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于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时年四十一岁。这年(即丙辰年)中秋节,由于自己政治上不得意,兼胞弟苏辙(字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了,不免心情抑郁,借酒解闷。这就是此词产生的背景。 《水调歌头》词调,是截《水调歌》大曲的头一段另制的新调。唐大曲《水调歌》,传为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据《词谱》卷二十三载:“按《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由几个乐章组成)有歌头。此必载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并以苏轼、毛滂、周紫芝词为正体。全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此调另有九十四字、九十六字、九十七字各体,是为变格。它有《元会曲》、《凯歌》、《台城游》和《花犯念奴》等异名。 * * * * 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负盛名的一首。宋人胡仔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它确是我国文学史上为众人所喜欢的名篇。 上片:把酒问月 这开首二句,是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句,意在点明饮酒赏月。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语本《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是说,闺妇见良人归来十分惊喜。因此,“今夕何年”,不是疑问句,而是赞美今晚天上是个好日子,故而人间也有赏此美景的快乐之举。于是,词人乘兴写了以下三句—— 琼楼玉宇,意指用美玉等高级材料筑成的宫殿,此指月宫。据《大业拾遗记》载:“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又恐,一作“惟恐”、“只恐”。词人在酒醉中异想翩翩,设想自己是月中某仙下凡,现在要“乘风归去”了。可是,转想月宫号称“广寒宫”,是个极寒之处,不然唐玄宗游月宫时,怎会见到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呢?(事见《淮南子·天文训》,及《龙城录》)还是不去为是。于是—— 弄,即玩弄、欣赏。何似,何如,那胜。是说词人即于月下,边仰望清月,边婆娑起舞,欣赏着自己摇曳的倩影。感到人间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他立足现实,又想到人间还有兄弟亲友们的人伦温暖。经过认真比较,即于上天入地、举仕归隐,也就是出世与入世之间,作了果断的诀择:留在人间。这样,既不粘又不脱地、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片。 下片:依枕望月 词人在这里,采取了变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挥洒自如地叙写了下片内容。先看下边并列三句—— 朱阁与绮户,前者指以朱漆涂饰的楼阁,后者是指雕花的窗户。转、低、照,均为西月渐下的动态之词。说月光转过了朱红的楼阁,低下“身子”洒进雕花的窗户,一直照进了夜不成眠的离人。这三句实写夜深月移人不寐的情状。接着,“不应”二句,是说明月虽然不知人世的愁恨,自圆自缺罢了,可为何偏在人们别离之时团圆呢?不是分明作对吗?其实,这里,作者用了曲笔,文字上问月责月,实际上借月怀人。接着,词人终于亮出了下边三句带经典性的名言—— 这是总结了自然与社会诸多物象、事象之后,用按一定法则不断流转的宇宙规律,阐释人世自古即然的悲欢离合现实。离人因此得到自我慰藉,心境豁然开朗。于是,词的情调则由悽怆转为达观,词的境界则由窄仄变成旷远。 这是词尾的最后两句,就在上述的条件下应运而出。此乃作者将南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明月”和唐人许浑《怀江南同志》诗句“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等,加以融化后,另铸了含义更广的新辞。婵娟,美好的样子,亦喻作美人,此指嫦娥,或月亮的代称。这是作者送给普天下所有离人的诚挚寄语与祝福;也使该词拓展了闪烁睿智哲理的意蕴。 * * * * 此词的盛名已传八百余年,一般都比较熟悉。这里,有两点值得着重说一说。 一、词旨的提示 一般解词者都认为,它是写词人中秋对月,酒后抒发自己政治失意和想念胞弟子由之情怀,是遣怀之作。乍看,这没有什么不对,但仔细咀嚼后,从字里行间透露的词情与词意知道,并非如此简单,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那么,这深层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 作品告诉人们,它涉及面极广,掘进程度也很深:把宇宙万物的运转,古今历史的嬗变和宦海翻腾的风涛,以至诸多人生哲理,都包揽在作者视野之下,经过深思熟虑,去粗存精,加以熔炼与“提纯”,并最后纳入“词”这种艺术形式予以表现。我想,此词的深层意旨,至少有这样几层: 一是,词的主体是“遣怀”,“恋弟”是辅助,乃附带所及。因为所谓“兼怀子由”也者,只是整个伦理体系中之一小点而已。作为主体的“遣怀”,遣的又是什么“怀”呢?我们从苏轼的生平中知晓,在政治上,他自少即胸怀“致君尧舜”、“悲歌为黎民”的大志;在文学上,也是一贯主张“诗文皆有为而作”,从不作“无病呻吟”。因此,这里所遣之怀,不可能是一般儿女情长,或别的卑琐之事。当然,它也离不开“尊主泽民”政治之怀。可是,他的这种政治情愫,是对险恶宦海进行潜心总结之后的一种人生经历的升华,决非一般的争宠夺利之徒的晏雀胸怀可比。此其一也。 其二,涉足儒、道、释三教,通透宇宙万物之道。苏轼因牵入新旧党派之争,仕途备遭磨难,不免激愤满肠,加上他喜好舞文弄墨,诗文中往往“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叙》),为了摆脱这种政治重压,他常会驰聘幻想,遨游天外,上下求索。于是,诗词之文思就会出儒入道经佛,打通三教,往返九天三界,并穿越时空,历数古今。我们试看此词,表面上似乎通篇咏月,其实它处处与人事相合:上片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寒”,正是以上天入地、天上人间来衬托自己退与进、仕与隐,以至入世与出世等的心理深层矛盾。下片的以清空月圆来反衬人世别情,说的是自然界的阴晴圆缺同尘世间的悲欢离合相应之理。实际上,他在诗词中的若干“出世”思想,正是他的“入世”思想的反拨,并非真正的出世。有人分析苏轼一生对于儒、道、释三教所持的态度是:以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从政,以老庄的“乘时归化、返朴任天”的态度来养身;又把释家的禅宗“看穿忧患”来应对人生的磨难。这样,他就能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上翻越座座难关,经历千险万劫而始终不离仕途,直至花甲之后才下人世。在这个磨难过程中,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学艺术的巨大成就。 二、词厦的建构 历来认为此词是“中秋词”之绝唱,构思奇拔,在词厦的建构上,也是匠心独运。在宇宙万物中抓一“明月”为全词之中心点,并以“月”为抒情写怀的载体。全篇以月始,又以月结,首尾紧衔照应。上片把酒问月,暗系人事;下片倚枕望月,情系怀人。在手法上,上半首天上人间纵写,下半首则时空联系横叙;着笔句句不离明月,写月处处为了寄情抒怀;表面上演绎天则物理,而其实,则阐释人生哲学。在布局造篇上,开篇,排空直入,奔来天外,奇崛豪迈;转片,即似脱非脱,上意下贯,并引出下片波澜层迭的气势和萦回委曲的笔意,使虚返实,虚实相生。全词的整体布局、联想寓意和虚实手法的运用,均为了词营造一种情景交融、思想深沉,以至惊魂摄魂的意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词篇名。北宋苏轼作。宋杨湜说:“神宗读至‘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即量移汝洲”。(《岁时广记》引《古今词话》)今人夏承焘说:“此说与事实不符。苏轼移汝洲在黄州之后,怎能说因这词而 ‘量移汝洲?’”(《唐宋词欣赏》)关于这首词的主旨,徐育民、赵慧文说:“本词是作者于一○七六年贬谪密州时所作,当时年四十一岁。政治上的失意,久与亲人失聚,这些使他在中秋佳节感到心情忧郁,但他又不是完全消极的,于是在词中出现‘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 (《历代名家词选》)沈祖棻说:“借自然界的现象来宽解其离愁别恨,并寄托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宋词赏析》)靳极苍说:“作者以豪放旷达的口吻,抒发自己的外放不得回朝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的上片,胡云翼说:“词中反映了由超尘思想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矛盾过程。词的开头是幻想着游仙,到月宫里去,可是他又亲自涂抹掉这种虚无的空中楼阁的彩画,而寄与人间现实生活以热爱。”(《宋词选》)夏承焘说:“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象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作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现的情绪。”(《唐宋词欣赏》)艾治平说:“见月起兴之后,抒发感慨,而这感慨中既反映出苏轼想回朝做官,以便实现自己的‘致君尧舜’的‘当世志’,但又深感朝中政争倾轧之可怕(‘不胜寒’),觉得还是密州这个‘人间好。’壮志难酬,抑郁苦闷,思想活动往往是极其复杂的。词的上阙正表现出这种复杂的矛盾。”(《宋词的花朵——宋词名篇赏析》)“照无眠”一句,胡云翼注:“照着有心事的人不能安眠。”(《宋词选》)万云骏说:(胡注)“太鲁苏。‘照无眠’,就是照着我无眠。而且‘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应串起来讲,才清楚。”(《评胡云翼〈宋词选〉》)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5),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词中借中秋赏月,抒发了他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尘世而又终于觉得还是人间生活更可爱的思想矛盾,表现了他对久别的弟弟深挚的怀念,表达了一种对生活旷达乐观的情绪。全篇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在写明月,同时也是在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情感复杂曲折,想象奇特丰富,语言自然清新,历来为人们所赞赏。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其影响之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诗词。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今四川眉山人)作于熙宁九年(1076年),载《东坡乐府》卷上。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为避汴京政治纷争,由杭州通判自请知任密州,实际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此词系当时酒醉后抒怀之作,表达了对胞弟子由(苏辙)的思念。上片“自是天仙化人之笔” ,以明月自喻孤高。“明月几时有?” 起句,笔力排空; “我欲乘风归去”以下数句,想像瑰丽。在这里,儒家的 “入世”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使作者苦自徘徊。李泽厚说苏轼把中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隐退”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 ‘退隐’ 、‘归田’ 、‘遁世’ 要更深刻、更沉重。”实为中肯之辞。下片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挥洒淋漓,极具有人文哲理意味。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早已成为吟诵名句,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和开阔的意蕴,境界也愈见崇高、深远。全词抒幻想而留恋人生,伤离别而处以达观,笔调奇逸、风格健朗,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汇集》卷三十九: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