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技术史history of Chinese veteri-nary technique中国古代兽医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包括临床诊断、外产科手术、针刺火烙术和去势术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公元前22世纪前) 中国兽医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将野生动物驯化的历史时期。在原始社会,人们为避免家畜死亡,或将野生动物在外伤或疾病时的自我救护和自我医疗办法移植于家畜,或将人类的医疗经验直接用于家畜,这就产生了原始的兽医技术。为了方便,人们借助于当时的生产工具——石器、骨器等来治疗畜病,就产生了原始的兽医医疗器械。兽医医疗器械的应用,又加速了兽医原始诊疗技术的发展。传说在这个时期,马师皇善治马病,并掌握了兽医针刺技术。而内蒙古多伦县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砭石,就有切割肿疡和针刺的双重功能。 兽医技术的形成(公元前21世纪~公元581) 商周时期,中国出现了专治畜病的“兽医”和专司护理病畜的“巫马”。对病畜已采取了药物灌服、手术治疗及护养等综合医疗措施,并建立了兽医考核制度和兽医分科。专职兽医、巫马的出现与兽医医事制度的建立,为兽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兽医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在诊疗方面,记载的畜病名有“隤”、“玄黄”、“瘏”、“瘯蠡”、“瘈”等,知道“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在外科手术方面,已普遍进行针刺,清疮和穿牛鼻等。在去势方面,甲骨文中就有许多生殖器断离的牡猪象形字,即是指去势的公猪。《周礼》中“攻驹”、“攻特”是指公马去势。到秦汉时期,牛、羊、犬等去势也都出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治疗马属动物的急黄黑汗病时采用了:“破尾尖、针血出”的针刺放血术;还提出治疗马羯骨胀“取四十九根羊蹄(土大黄)烧之,熨骨上、冷易之”的灸熨术。同时还提出了“骑马走上坡,用木腹下来去擦”的破结术。另还有“以手内大孔,探却粪”的直肠检查术以及“捣蒜、内小便孔中”的阴道给药术。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已用看口色来诊断马体质强弱及健康状况;用触牛角的温凉、望被毛的顺逆来诊断牛有无疾病。在手术方面,已能进行锯、摘、刺、削、截、掐等项手术,并能熟练地配合使用刀、锯等手术器械。手术用刀还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改进,如治马喉痹欲死方就是“缠刀子露锋刃一寸,刺咽喉令溃破,即愈”。又如治马中谷方曾采用“铍刀子”穿刺皮肤等。该书还记载了羊生十余日“布裹齿脉碎之”的无血去势术和治疗羊挟蹄时采用了“烧铁令微赤,著脂烙之”的火烙术。 兽医技术体系的建立(581~1368) 隋代,兽医诊疗技术形成体系,兽医专著不断涌现,仅《隋书·经籍志》就载有《治马经》、《伯乐疗马经》、《马经孔穴图》等兽医专著。唐时成书的《司牧安骥集》,总结了当时及其以前的诊疗技术。在诊断方面,已有“见其外以知其内”的理论,其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看口色、按脉搏、看步态和呼吸,如“凡马有病,先看口色,昼即相其行步,夜即听其喘息”。“医马者,须知病源,察其根本,按审筋脉,听其喘息,便知生死”。该书“口中舌如煮豆色,瞪目看人不转睛,喉中作声如抽锯,汗出如油是死形”的论述,即是死症的诊断。在手术方面,记述有以下内容:❶肿疡小手术。脓肿切开术是对已形成的脓肿,“用针刺破,出尽脓囊恶血”,如遇到“未成脓者,无令泻,三日后方孔(刺破)”。清疮术是对“脓血不止,水湿不干,化破皮肉,变为骨疳之疮,每日用清水洗”,以达到清洁疮口的目的。 ❷头颈部手术。颌下淋巴腺摘除术,古称“取槽结法”,是典型的古兽医手术,其手术经过与今天基本相同,即用刀子将两面槽结摘尽。圆锯术,古称“开脑”、“凿脑”,《黄帝八十一难经》篇中就有“开脑”、“开顶脑”的手术方法。混睛虫穿刺术,古称“针刺开天穴”,故有“开天穴内针得力”之说。第三眼睑部分切除术,古称“割骨眼”,是“先将针线穿过眼骨边头,左手牢把线,右手用刀子割去骨眼”。该手术将刀、针、线三种基本手术器械结合在一起,表示兽医外科手术已有相当基础。气管切开术,古称“开喉”,其方法是在喉腧穴上,即气管上部的气管环状软骨,“针钩,刀割开,眼圆二寸,透气”。 ❸腹部手术。如阴囊疝修补术。阴囊疝,古称“肠人阴”,手术治疗当时是行体外阴囊基部结扎,“手揉复原,带子系之”,还可结合去势进行修补。 ❹蹄部手术。清疮术,蹄负担全身重量与地直接接触,漏蹄是其常见病。如治湿漏痛曾提出“削开除却蹄中毒”,治干漏痛用“利刀割开多眼窍”,就是暴露疮口、清洁疡面的蹄部清疮术。异物清除术,蹄底因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常会出现“马因过水践途泥,沙石因而隐在蹄”及“被针伤”的情况,这时就须“但将尖物轻挑出”和“除却根源”的异物清除术。矫正术,蹄的异常磨损需及时矫正,“不须过削常叫长”和“利刀割的浮皮破”就是蹄矫正术的两个方面。焊药术,蹄底给药以焊药为宜,如“药攻火烙焊蹄中”、“药填火烙焊蹄心”等,反映了当时的焊药技术。 ❺产科手术。如人工流产是终止家畜妊娠的一种手术。当有流产先兆时,已有“犯时小道血衣垂,敢取二般知端的”的记载。敢取二般,是指取胎驹和取胎衣。 ❻破结术和掏结术,家畜结症治疗,以破结和掏结最实用,《起卧入手论》是言破结、掏结术的专篇,所述技术实用性较强,流传甚广。 元代兽医卞宝著《痊骥通玄论》,以注解的形式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书中“论马四季口色反正真诀”是中兽医色诊首篇专论,提倡“看马先须辨口色,吉凶祸福在此中,四时色相分邪正,变异阴阳断死生,若将生克理分明,方算医生称高明”。正常口色为“桃花鲜红者,形候无病”,四季病色,呈“我母”色者,可治;呈“反克”色者,不可治;呈“本脏色”者,难医。该书还将脉诊引入兽医诊断,以“马有十二脏腑,却有十二脉”为理论基础,认为脉搏是由于“血者,收藏于心,……血随四季荣旺”,从而呈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等脉象,诊脉部位主要在双凫和带脉处。诊脉方法为三指诊法,各有所主。用脉判定病畜病性,如“脉病,脉急,脏患,脉迟也”。用脉推判病畜预后,如“来脉过指下如流水者,病重而不死”。该书还将望诊与脉诊结合,形成脉形互参,以脉为主的诊断方法,认为形病脉不病,“马瘦脉壮者活”,脉病形不病,“马肥脉断者死”。“马患点痛真诀”篇是家畜跛行诊断和疼痛性疾病诊断的专论。全篇计有跛行诊断26例,以头颈部姿态和头的摆动,蹄负缘的变化及步态为诊断依据;疼痛性诊断14例,以步态、症状、口鼻和二便的变化为诊断依据。 《痊骥通玄论》在外科手术方面,明确了混睛虫穿刺术的施术部位,“白膜(巩膜)近下,黑睛(角膜)向上,两间中心(线),是开天穴”。并指出了具体的施术步骤,即“用线缠定白针、尖长一分。用心细意,右手行针开天穴,轻手急针一分,虫随水出”。扩大了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明确指出用于颡黄、筋缠喉脓喉和喉骨胀。增添了清洁气管的棉杖和呼吸通路的竹筒等器械,详述了施术过程,“先用钩针搭起大皮,捻转刀割如小钱大圆,疮口用钩针又搭起,去膜皮,排颡肉,两边少取。钩颡骨、剜取脆骨一节,微下中指尖,用棉杖缠,白矾、蜜和于开喉疮口内,向前搌到鼻,向后搌到肺。如啌者,急出棉杖,带下粘液为验。次于疮口内安竹筒子,出气见效”。此后几百年,气管切开的施术过程,基本上不出此轨。 《痊骥通玄论》前三十三论,是对《司牧安骥集·起卧入手论》的注释,书中详细注释了破结、掏结的方法,介绍了掏结术中的直取法和燕子衔泥法;破结术中的握压法、切压法和挤压法。还首次提出了马有“十结”,其中“暗藏七结”的分类方法。 兽医技术体系的充实(1368~1911) 明代的兽医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充实,《马书》、《牛书》、《元亨疗马集》、《元亨疗牛集》等总结性的兽医著作陆续面世,将兽医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在马的诊断方面,四诊技术已经确立,“察病而有巧者,望、闻、问、切也”。其中尤以色脉诊断的发展更为突出。 马的色诊,明代创立了口脏相应、色经相应、色泽应合等三项理论。❶口脏相应: 即口腔不同部位色泽的变化分别与脏腑机能的改变相关联的假说,即“舌色应心,唇色应脾,金关应肝,玉户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于三焦”。以上相应通过经脉,再与其相表里的六腑相连,形成了口脏腑相关联的系统。 ❷色经相应:即口腔中不同的颜色分别反应不同脏腑诸经的疾病。经是指肝经、心经、脾经、肺经和肾经。马的常色应是“鲜明光润如桃色”,如果口呈现出青、赤、黄、白、黑色,则分别反应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有疾病,反应在口色上就是五种相应之色。即“肝经有疾,青气见于口中;心经有疾,赤气见于口中;脾经有疾,黄气见于口中;肺经有疾,白气见于口中;肾经有疾,黑气见于口中”。以上色经相应,再通过互为表里的联系,可探知病在脏腑何处。 ❸色泽应合:即口腔颜色与光泽相互合参来诊断疾病。口腔的颜色和光泽是中兽医色诊的两个重要指标,“色泽合参、子母相应”,把颜色和光泽结合在一起,具体地说就是口色反应着病位的深浅,光泽反应着病情的轻重。明代马的色诊,还确定了以光泽定生死、以颜色断吉凶、以色泽诊脏腑疾病的方法。❶以光泽定生死:即以应脏部位及其母的部位光泽发生改变来诊断家畜的病情及预后,如果应脏部位光润,则表示正气足;其母部位鲜明,则母健子壮,表示病轻位浅,其疾可治,预后良好。反之,应脏部位暗昧,则表示正气衰;其母部位无光,则子病犯母,表示病重位深,其疾难医,预后不良。 ❷以颜色断吉凶:即以家畜口腔颜色的改变来推测病情预后,如果家畜口色红,则表示预后良好;呈青色或黑色,则表示预后不良;呈白色或黄色,则需根据季节、色诊理论、五行生克规律推断;一般情况下,季节本脏色与口色呈相生(包括反生)相克关系者,表示预后良好;季节本脏色与口色呈相侮关系者,表示预后不良。 ❸以色泽诊脏腑疾病:即以口腔光泽和颜色的变化来诊断家畜脏腑病位的深浅和病情轻重,这也是色诊的最终目的。 马的脉诊,明代确立了诊脉独取双凫、双凫脏腑授受理论。❶诊脉独取双凫:元代诊脉,既诊双凫,也诊带脉,明代则独取双凫。《元亨疗马集》认为,双凫是“气海之门,血海之路”,气血升降,皆经于此处;“虚实寒热,皆显应于此”。又因双凫是“气血之道也,左分三部,右列三关,能知脏腑,善识阴阳,诸疾之显应矣”。因此主张诊脉独取双凫。 ❷双凫脏腑授受: 指双凫所诊之脉为脏腑授受之脉,即双凫处的左三部、右三关,分别与脏腑相联系。《元亨疗马集》:“右手食指诊于左凫上面者,号曰上部。其脉应心属火,少阴太阳当令,乃心与小肠之脉也。中指诊于左凫中面者,号曰中部。其脉应肝属木,厥阴少阳当令,乃肝与胆经之脉也。名指诊于左凫下面者,号曰下部。其脉应肾属水,少阴太阳当令,乃肾与膀胱之脉也。左手食指诊于右凫上面者,号曰风关;其脉应肺属金,太阴阳明当令,乃肺与大肠之脉也。中指诊于右凫中面者,号曰气关;其脉应脾属土,太阴阳明当令,乃脾与胃经之脉也。名指诊于右凫下面者,号曰命关。其脉应心肾属水火,少阳厥阴当令,乃三焦命门之脉也。此谓脏腑授受之脉,兽医诊而验之。”明代脉诊还确定了以脉定生死、以脉断预后、以脉诊脏腑疾病的方法。❶以脉定生死:即以双凫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病畜的预后,如“六脉沉而不见,五脏亏伤。两凫断截无丝,六腑败绝”。 ❷以脉断预后:中兽医理论认为,“脉者、气血也”,双凫脉的变化反应着畜体内气血的变化。脉的大小,表示着畜体内血的荣衰;按之有力无力,表示着畜体内气的盛衰。因此,“气壮脉洪,上部热; 气微脉小,下元寒”。 ❸以脉诊脏腑疾病: 以诊双凫脉来诊断家畜的脏腑疾病是脉诊的最终目的。“脉色论”三十六般应病之脉,则是脏腑脉诊的具体表现,它使兽医的脉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牛病诊断技术方面,比之马病有相当的差距,其方法仅用触诊和望诊。❶触角之温冷。大凡牛病未重时,其角即温;虽寒霜雪冻,其角亦不至于冷。用药时,先须以手执牛角,以视其温冷,温即用药,冷即危症或死症也。 ❷望鼻镜有汗无汗。大凡牛有病时,欲知可治不治,先须看牛鼻头有汗无汗。如有汗,即随证医治;如无汗,即死在旦夕。 ❸看头贴不贴地。凡牛病,先看头贴地不贴地,及口鼻、大小便出血与否。如头贴地,天然孔出血,则不医。如无此症,方可按症用药。 《元亨疗马集》、《元亨疗牛集》在外产科手术方面,继承了传统的经验,并有所进步和创新。❶马的人工流产。明代对马的胎病,已经能够通过直肠进行妊娠检查,如果胎驹已亡,则施人工流产手术,故有此症“医工入手验之,驹活者,养血安胎药灌之;驹亡者,水道即与取之”的记述。 ❷牛的胎衣剥离术。治疗牛的胎衣不下(胎衣滞留),最实用的办法就是手术剥离。从“医时用手涂油入,拨动须臾又见功”,知当时已能进行牛的胎衣剥离术。 ❸手术取石。明代对牛的尿道结石的治疗,已有“药用金石吞不下,尿脐从前细细寻;前坐热者用手取,用针割硬莫沉吟”,可知当时已采取了徒手取石和手术取石的治疗措施。 ❹牛的掏结术。明代对牛“水草不通大粪干”症的治疗,采用了“医人将手后门搬”的掏结术。 清代,一度禁止民间养马,畜力主要依赖于牛。因此,清代牛的诊疗技术有较大发展。乾隆以来,民间陆续有《牛医金鉴》、《养耕集》、《抱犊集》、《大武经》等医牛专著出现。另外,《疗驼经》因收录于《元亨疗马集》和《牛马驼经全集》而广泛流传。 清代对牛病的诊断,已运用了望、闻、问、切(含触诊)四诊,更注重望、触二诊。如《养耕集》就有望眼之开闭,有泪无泪,眼球红黄,眼角有粪,瞳仁转否。望舌质胖瘦,舌体色泽,舌苔有无,舌底清筋,舌伸舌缩。望口之张闭,有涎无涎。望牙齿磨灭,黑与不黑。望被毛顺逆,望夹尾翘尾。触耳之冷热,触皮之松紧与枯槁。闻呼吸之声,咳嗽气喘。问饮食多少,问二便通否,有血无血等等。对水牛病的诊断,还可望诊地户穴,如《活兽慈舟》言:“若色匀、无昏暗则无证,纵病亦轻。如现红紫色点者,定是火证内热;如黑色与乌色,多是寒凝风感;如蚊矢蛀痕,云形雾障,昏暗不明,则内中有证,必染六淫未发出外者。” 清代,家畜外产科手术,在以下几个方面较之明代有所进步。❶对新鲜刀创,用甘草、白芷末封口。对肿脓在切开引流的基础上,用高度白酒冲洗脓疮,达到了杀菌消毒的目的。对腐烂的坏死组织,则用刀去腐,并施以火烙术。对漏蹄,结合清疮术和焊药术,最后用棕皮进行蹄部包扎。 ❷指出牛的难产有横生、侧生、倒生三种,并已用了胎驹矫正术和助产术。如《牛医金鉴》言:“人必涂油入手,仔细将衣膜分开,理顺小牛头脚,归其产门。……或用钩子钩住睛堂,或钩下腮,先用细麻绳扎紧小牛脚爪,守牛头出,再抽脚,可下。” ❸对牛胎衣不下者,采取在胎衣末端吊重物的办法,促使胎衣排出。 ❹对子宫脱、肛脱等因中气不足而出现的脱症,已采用针线进行阴道、肛门的暂时缝合术。 ❺骆驼的取贼牙、混睛虫针刺术、水衣(胎衣)不下剥离术等也有记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