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十七、宣州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十七、宣州市

十七、宣州市

宣州市位于安徽东南部的长江以南,黄山以北,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南北长83公里,东西长5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8′~119°04′、北纬30°43′~31°19′之间。东邻郎溪县、广德县,南接宁国县、泾县,西连南陵县、芜湖县,北界当涂县,东北与江苏省高淳县接壤。全市总面积为2 5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67千公顷。1987年8月,撤县改市,共辖3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341个行政村。总人口8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8万人。宣州自然环境良好,开发条件优越。全市地形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南部峰峦起伏,中部岗冲交错,北部河网交织,田园平整。山区面积占18%,丘陵区面积占53.5%,圩畈区面积占21.5%,湖泊河流面积占7%。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棕壤、紫色土、黑色石灰土、红黏土、水稻土等。水稻土是境内面积最大的土类,占土壤总面积46%,占耕地总面积88%。境内主要河流湖泊有水阳江、青弋江及与郎溪交界的南漪湖。宣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季风明显,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温值40.7℃,极端最低温值-13.8℃,无霜期为22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 072.5小时,年均降水1 368毫米。
新中国成立后,宣城县经过土地改革,办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高潮。1955年,粮食总产量达29万吨,比1949年增产15.4万吨,增长1.13倍;亩产也从1949年的94.5千克上升到148.2千克,增长57%。棉花、油料等农作物的亩产、总产也成倍增长。从1955年冬开始,几个月时间全县所有初级农业社并成269个高级农业社。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超越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挫伤了生产积极性。1956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 650万千克。1958年10月,一个星期内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全部高级社并成14个人民公社,平均每个公社9 500多户,46 000多人口。这种人为改变生产关系的做法,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961年的粮食总产量降到12.3万吨,亩产仅92.05千克,跌到1949年的生产水平线以下。经过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农民的元气逐渐恢复,农业生产出现了回升势头。1964年粮食总产量达21.2万吨,亩产也上升到157.5千克,分别比1961年增长72.3%和71.1%。可是,伴随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刚刚松了绑的农民手脚又被束缚起来,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到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只有24.8万吨,比14年前的1964年增长17.2%,还低于1955年的粮食生产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宣州农村经济出现大发展的好势头。1979的春,周王公社进行“包产到组、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试点,并及时把试点经验在全县推开。1980年,全县普及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197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30.95万吨,比1978年增长42.3%,亩产增长31.8%。皮棉总产量达334万千克,比1978年增长1.68倍,亩产量增长1.1倍;茶叶产量突破250吨,比1978年增长1.6倍。
1985年,宣城县被列为省综合体改县之一,农村改革已进一步深入。本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在农村产业结构上,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村办工业和户办、联户办工业;在农业内部布局上,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渔业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在种植业结构上,在不放松粮食生产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作物;在发展多种经营中,重点发展棉花、烤烟、茶叶、蚕桑、蜜枣、大蒜、板栗、荸荠、西瓜等名特、稀、优产品。到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7.5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84年增长53.8%;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4年的78.8%下降为61%;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四业产值上升了17.8%,尤其是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比11年前增长13.37倍和47.15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8.7亿元。
1991年以来,全市农业以传统增量型开始转向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
❶农产品大幅度增长,优质品率不断提高。1994年粮食总产量34.89万吨,棉花总产量6 730吨,油料总产量2.89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2.5%,100.2%,25.1%。水稻的优质品率由1990年的25%上升到39%,棉花已进入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市)行列。
❷蚕茧、畜禽、水产品、果品等开发性农业成效显著。1994年蚕茧总产量627吨,比1990年增长826%;水产品总产量1.36万吨,比1990年增长88.9%;生猪饲养量45.6万头,家禽饲养量727万只,分别比1990年增长19.3%、62.6%;果品总产量5 548吨,比1990年增长21.4%。
❸实施“五.八”规划,提前消灭荒山。全市共完成绿化面积17.55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27千公顷,封山育林4.13千公顷,完成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3.33千公顷,并提前一年消灭荒山,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2.6%增加到28.6%。
❹贸工农一体化,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加快。全市已发展起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精制茶场、肉鸡加工厂、精米加工厂、油脂加工厂、羽绒制品、粮食酿酒等各类乡村企业195家,其中1 000万元产值以上的有3家。
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全市已基本形成农业相对集中的八大生产基地的雏型:以朱桥、五星、养贤等乡镇为主的33.33千公顷优质稻生产基地;以雁翅、水阳、杨泗、裘公为主的10千公顷优质棉生产基地;以金宝圩、新河、南漪湖为主的10千公顷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以杨柳、向阳、沈村、昝村为主的畜禽业生产基地;以高桥、杨柳、古溪、华阳为主的茶叶生产基地;以水东、孙埠、杨林为主的蚕桑生产基地;以狸桥、卫东、洪林、新田、水东为主的干鲜果生产基地;以城郊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
❻农村经济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1994年,全市经济总收入为23.67亿元,比1990年增长2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 207元,比1990年增长84.4%;乡镇企业总产值24.92亿元,比1990年增长768%。

☚ 十六、霍山县   十八、宁国县 ☛
000030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