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谷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谷虫 【概况】: 异名 蛆(《纲目》),谷虫(《本草求真》),水仙子(《药材资料汇编》)。 基源 为丽蝇科动物大头金蝇的幼虫。 原动物 大头金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Fab.),又名红头蝇。 历史 本品原名蛆,始载于《纲目》,谓:“治小儿诸疳积、疳疮,热病谵妄,毒痢作吐。”《滇南本草》称五谷虫。 《中药志》、《东北动物药》、《中国动物药》均以五谷虫之名收载入药。 形态 成虫绿蓝色。 头部宽,头顶部黑色。复眼大,深红色,触角褐色。 胸腹部绿蓝色,带有紫色光泽。幼虫成熟时黄白色,前端尖细,后端截平。体表有由小棘形成的环。后气门略高出表面,较偏于上方,气门环不完全,后气门间距不大于后气门的横径;前气门具有10~13个指状突起。 生境与分布 成蝇在夏季发生最多,一般喜居户外,喜食甜品、瓜果、新鲜粪便及腥臭物质。幼虫孳生在稀的人粪、垃圾、腐败物质中,食粪及腐烂动物。 以蛹越冬,主要在厕所或粪坑附近的土表下。中国广泛分布。 。【生药】:采集 秋季收集,装入布袋,在流水中反复冲洗,使虫体内容物全部洗净,晒干,药材主产湖北、浙江。 广东、安徽等地亦产。 鉴别 本品呈扁圆柱形,头部较尖,长1~1.5cm,宽2~3mm;黄白色,有的微透明,全体具14个环节,无足。质松脆,断面多空泡。 气微臭。以体轻、干净、淡黄白色、无粪渣杂质,无嗅味者为佳。 。【药性】: 性味 咸,寒。 ❶ 《纲目》:“寒。” 归经 脾、胃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功效 清热,消滞。 主治 疳积腹胀,疳疮。 ❶ 《本草蒙筌》:“治小儿疳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搽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圣济总录》:“治一切疳疾: 1)六月取蛆,淘净,入竹筒中封之,待干研末,每服3~6g,入麝香,米饮服之。 2)蛆蜕,水泔逐日换浸5日,再以清水换浸3日.晒焙为末,入黄连末等份,每15g入麝香1.5g.以豮猪胆汁和丸,黍米大,每服30~40丸,米饮下。”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热痢吐食,因服热药而致者:蛆,流水漂净,晒干为末。每服3g,米饮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