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殳Shū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上海之松江,山西之太原、运城、临汾,福建之浦城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殳shū撞擊類兵器,竹製或木製,長丈二尺,不以金屬爲刃,八棱而尖。張衡《西京賦》:“但觀罝羅之所羂結,竿殳之所揘畢。” 殳 殳shū一种有棱无刃的长兵器。竹制,长一丈二尺。《卫风·伯兮》一章: “伯也投殳,为王前驱。”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郑《笺》:“兵车六等,轸也、戈也、人也、殳也、车戟也、酋矛也,皆四尺为差。”孔《疏》:“《考工记》:兵车六等之数,‘车轸四尺,谓之一等,戈柲六尺有六寸,既建而迤,崇于轸四尺,谓之二等;人长八尺,崇于戈四尺,谓之三等;殳长寻有四尺,崇于人四尺,谓之四等;车戟长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 酋矛常有四尺,崇于戟四尺,谓之六等’是也。” 《说文》: “殳,以杸殊人也。《周礼》,殳以积竹,八觚(gū,棱角),长丈二尺,建于兵车,旅贲以先驱。” 《周礼·夏官·旅贲氏》:“掌执戈盾,夹王车而趋,左八人,右八人。”郑玄注: “夹王前者,其下士也。下士十有六人。中士为帅焉。”孔《疏》:“据此,则执戈盾夹车者为下士,其执殳前驱者当为中士。” ☚ 介圭 厹矛 ☛ 殳读音sh·u(-),为u韵目,属u—ü韵部。慵朱切,平,虞韵。 上一条: 荼 下一条: 杸 ![]() ![]() 殳shū❶古代兵器,用竹、木制成,一端有尖有棱,无刃。 殳shū❶ 古代的一种兵器,用竹或木制成,一端有棱。 殳 殳古兵器名。又名杵、杖、棒等,是一种打击兵器。夏商周时列为五兵之一。用坚木或竹制成,长1丈3尺,一端为八棱形,没有刃,周围9寸。春秋时木质的殳仍在使用。战国时有的殳改为铁制,殳的质地和形状都有了改变。也作“杸”。《诗·卫风·伯氏》:“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淮南子·齐俗》:“昔武王执戈秉钺以伐纣胜殷,搢笏杖殳以临朝。”《注》:“殳,木杖也。”《说文解字》:“殳,以杖殊人也”。《周礼》:“殳㠯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旅贲㠯以驱。从又,几声。”段玉裁《注》:“杖,名本作‘杸’,依《太平御览》正。云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殊,断也;以杖殊人者,谓以杖隔远之。”《文选》张平子(衡)《西京赋》:“竿殳之所撞毕。”《注》:“薛曰:‘殳,杖也。’”唐代以后的棒、棍等,都是殳的演进。武术长器械棍也同殳有着渊源关系。 ☚ 刀头 棒 ☛ 乌云盖顶/中四平/乌龙翻江/仙人坐洞/左靠殳/庄家劈柴/地蛇势/陈香劈山/孤雁出群/拦挡势/披袍献甲/单提手/挟衫势/通袖势/高吊四平/秦王跨剑/旁拦/倒拖荆棘/高搭手/高搭袖/敬德拉鞭/霸王上弓 ☚ 截矛 乌云盖顶 ☛ 殳 殳中国古兵器的一种。殳者,以木为身,旁皆铁齿(图84)。 图84 殳 ☚ 牛头月镋 四节镋 ☛ 殳長四尋而無刃。《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爲王前驅。” 毛傅: “殳,長丈二而無刃。” 鄭玄箋: “兵車六等,軫也、戈也、人也、殳也、車戟也、酋矛也,皆以四尺爲差。” 陸德明 《經典釋文》:“殳,市朱及。” 《周禮·夏官·司戈盾》:“祭祀,授旅賁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鄭玄注: “殳,如杖,長尋有四尺。”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儀仗鹵簿部 > 兵仗 > 殳 殳 shū 古儀仗。由兵器演化而成。隋唐已用之。木質,狀類矟而短,一端有稜。黑飾兩端,中白,畫雲氣,綴朱絲拂。清以鍛鐵爲之,通長一丈一尺,首長一尺四寸,八棱,鋄金龍紋,銎長九寸,鏤龍首。《新唐書·儀衛志上》:“又有殳仗、步甲隊,將軍各一人檢校。殳仗左右廂千人,廂别二百五十人執殳,二百五十人執叉。”《清史稿·輿服志四》:“法駕鹵簿……次儀刀、弓矢、豹尾槍親軍、護軍相間爲十班,暨殳戟,均在丹陛東西。”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冷兵器部 > 格鬥器 > 殳 殳 shū 亦作“祋”、“杸”。刺殺兵器。由竹、木質柄(柲)和金屬殳首組成。源於原始兵器木棒,周時與戈、酋矛、夷矛、戟合稱“車之五兵”。據出土實物,西周銅殳首爲多齒錘狀,中有圓銎貫通。東周銅殳有兩類。一類殳首呈三棱矛狀,其後有凸箍,可擊可刺;另一類爲無鋒刃禮殳。秦之殳首呈三角錐狀,爲儀仗守衛兵器。漢代始演變爲吾,僅用爲儀仗。《周禮·考工記·廬人》:“殳長尋有四尺……凡爲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爲之被而圍之。”《詩·曹風·候人》:“彼候人兮,何戈與祋。”毛傳:“祋,殳也。”《說文·殳部》“殳”下引《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車旅賁以先驅。”《文選·張衡〈西京賦〉》:“但觀罝羅之所羂結,竿殳之所揘畢。”李善注引薛綜曰:“殳,杖也。八稜,長丈二而無刃,或以木爲之,或以竹爲之。”《急就篇》卷十七:“鐵錘檛杖棁柲杸。”顔師古注:“杸與殳音義同。” 殳shū古代一种兵器,以竹木制成,一端有棱而无刃。《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为王前驱。”《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张匄抽~而下,射之,折股。” 殳*shuECAF 各种兵器 各种兵器五兵 五刃 刀枪剑戟 枪刀剑戟 ☚ 武器 各种状况的武器 ☛ 殳一种竹木制的打击兵器。又称杵、杖、棒等。三代(夏、商、周)时列为五兵之一,当时是军队中的基本武器。以竹木制成,长一丈二尺,一端有棱,无刃。特点是制做简单,制做材料易得。春秋时期,在竹木之上套有尖角形的铜头。后来的铁杖、棒、棍等都是殳的演变。 殳shū亦作“祋”、 “杸”。刺杀兵器。由竹、木质柄(柲)和金属殳首组成。源于原始兵器木棒,周时与戈、酋矛、夷矛、戟合称“车之五兵”。据出土文物,西周铜殳首为多齿锤状,中有圆銎贯通。东周铜殳有两类。一类殳首呈三棱矛状,其后有凸箍,可击可刺;另一类为无锋刃礼殳。秦之殳首呈三角锥状,为仪仗守卫兵器。汉代始演变为吾,仅用为仪仗。《周礼·考工记·庐人》:殳长寻有四尺……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诗·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祋。”毛传:“祋,殳也。”《说文·殳部》“殳”下引《礼》: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贲以先驱。” 殳 殳shu秦铜兵器。1995年咸阳市渭城区渭阳乡(今渭阳街道办事处)塔儿坡秦墓出土。由殳头、柲、箍、镦组成。柲为木质,出土时已朽,其余为铜质。殳长度为1.44米。殳头呈近圆筒形,顶端弧,下端内空。体下侧有两个键孔,孔径0.3厘米~0.4厘米。体上有一圈圆形凸箍。殳头长7.9厘米,口径2.2厘米。箍圆形,内空,中部微凸。径2.6厘米,高1.35厘米,厚0.1厘米~0.2厘米。镦一端呈近圆球形,上饰一桥形钮。另一端为圆柱形,上有两圆形键孔,孔径0.2厘米~0.4厘米。腹上饰三周凹弦纹。体内中空。长5.2厘米,口径2厘米。现藏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勾援型戟 六角云纹瓦当 ☛ 殳shū ❶ (古代的一种兵器) an ancient weapon made of bamboo 殳兵器。由殳头、箍、柲和镦组成。殳头为三棱形矛状,其下套有纹饰或棘刺的箍,在第一道铜箍下约50厘米处还有一道带纹饰或棘刺的箍。末端有铜镦。柄为积竹木柲。殳的长度一般在3米或稍长。殳是一种车用兵器或仪仗。在曾侯乙墓、江陵天星观等较大墓葬中曾有发现。 殳shū会意字,甲骨文为手持器械。“几”是竹(zhú)片削成的武器,谐“竹”之声,表意兼表声。作为意符表打、椎、杀,生成的字有芟、役、殴、段、毁、聲、殿等。作为声符,是“役”(yi)、“投”、“殻”(空谷切ku)的省略,因而生成的形声字并不读shū与zhū,它们分别是: 殳(shū)“ 殳shū4画 殳部 古代一种兵器,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无刃,一端有尖有棱。 殳 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