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梅耶荷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梅耶荷德苏联导演。1874年生,1940年去世。1923年获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演员称号。1895~1896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896年夏天和1897年在奔萨人民剧院演戏。1896年进入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在莫斯科主持的音乐协会音乐戏剧学校,毕业后应邀加入莫斯科艺术剧院,他先后在契诃夫、霍普特曼等人的戏里担任角色。1903年他创建“新剧社”剧团。早期的演出继承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传统,但是以后却日益显出对现代派作品和舞台假定性的迷恋,演出了梅特林克的《莫娜·娃娜》、《丁达奇尔之死》、普希贝舍夫斯基的《雪》、霍普特曼的《什留克与雅乌》,提出了假定性审美戏剧的纲领。1906~1907年他担任彼得堡科米萨尔热夫斯卡娅剧院的总导演,演出了易卜生的《海达·高布乐》(1906)、A·勃洛克的《杂耍艺人》、Л·安德列耶夫的 《人的一生》(1907)、Ф·索洛古布的《死的胜利》(1907)等剧,确立了假定性戏剧的诸原则,强调演出的整个结构要服从于绘画布景的和谐。1908年起,梅耶荷德在亚历山大皇家剧院任导演、演员,演出了莫里哀的《堂·璜》(1910)等剧。还在马林斯基剧院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909)、达尔戈梅日斯基的《石客》(1917)等。1914~1916年主编杂志《三个橙子的爱情》。这几年他强调演员的外部技巧,要求生动的形体造型,重视音乐节奏等。他向往悲剧的荒诞离奇,认为它“所追求的是要心理主义服从于舞台布景的任务”。这个时期他的许多观点都反映出象征主义对他的影响。但是他关于荒诞离奇应当依靠民间广场艺术的传统的思想,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甚大。1920年他提出了“戏剧的十月”的纲领,要求舞台艺术和革命的现实生活靠拢。他接连演出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1918)、维尔哈伦的《曙光》(1920)、马尔蒂涅和特列季亚科夫的《地覆天翻》(1923)等剧。1920年起领导梅耶荷德剧院,宣称他的剧院所需要的剧本“是有倾向性的,它们只有一个目标:为革命事业服务”。《澡堂》(1930)、《最后的斗争》(1931)、《序曲》(1933)标志着他大大丰富了导演艺术的手段,克服了革命初期那种招贴画式手法的狭隘性。他冲击了戏剧中的保守主义,认为摆脱现实主义的“体验”学派是创立新戏剧的必备条件。随后他又上演了克鲁梅林克的《慷慨的乌龟》(1922)、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森林》(1924)、果戈理的《钦差大臣》(1926)、格里鲍耶多夫的《智慧的痛苦》(1928)等剧。他的导演艺术具有运用怪诞夸张手法,追求鲜明的舞台比喻和讽刺性等特点,他广泛地使用了戏剧假定性的手法,力求赋予舞台形象以富于诗意象征的概括性。 梅耶荷德 梅耶荷德1874~1940前苏联著名导演、演员。1874年出生于奔撒城一个日耳曼后裔家庭。1895年入莫斯科大学法学系。翌年转学莫斯科音乐戏剧学校戏剧班,受业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1898年毕业后加入刚创立的莫斯科艺术剧院,成为主要演员之一。1902年脱离剧院,主持戏剧实验培训所。后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张不合,再次离开莫斯科艺术剧院,辗转于剧院间搞各种戏剧实验。1918年,梅耶荷德加入共产党,担任全苏戏剧管理局领导的职务。1920年提出“戏剧的十月革命”的口号,要求用新的戏剧形式去反映新的戏剧内容。但这个口号也包含排斥优秀传统戏剧的“极左”倾向。他导演了前苏联第一部反映革命斗争的戏剧——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此后带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剧院,上演了大量具有现实革命内容的剧作。 ☚ 聂米罗维奇·丹钦科 6.北欧(瑞士、比利时、挪威、瑞典)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