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洪范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洪范传

 注《尚书·洪范》并阐释哲学思想的著作。一卷。北宋王安石撰。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于宋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1086年)。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曾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仁宗时上《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取纳。神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后任宰相,始推行新法。后为司马光等反对,新政被废。又提倡新学,文学上则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等。
 该书为论说式体例。《洪范》旧传为商末周初时的箕子在回答周武王的问题时所陈述的“天地之大法”。王安石为《洪范》作传,即解义,旨在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如下:
 (一) 水、火、木、金、土“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书中说:“五行,天所以命万物也。”还说:“五行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这说明,五行不仅构成了天地万物,而且是推动事物变化的动力。因为由五行所构成的事、物“皆自有耦”,即每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不仅如此,每一事物的内部也分成对立的双方,所谓“耦之中又有耦焉”。这样一来,事物的矛盾性质就被揭示出来了。
 (二) 人们要对五行的种种属性加以认识和应用。书中说:“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合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挠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以成也。奈何终于挠弱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客观事物是存在的,人们可以根据它们的本性加以适当利用,从而为我所用。如何认识事物呢?“明则善视,故作哲;聪则善听,故作谋”。说明“善视”、“善听”是认识事物的方式,是智慧产生的基础。书中强调思维的重要作用,指出,认识一切事物必须反复思考,圣人也并非生而知之者,他们在认识事物时,也同样遵守着这样的规律。另外,像智、愚、贤、不肖这样的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洪范传》还否认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认为灾异现象与人事根本无关,人君应该总结自己的政治失误,不能迷信天人感应。在此基础上,它提出了“天高不足畏”的无神论思想。
 《洪范传》所阐发的辨证法思想,后世多有继承,特别是对陈亮和叶适影响最大。
 《洪范传》在宋代早有单行本流行,现收于《临川先生文集》,即《王文公集》。
洪范传

197 洪范传

北宋王安石 (1021—1086)名作。文中提出宝贵的养生思想。他强调养形为养生之本,文中说: “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同时也要重视神性对形体的反作用,文中指出:“充形在于育气,育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致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能保形者养生者也,不养生不足以尽性也。生与性之相因,犹志与气之相为表里也。”这是一种辩证唯物的形神并重的养生观。它对古代哲学也是一个重要发展。

☚ 删正黄庭经   问养生 ☛
洪范传

洪范传

宋代哲学著作。王安石著。在对《尚书·洪范》的注释中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见解。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也称临川先生,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政治改革。宋神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显示出其改革的勇气。后改革受阻,辞职,封荆国公,赐谥文。擅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学说被称为“荆公新学”。
《洪范》是《尚书》中《周书》的一篇,相传为箕子所作。它以原始五行说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北宋时,五行时而被用来解释历史循环论的“五德转移”说,时而被比附为封建伦理“忠臣孝子之行”。王安石作《洪范传》的目的是为了“考箕子之所述,以深发独智,趣时应变者也”(《文集·进〈洪范传〉表》)。同时,“以刘向、董仲舒、伏生明灾异为弊”(同上),以说明天人不相干,虽有灾异不足畏,为自己的变法革新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洪范传》反对把五行神秘化、道德化的解释。认为:“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也就是说,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五行运行不息,没有穷尽。万物是由于五行在天地间的变化而产生的。
《洪范传》同时认为五行是阴阳之气的运行变化。王安石把阴阳冲气分成五种不同的状态:阳极、阳中、冲气、阴中、阴极。五行就是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从而产生万物。
《洪范传》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言,皆在是矣。”也就是说,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耦),事物变化运动的原因就是有对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矣,而万物之变遂生于无穷。”不仅自然界如此,社会现象也是如此。这种把内外矛盾看作是万物变化无穷的根本原因,是相当深刻的辩证思想。
《洪范传》提出了“时”、“位”、“材”、“气”、“性”、“形”、“事”等许多范畴,认为这些都是五行和万物的存在形式。各种形式之间可以互相包含。所以,从一个特性(以范畴形式表现)就可以推出另一个特性,概括出另一个范畴。这种用以概括的方式是“推类而反之”。《洪范传》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王安石阐释说:“润者,性也;炎者,气也;上下者,位也;曲直者,形也;从革者,材也:稼穑者,人事也。”“水曰润下”是说润是水的属性,进行类推,则火有熯(燥)的属性,土有溽(温)的属性,木可以扩展(敷),金可以收敛(敛)。由此可知事物的属性有熯与溽、敷与敛的对立。“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是说二者有空间位置的不同,举一反三,则有前、后、左、右、四方和中央等,由此可知事物的位置也是相互联系着的。同样,事物的“气”(气质)、“材”(性能)、“形”(形体)以及人事,用“推类而反之”的方法,都可知道相关的其他属性。比如说,“木曰曲直(形),则土圆,金方,火锐,水平,皆可知也。”这种“推类而反之”的逻辑方法包含有普遍联系的观点。
《洪范传》还具体研究了五行变化形式的多样性及其条件。认为五行之物是最妙于变化的。具有“变”、“化”、“因”、“革”、“从革”等多种形式。“变”是指木燃烧成火,腐烂成土等质变。“化”是土能成为干燥的或湿润的等等外形的变化。“因”是指水由于结合对象不同而或甜或苦,或有色或无色。“革”是指火能使柔变刚,或使刚变柔。“从革”则是金不能自化,需外力使之或圜、或平、或锐、或直等。由于五行自身的变化,所以能产生万物。他说:“盖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施生以柔,化成以刚。故木桡而水弱,金坚而火悍,悍坚而济以和,万物之所以成也,奈何终于挠弱而欲以收成物之功哉?”
《洪范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丰富发展了原始五行说,对后人有不少影响,收入《王文公文集》。该书有嘉靖刊本,万历刊本,影印宋刻本,排印本。

☚ 正蒙   横浦心传 ☛

洪范传

北宋王安石著。通过注释《尚书·洪范》篇,阐述自己的哲学见解。认为水、火、木、金、土“五行”生成天地万物。另有万物“相生”、“相克”之论及“有耦”、“有对”之说。后收入《王文公集》。

洪范传

作者不详,约汉儒生撰。借注释《尚书·洪范》阐发其哲学思想。以阴阳水火木金土五行应人貌、言、视、听、思五事。强调人的思维作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