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恐龙蛋化石河南省西南部、西部发现的中生代恐龙蛋化石群。主要分布于宛西的西峡、淅川、内乡等县及豫西灵宝市属于晚白垩纪的诸红色盆地中,其中以西峡盆地出土最多、保存最完好。早在本世纪初,南阳一带农民把偶然从地下掘出的恐龙蛋化石作为中药材使用,并称之为 “石胆” 。70年代初,文物、地质工作者曾在淅川、内乡等县发现一些恐龙蛋化石。1993年,西峡一带农民在从事农业建设时,发现了成窝的恐龙蛋化石,引起世人关注。之后,在河南的9个县市相继发现了恐龙蛋化石,涉及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从勘察情况看,河南恐龙蛋化石数量之大、埋藏之集中、种类之多、价值之高,举世罕见。这些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为中国的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古环境和古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珍贵的资料。 西峡县恐龙蛋化石主要分布在西峡盆地的浅山丘陵区,比较集中地发现在县城东南的丹水镇和阳城乡。西峡恐龙蛋化石特点: 一是数量大。至1993年底,全世界总共发现了大约1000枚恐龙蛋化石,见诸报道的不过500枚。而在西峡盆地已经出土交文物部门收藏的至少有5000枚以上,加上在盗掘中遭破坏者、以种种途径流入境外者不下万枚。地下埋藏的究竟有多少尚难肯定。二是个体大小差异悬殊。一般直径20厘米左右,最大的长轴直径接近50厘米,最小的长轴仅4.9厘米,短轴为2.9厘米。三是形状各异。有圆形、扁圆形、椭圆形和橄榄球状等。恐龙蛋化石多为褐色,还有青、黄、灰、红等颜色。四是恐龙蛋化石一般呈窝状分布。每窝以几枚到十几枚居多,最多的一窝达29枚。五是原始状态保存完好。恐龙蛋化石基本上未遭后期扰乱和破坏。除少量蛋壳受岩层挤压表面略有凹陷外,大部分完整如初,便于进行分类对比等系统研究。 淅川县的恐龙蛋化石目前主要发现在淅川盆地的滔河乡朱家沟村,因化石层上部地层被严重剥蚀,有些恐龙蛋化石已经裸露于地表。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不多,形状为圆形和扁圆形。 内乡县的恐龙蛋化石主要分布在夏馆-高丘盆地的浅山丘陵地区,包括赤眉乡、夏馆镇、七里坪乡、马山口镇。已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从形态上可分为4种:一种如鸡蛋大小,蛋壳石化坚硬。第二种为圆形,直径10厘米~20厘米。第三种为扁圆形,蛋壳表面粗糙,部分蛋壳表面分布有小乳突,极易破碎。第四种为长形,长40厘米~48厘米。该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埋藏较浅,风化严重,形体较小者居多,排列密集,种类较丰富。另外,在该县夏馆镇后庄东北500米的紫红、棕红色的沙质泥岩夹薄层灰白色沙岩中,发现了15枚比较完整和一个残破的恐龙蛋化石一窝以及保存于恐龙蛋化石上面的一个恐龙脚印化石。这窝恐龙蛋化石基本上3个~4个蛋并列一组,每组蛋似乎有规律地和前后组的各个蛋互相交错排列。恐龙蛋化石个体较大,蛋的两端较尖,有点像橄榄形。蛋壳呈深灰色,表面比较光滑。恐龙脚印化石保存在相邻3个蛋之上,轮廓界线不甚清晰。从3个蛋被挤压的凹坑看似乎显示为三趾,中趾较长,由趾尖到趾跟后缘全长为160毫米,右侧脚趾较短,大约为93毫米,左侧的为96毫米。左侧脚趾和中趾分开度较大,右侧脚趾和中趾分开度较小。估计它可能是一只小型恐龙的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