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近代银行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近代银行业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式金融机构和银行业务。主要银行有:(1) 清末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于1897年经清政府批准后在私人银号的基础上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名是商办,实是奉旨设立。其内部的规章制度则以在华的英国汇丰银行为范本,并聘请一名英国人和一名中国人为经理。中国通商银行除了办理一般的银行业务外,还代行国家银行的职能,有发行钞票和公债的特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四大家族所控制,实际上已被官僚垄断资本所吞并。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人和投资者多是官僚及买办,在各个时期分别与封建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有各种联系,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解放后,其“官股”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2) 1904年清政府决定成立户部银行,次年开业。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总行设在北京,各省设分行。这是有商股参加的清政府的国家中央银行。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在上海大清银行旧址改设中国银行,1912年2月开始营业。同年4月北洋政府成立,在北京另行筹设中国银行,8月正式营业,上海的机构遂改为其分行。它也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资本有官股,也有商股。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中国银行,改为专营国际汇兑的特许银行,总管理处由北京迁至上海。1942年中国银行改为专门发展国际贸易的银行。(3) 1908年成立交通银行。名为官商合办,实际权力被清政府的邮传部掌握。除经营一般银行业务外,享有独家经理轮船、铁路、邮政、电信的特权。1928年11月,国民政府公布《交通银行条例》,将该行改组为发展全国实业的特许银行。其总管理处由北京迁往上海。(4) 1928年成立国民政府的国家中央银行。成立之初总行设在上海,成为当时资本最为雄厚的国内银行。其职能主要为发行兑换券、铸造及发行国币、经理国库、募集或经理国内外公债等。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央银行法》,对中央银行进行改组,决定下设业务、发行、国库三局以及秘书、稽核、经济研究三处;规定中央银行除代理国库、经付债券本息以及经收关税、盐税、统税等外,还负责管理外汇,并代理财政部经收所得税。同年,又成立中央信托局,办理储蓄、信托、保险等业务。1935年币制改革后,以该行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又加上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1942年发行货币权集中于中央银行一家。1948年8月,法币崩溃,中央银行改发金圆券,后又发银圆券。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央银行退出历史舞台。(5) 1935年成立中国农民银行。其前身为1933年设立的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除一般银行业务外,其享有发行兑换券、农业债券和土地债券的特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