皆发生于一个体细胞,故无家族史,不影响后代,发病较晚,且多属单发性。如家族性基底细胞癌的确诊年龄平均为15岁,而通常的非家族性基底细胞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甲状腺髓样癌通常发病年龄为45~50岁,但家族性Sipple综合征(甲状腺髓样癌合并多发性嗜铬细胞瘤)则见于30岁左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曾见两姐妹分别于20岁前后发生甲状腺髓样癌。家族性结肠息肉症患者发展为结肠腺癌的时间在40岁左右,亦较散发的结肠腺癌发病为早。乳腺癌患者亦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患者发生于绝经之前,常为双侧性,其血缘亲属患同一肿瘤的机会比普通人群大9倍; 另一类患者发病于绝经之后,而且是单侧的,患者的血缘亲属患乳癌的机率就同常人无异。这一假说可较好地说明,何以家族性肿瘤遗传下去的并不是肿瘤本身,而只是一种肿瘤的易感性。在此遗传的基础上尚须经过某种内、外因素的进一步作用(第二次突变或第二次打击),方能形成肿瘤。 ☚ 霉菌与恶性肿瘤 激素失调与恶性肿瘤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