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豫剧和越调
在河南省流行的主要剧种为豫剧和越调。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和河南高调。新中国建立后才正式称“豫剧”。豫剧形成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豫剧的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路,各板路之中还有许多变化。伴奏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梆子等。它的音乐流畅自如,节奏鲜明、风格豪迈。豫剧分为豫东调、祥符调、豫西调和沙河调四个流派。豫东调轻快,豫西调缠绵,在艺术上各有千秋,由于著名演员常香玉等人对唱腔的改革,使二派趋于合流。因为豫剧吐字清晰,表演细腻,文辞通俗,所以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的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四生是指老生、大红脸、二红脸、小生; 四旦指青衣、花旦、老旦、彩旦; 四花脸是指黑脸、大花脸、二花脸和三花脸。豫剧的著名剧目有 《打金枝》、《骂金殿》、《打渔杀家》、《刘全进瓜》、《铡包勉》、《铡美案》等。另外,《借缸》、《推磨》等小戏,因乡土气息浓厚而受到观众欢迎。解放后,经过整理的传统戏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秦香莲》、《梵王宫》及现代戏 《朝阳沟》、《刘胡兰》等都很有影响。豫剧著名的女演员有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等; 男演员有赵义庭、唐喜成、李斯忠等。
越调又叫“四股弦”。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河南南阳 一带便广为流行越调。
越调的唱腔质朴自然,委婉动人。它的主要唱腔有慢板、流水、乱弹、赞子、哭腔、飞板等。它们多来自民间音乐。越调的剧目主要为以生、净为主的历史剧。如《哭殿》、《抱火斗》、《乌江岸》、《两狼山》等。解放后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有 《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白奶奶醉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