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效
“两校”的谐音。“两校”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文化大革命”中这两所高校的大批判组以“梁效”为笔名,经常在各大报上发表文章,充当“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舆论工具。
1973年10月,在两校军宣队负责人迟群和谢静宜的主持下,拼凑了“北大、清华批林批孔研究小组”。这是“梁效”的前身。1974年3月,经内部调整,这个“研究小组”正式改名为“梁效”。是江青直接控制、指挥的写作班子,经常在北大朗润园湖畔的一座小楼里办公。前后有数十人参加。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署名“梁效”,也有使用“柏青”、“高路”等笔名的时候。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效”积极贯彻“四人帮”的旨意,充当“揪现代大儒”、“批宰相”的主将和急先锋,炮制编辑了大批文章和材料,主要的有:《林彪与孔孟之道》、《孔丘其人》、《赵高篡权与秦王朝的灭亡》、《读〈盐铁论〉》、《“克己复礼”再批判》、《再论孔丘其人》,等等。《孔丘其人》一文是1974年2月由江青出题写成的。文中着意突出江青交待的所谓“针对性”与“现实感”。文章说,历史上法家写了许多著作,在认识史上很有贡献。而孔丘,却根本写不出什么东西。文章特意载明,孔丘“71岁,重病在床”,等等。江青看完此文,连声夸赞说:“写得生龙活虎!”迟群也得意地说:“有人问我,《孔丘其人》中的孔丘是谁?我说,你看着像谁就是谁!”此文恶毒攻击当时卧病在床、身患绝症的周恩来。
“四人帮”阴谋组阁,“梁效”就采用古为帮用、以古倒今的手法编造历史,总结出“要有法家集团在中央主持工作”的所谓历史经验。为实现江青的“女皇”梦,他们就竭力吹捧武则天,说什么武则天是“法家女皇”。江青带头穿开襟领连衫裙,“梁效”就把这件事与武则天扯在一起,说什么“武则天是新式衣装中袍的积极拥护者”。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梁效”和“四人帮”紧密配合进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据不完全统计,从1975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跨台,他们抛出的这类文章多达60多篇,垄断了新闻界。毛泽东逝世之后,迟群仍根据“四人帮”的旨意,训诫“梁效”说:“今后的斗争就是围绕着‘按既定方针办’的斗争”,“现在正是斗争的时候,要大写、特写、快写”。然而,他们以最快速度写的东西还未及正式出笼,“四人帮”就被彻底粉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