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梁启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1873—1929梁启超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十六年(1889年)中举。次年入京会试未中,归家途经上海时,接触“西学”。回广州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协助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协助进行变法理论的著述和编校工作,深受其影响,成为康得意门生。1895年赴北京会试,与康一起发动“公车上书”,声名大振。8月,“强学会”成立,任书记员。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编辑《西政丛书》,创办大同译书局。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他为重要撰稿人。成为维新派中影响很大的宣传家,时人合称“康梁”。后与《时务报》经理汪康年发生矛盾,愤而辞职。1897年受聘为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活动。“戊戌变法”时,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与唐才常等策划“自立军”起事。旋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接着编《新民丛报》宣传保皇,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其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为当时知识界所欢迎。1906年,为配合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与康有为一起将“保皇会”易名“宪政会”,又组织政闻社。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上台,出任袁氏政权司法总长。后反对袁世凯称帝,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任护国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袁死后,他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运动期间,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极力抵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18—1920年游历欧洲,归国后宣传资产阶级治学方法,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观研究史学方法论。1927年从北京到天津匿居。1929年1月病逝。其学识渊博,著作甚多,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新闻、文艺、文字音韵、语言、小学、宗教等,行文流利畅达,通俗易懂,辑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梁启超
共16首 (词)清·梁启超 芳草外,极目似迷漫。 渔唱有时喧远浦,海云无意失前山。 一鸟正飞还。 (词)清·梁启超 将进酒,市远味难兼。 牛湩朝朝调麦饭,鱼羹顿顿供椒盐。 不管老饕嫌。 (词)清·梁启超 春睡足,西顾泪阑干。 霖雨蛰龙劳想望,琼楼玉宇自高寒。 忍向此中蟠。 (词)清·梁启超 忘机惯,随处见天游。 稚子绕床驯竹马,学僮嬉水狎轻鸥。 人我两悠悠。 (词)清·梁启超 长日静,不放画帘垂。 入座飞花争燕子,上阶蝴蝶戏猫儿。 忙杀为阿谁。 (词)清·梁启超 闲功课,日日没争差。 娇女自钞花外集,老妻学踏自由车。 卒业两些些。 (词)清·梁启超 明月夜,游屐尚徘徊。 夜汐往还循岸见,秋花红白戴星开。 清兴亦悠哉。 (词)清·梁启超 休轻别,别易见时难。 燕子不归春寂寂,恨烟颦雨杏花寒。 小立已黄昏。 (词)清·梁启超 开卷罢,随意一凭阑。 浴海朝霞明万木,当窗斜日照千帆。 此际几人闲。 (词)清·梁启超 重门掩,恰称野人家。 篱落乌龙眠妥贴,井阑玉虎语咿哑。 风味故园赊。 (词)清·梁启超 周旋久,鸥鹭不相惊。 忽报沙滩新雨过,起看松罅断虹明。 暝色正轻盈。 (词)清·梁启超 新浴后,细葛著轻丝。 一树露蝉声不断,半床松子落无时。 午梦更相宜。 (词)清·梁启超 凉亭畔,团坐到三更。 万壑鱼龙醒不夜,疏星河汉度无声。 双扇扑流萤。 (宝云楼乃须磨之一楼) (词)清·梁启超 吾庐好,气象绝清高。 生意古今惟种树,雄心朝暮惯听潮。 何处著尘劳。 (词)清·梁启超 万松里,庭院自深深。 宾客纵横争短榻,儿童错落弄鸣琴。 老子正高吟。 (词)清·梁启超 须磨浦,落日放船宜。 鸦鬓小娃充擢手(思顺),皋比长者作舟师(汤荷庵)。 破浪自逶迤。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愁苗和泪绽。 况客里还逢故乡回雁。 苦忆俊游,叹春随人老,相看依黯。 数遍花风,谁信道便成秋苑。 赢得年时,偷卜佳期,带围销减。 怅望银河清浅。 正指冷笙寒,梦长天远。 今夜河桥,怕晓风杨柳,做成凄婉。 傥遇冥鸿,为说我高歌青眼。 更问鱼龙醒未,沧江晼晚。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甚九州尽处起悲风,汉军落前星。 剩百年花鸟,种愁荒砌,啼血空城。 夜半灵来灵去,海气挟蛟腥。 似诉兴亡恨,铃语声声。 今日红羊又换,算学仙辽鹤,有梦都醒。 对斜阳无语,弹泪满冬青。 渐东流夜潮去急,荡旧时明月下寒汀。 凭谁问,閟重重恨,树靡东平。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伤春,学清真体,柬刚父。庭院碧桃开,三日落尽矣。藉寓所伤,后之读者可以哀其志也。 听彻宵残雨,正帘外晓寒衣薄。 莫道春归,便浓春池阁,已自萧索。 问岁华深浅,愔愔桃叶,在旧时栏角。 繁红斗尽无人觉。 待解寻芳,东风已恶,欢期未分零落。 尚曲墙扶绕,频动春酌。 情怀如昨。 只休休莫莫,似水流年,底成飘泊。 故枝犹缀残萼,又蜂衔燕蹴。 乍欺怯弱,愁对汝自扃深閤。 却不奈一阵轻飙无赖,送敲垂幕,感啼鸟未抛前约。 向花间道不如归去,怕人瘦削。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暝烟直,织就一天愁色。 阑干外无限庭芜,付与斜阳尽狼藉。 良期渺难得。 遮莫年华虚掷,迢迢夜。 梦去愁来,还似年时倦游客。 天涯数行迹。 念衾冷舟篷,灯暗亭壁。 篮舆扶下正无力。 又月店鸡声,霜桥马影,催人晨起趁晚驿。 夜凉怎将息。 凄寂。 共今夕,共目断行云,江树南北,芳痕触处情无极。 有织锦留墨,唾绒凝碧,思量无寐。 又淡月,照帘隙。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秋心如许。红禅多少销魂句。 著意温存。中有经年旧酒痕。 年年依旧。尊前顾影人销瘦。 一例婵娟。寄语凉风莫弃捐。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平生未信离愁苦。 放他片帆西去。 三叠阳关,一杯浊酒,做就此番情绪。 劝君莫醉,怕今夜醒来,我侬行矣。 风晓月残,江浔负手向何处。 天涯知是归路。 奈东劳西燕,辽绝如许。 满地干戈,满天风雪,耐否客途滋味。 几多心事,算只有凄凉,背人无语。 待取见时,一声声诉汝。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昨夜东风还又。 春水一池吹绉。 飞絮满天涯,可是燕归时候。 消受。 消受。 六曲药栏携手。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战鼓摧心,征尘涴泪,乾坤无限秋声。 望青山一发,又商略归程。 问摇落天涯倦客,十年尘梦,可也苏醒。 念故山兰蕙,背人一样凄零。 罗浮西去,有年时游屐曾经。 算醉眼看云,冷肠漱石,彀遣今生。 便拟诛茅天外,任人间憔悴兰成。 怕劫灰无赖,等闲惊起山灵。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东风正恶。 算几回吹老,南枝残萼。 水浅月黄,长是先春自开落。 二百年前旧梦,早冷却栖香罗幕。 但剩得片片倩魂,和雪渡溪彴。 依约。 共瘦削。 便撩乱乡愁,驿使难托,鸾笺罢写。 闲杀何郎旧池阁。 休摘苔枝碎玉,怕中有归来辽鹤。 万一向寒夜里,伴人寂寞。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拍碎双玉斗,慷慨以一何多。 满腔都是血泪,无处著悲歌。 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 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 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 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 按:甲午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枣花帘底熏香坐。新年添个闲功课。 镇日苦咿咿。背郎奁体诗。 不知缘底事。怕读相思字。 蓦地问归程。背人双泪荧。 共1首 (用美成韵) (词)清·梁启超 沈恨地。 百年战伐能记。 层层劫烬閟重渊,潜虬不起。 但看东海长红桑,蓬莱极目无际。 耿长剑,谁更倚。 虞泉坠日难系。 鼓声断处月沈沈,浪淘故垒。 返魂槎客若重来,酬君清泪铅水。 夕阳一霎见蜃市。 又罡风、吹堕千里。 欲问人间何世。 看寒流涌出,汉家明月,消瘦姮娥山河里。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沈沈一枕扶头睡,直到黄昏。 犹掩重门。 门外梨花有泪痕。 薰篝萧瑟炉烟少,不道衣单。 却道春寒。 丝雨濛濛独倚栏。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禁不起轻阴薄暮。 的的蔫红,如今何处。 剩有丛兰,楚累愁对黯无语。 天寒袖薄,更何苦,留人住却。 只不胜情,怪梦后楼台如许。 辛苦。 正海云东指,又逐海潮西去。 几番俊赏,都付与闲风闲雨。 纵行遍芳草天涯,那便是玉郎归路。 待春水生时,试倩断鸿回顾。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紫甲颦烟,素心泫露,等闲消得黄昏。 幽谷年年,孤芳谁共温存。 多情应解思公子,渺予怀可奈无言,最凄凉月冷空庭,香返骚魂。 秋人别有秋怀抱,将灵均遗佩,写入冰纨。 雨叶风枝,古今无限荒寒。 凭君莫问移根地,怕著来总是愁痕。 更销凝,象管抛余,泪满湘沅。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凄凉花事一春迟。苦寻思。 袖口香寒摘得最繁枝。江南持与谁。 溶溶微月浸愁漪。夜寒时。 一迾梦烟愁雨我怜伊。春阑花未知。 共2首 (词)清·梁启超 饱听官蛙闹曲池。 那更鸣砌露虫悲。 错撩人是月如眉。 坐久漏声催倦夜,归来长簟梦佳期。 不缘无益废相思。 (词)清·梁启超 老地荒天閟古哀。 海门落日浪崔嵬。 凭舷切莫首重回。 费泪山河和梦远,彫年风雨挟愁来。 不成抛却又徘徊(案此词见游台湾书牍。)。 共3首 (词)清·梁启超 一例西风里。 谁信汝、此番行色,凄凉如此。 彻骨寒生孤枕梦,蓦地鹊桥波起。 也太觉、一年容易。 昨日洗车明日泪(周君七夕词句。),问人生、哀乐谁能主。 木叶落,君行矣。 谂君无限伤心事。 料难忘、密缝珍重,寒衣曾寄。 薄命儿郎更消得,多少春魂秋气。 只添我、天涯滋味。 日日长亭折杨柳,送行人、却恨归无计。 歌金缕,忘变徵。 (词)清·梁启超 瀚海飘流燕。 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 唯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 相对向斜阳凄怨。 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 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 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 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 又生恐、重帘不卷。 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 休更问,恨深浅。 (词)清·梁启超 昨夜东风里。 忍回首月明故国,凄凉到此。 鹑首赐秦寻常梦,莫是钧天沈醉。 也不管、人间憔悴。 落日长烟关塞黑,望阴山铁骑纵横地。 汉帜拔,鼓声死。 物华依旧山河异。 是谁家庄严卧榻,尽伊鼾睡。 不信千年神明胄,一个更无男子。 问春水干卿何事。 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英雄泪。 鸡声乱,剑光起。 按:壬寅 共3首 (词)清·梁启超 成容若卒于康熙乙丑五月十六日,今年今日其二百四十年周忌也。深夜坐月读纳兰词,枨触成咏。 冷瓢饮水,蹇驴侧帽⑴绝调更无人和。 为谁夜夜梦红楼⑵,却不道当时真错⑶。 寄愁天上,和天也瘦。 廿纪年光迅过(十二年岁星一周谓之一纪。)。 断肠声里忆平生(集中浣溪沙原句。),寄不去的愁有么。 (词)清·梁启超 也还美睡,也还善饭,忙处此心常暇。 朝来点检镜中颜,好像比去年胖些。 天涯游子,一年恶梦,多少痛愁惊怕。 开缄还汝百温存,爹爹里好寻妈妈。 (词)清·梁启超 坠欢依约,佳期迢递,今古别离无数。 自从银水浅蓬莱,却赢得年年两度。 鹊桥低亚,鸾軿徐动,指点鬟风鬓雾。 只愁羲驭太无凭,便有约也将人误。 共1首 (词)清·梁启超 别来几日,又如今时节。 一阵晓风铃语咽。 梦醒衾寒似铁。 梦中细语商量。 醒来残月横窗。 待倩嫦娥瞧去,两人那个凄凉。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7岁中举后,屡试不第,师从康有为。1895年入京会试时适逢甲午战败,中日议和。康、梁发动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各省举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清廷拒签《马关条约》、迁都变法,是强学会的领导人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完,并和康有为共组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等职。后又与蔡锷等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退出政界,在清华大学任教,并著述不辍。他曾大力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代表作有《少年中国说》等。他的散文感情丰富,条理明晰,流利畅达,时人誉之为“新文体”,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1902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主张小说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提倡“政治小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其著作主要为散文和学术论著,也有小说和诗歌。著有《饮冰室合集》共148卷。有《梁启超诗文选》。 ☚ 黄小配 黄节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年十七举于乡。会试不第。后师事康有为,抨击时政,主张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后归国,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1916年又策动蔡锷反袁。不久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晚年历任东南大学、清华研究院教授。曾先后主编《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前期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所作政论文条理清晰,平易畅达,笔锋犀利,感情奔放,号“新文体”。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又提倡“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促进了“新派诗”的产生和小说地位的提高以及创作繁荣。后期趋于反动,创作亦失去锐气和魅力。史学有造诣,又能诗。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 黄小配 黄节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又署新民子、如晦庵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后师事康有为,从康受业于广州万木草堂。光绪二十年随康入都,二十一年参加“公车上书”,并任强学会书记员。二十二年春任《时务报》主笔;二十三年至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报》。二十四年参与“百日维新”,领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及译书局事务。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等报刊。三十三年组织政闻社,推进君主立宪。1912年回国,曾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1918年底赴欧洲考察,1920年春回国后,宣告政治退隐。1925年起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从事学术研究。其生平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一百四十八卷。所作传奇有《新罗马》、《侠情记》、《劫灰梦》三种。 ☚ 曾朴 陈天华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新会(今属广东)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次年秋,拜康有为为师。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与康有为一起鼓动在京参加会试之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向光绪帝上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要求;后助康创办《中外纪闻》,出任强学会书记。二十二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鼓吹维新变法。二十三年,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主讲长沙时务学堂。次年,襄助康有为发动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尝赴南洋、澳洲、美洲等地游历,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继续鼓吹维新主张,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统三年(1911),曾赴台湾游历考察。辛亥革命后归国,创办《庸言报》。民国二年(1913),出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三年,任币制局总裁。四年秋,杨度等发起筹安会,鼓吹帝制运动,梁启超撰文驳斥,并与其弟子蔡锷等发动倒袁护国运动。民国六年参与段祺瑞讨伐张勋复辟之役,继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同年冬辞职,自此脱离政坛。腊月偕蒋百里、丁文江等漫游欧洲各国。民国八年春归国后,专事著述,并在南开、北京、清华等大学讲学,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一生著述宏富。其《饮冰室文集》初由上海广智书局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版。中华书局先后于1916年、1925年、1932年出版《饮冰室全集》、《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饮冰室合集》,1936年、1941年重印。其生平事迹具见《三十自述》、《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五、二十六两部分及其弟梁启勋《曼殊室戊辰笔记》。他人所作年谱、评传有:郑振铎撰《梁任公先生》,杨复礼编《梁任公先生年谱》,丁文江、赵丰田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1983年修订后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王森然撰《梁任公先生评传》,孟祥才撰《梁启超传》等。梁氏不仅于近代文学作出贡献,于古典文学研究亦颇多建树。其自作词见《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凡六十六首。郑振铎谓梁氏词颇受陆游、辛弃疾影响。 ☚ 冯开 冒广生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沧江、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清德宗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光绪二十一年,协助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请求清廷变法,组织强学会,主办《中外纪闻》。次年,与汪康年、黄遵宪在沪创办《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任教于长沙时务学堂。次年,赴京协助康有为创办保国会鼓吹政变。戊戌政变后,在日本相继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君主立宪、介绍西方文化,以抵制革命与进行启蒙教育为己任。光绪三十三年,与徐佛苏、蒋观雲在日本组织政闻社,创刊《政论》杂志。清末帝宣统二年(1910),创办《国风报》,坚持鼓吹君主立宪。1912年,回国,创办《庸言报》,参加民主党和进步党。1913年,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次年,任币制局总裁。袁世凯恢复帝制,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抨击帝制,并与蔡锷发动护国之役。1917年,任北洋政府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旋辞职。1923年,发起创办文化学院,被国际著作家协会接纳为会员。1925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清华研究院导师。1929年,病逝。一生从事政治活动,对文化与学术有重要建树。思想多变,自谓常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作战。知识渊博,著述极丰。二十世纪初期提倡过“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以散文家自负,亦以“新民体”式的新散文传播新学者称于世,影响至巨。生平以馀事为诗,亦不以诗为己之长,但对清末民初的诗歌改革与诗歌发展有重大影响。光绪二十二年前后,曾与夏曾佑、谭嗣同试作“新学之诗”。光绪二十五年,在《夏威夷游记》中大声疾呼“诗界革命”,并提出了以新思想、新意境、新词句和旧形式相结合的改革目标。光绪二十八年后,陆续在《新民丛报》发表《饮冰室诗话》,继续鼓吹“诗界革命”,提倡以诗歌鼓吹尚武精神与进化论,改造国民精神,以及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大抵从戊戌政变后有意为诗,曾自言:“余向不能为诗,自戊戌东徂以来,始强学耳;然作之甚艰辛,往往为近体律绝一二章,所费时日,与所撰《新民丛报》数千言论说相等。”(《饮冰室诗话》)共有诗约三百六十首左右。戊戌变法失败后头几年的诗作,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气势蓬勃,富有理想与追求精神,如《去国行》、《雷庵行》、《志未酬》、《二十世纪太平洋放歌》等。陈衍评其诗曰:“任公诗如其文,天骨开张,精力弥满。”(《石遗室诗话》卷九)康有为评其《朝鲜哀词》曰:“沉郁雄苍,合少陵《诸将》、《洞房》、《秦州》而冶之,义正词严,上承《小雅》,岂愧诗史?其详赡亦前无古人。”又评其《述归五首》曰:“超脱而自在,渐近自然,忘古人之蹊径矣。”(见《梁任公诗稿手迹》,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诗集尚无全本。《梁任公诗稿手迹》约收一百零六首,《饮冰室合集》约收二百七十首左右。传记资料有丁文江、赵尔田《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及孟祥才《梁启超传》等。 ☚ 金天羽 徐自华 ☛ 梁启超 近代政坛和文坛的风云人物。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少年得志,十一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主持广州乡试的考官当即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这位来自广东新会乡下的少年才子。十八岁时慕名入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听康氏的 “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耳目一新,思想为之一变。1895年,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梁启超随康有为发起了史称 “公车上书” 的请愿行动,名震朝野。此后,追随康有为,在上海主编 《时务报》,在长沙主持时务学堂 (蔡锷将军就是第一班年龄最小的学生),鼓吹变法维新,成为新党的头面人物,与康有为合称 “康梁”。梁启超曾经鼓吹 “诗界革命” 和 “小说界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在东京主编 《清议报》 和《新民丛报》,继续鼓吹君主立宪,指点江山,评论时政,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是舆论界的 “骄子”。其文章脍炙人口,风靡一时,被人誉为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1905年,清廷发表 “预备立宪”的上谕,并派出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欧美宪政,这五位大臣却对所谓宪政一窍不通,只得暗中请当时还被清廷明令通缉的 “宪政专家” 梁启超代为起草了一份“宪政考察报告”,回国交差。民国建立后梁启超返国,进入政界,创建进步党,曾先后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与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在袁世凯称帝前夕,梁启超撰写了一篇唱对台戏的文章,袁世凯得知后,急忙派人找到他,要以二十万大洋的巨款,买下这篇文章,当即遭到拒绝。梁启超不顾袁世凯的百般威逼,将此文在报上公开发表,轰动一时,被人视为 “讨袁檄文”。之后,他又策动学生蔡锷在云南首举反袁护国的义旗。二十年代他退出政界,埋头从事学术研究,为著名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导师(另三人是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之一。梁启超精力过人,兴趣广泛,旧学新学,政治、经济、史学、哲学、宗教学、文学、法学等等,甚至连所谓 “声光电化之学”,无不涉猎,堪称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文集 《饮冰室合集》 多达一百四十八卷,还并不是他著述的全部,就已有一千四百多万字,可谓 “著作等身”的 “千万富翁”。曾有人写了一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请梁启超作序,他兴致一来,说古论今,东西比较,几天的时间竟洋洋洒洒写了六万多字,几乎跟原书不相上下,于是干脆单独成篇,这就是至今仍负盛名的 《清代学术概论》 一书。梁启超思想博杂多变,连他自己也把握不了,他有一句口头禅: “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其前后矛盾,由此可见一斑。 梁启超 近代改良主义政治家、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十七岁中举后,屡试不第,从康有为学,康上书清廷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梁为之奔走效力。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居日本,和康等共组保皇会,反对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军阀财政总长等职,反对袁世凯称帝,晚年退出政界,专事讲学著述,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其作品以散文影响最大,亲自编定《饮冰室全集》。 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新会(今广东省新会县)人。近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17岁拜康有为为师,参与发起“公车上书”,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戊戌维新变法时,是康有为的助手和领导人之一。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辛亥革命后回国,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反对袁世凯称帝。辞官后潜心学术著作。晚年鼓吹尊孔读经,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成就卓著的文学家。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体改革。其诗词气势宏伟,慷慨激昂,多反映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洋溢着饱满的爱国主义热情。创造了“新民体”散文,通俗易懂,产生广泛影响,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运动开辟了道路。有《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传世。 梁启超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属江门)人。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事败后出逃日本,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1918年去欧洲游历,回国后著《欧游心影录》,宣称欧洲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发扬中国的“固有文化”。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文章“笔端常带感情”,风靡一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 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光绪举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起,师从康有为,协助编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变法理论著作,深受影响。1895年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创办强学会,编辑《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1897年主讲湖南时务学堂。次年入京,协助组织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领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为变法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启蒙宣传家。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办《清议报》。1920年创办《新民丛报》,尽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学说,抨击旧学与传统观念,鼓吹以新民为新国之本。1905年起,与《民报》激烈论战,坚持改良,反对革命。1907年组织政闻社,期望推进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一度主张“虚君共和”,并愿和袁世凯文武分途,“交相为用”。1912年回国,受到袁世凯的优礼相待。次年组进步党、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为袁出谋划策。1914年改任币制局总裁。次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又组织研究系,依附北洋军阀。1917年出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五四以前批判封建文化,讴歌民主科学,倡导“新文体”、“新史学”、“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五四以后大叫“科学破产”,复归“东方文明”,撰文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挑起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1925年起,历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1929年1月19日病故。学识渊博,著述勤奋,编为《饮冰室合集》四十册,一百四十八卷。 梁启超 梁启超参见“美学”分部“梁启超”条。 ☚ 冒广生 夏敬观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为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晚年主讲清华大学研究院。梁启超著述丰富,涉及广泛的学术领域,于1919年后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兼及词学,有词一卷。其论词见解散见于《艺蘅馆词选》、《饮冰室诗话》和其他论著之中,专门的词学论文有《词的起源》、《跋程正伯书舟词》、《跋四卷本稼轩词》、《吴梦窗年齿与姜石帚》、《记兰畹集》、《记时贤本事曲子集》和静春词跋》;其绝笔之作是《辛稼轩先生年谱》。梁启超在我国新旧文化交替之际,以社会批评方式来探讨宋词的社会意义,一反传统偏见高度评价了辛弃疾等豪放词的成就,开启了现代词学社会批评的倾向。他关于作品的批评,能从政治的、历史的.或心理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他使用近代西方科学的实证方法,并继承清代考据学之长,将词学作为一种真正的学术来研究。梁启超虽不是专门的词学家,其晚年的词学研究却很有启发意义。 ☚ 陈洵 夏敬观 ☛ 梁启超189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维新派首领,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翌年拜康有为为师,协助其编纂《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接受变法思想。1895年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宣传变法维新。1897年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入京,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1906年与康有为一起将“保皇会”改为“宪政会”。1907年组织政闻社。辛亥革命后回国,组织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其学生蔡锷讨袁。后组织宪法研究会(即研究系)。五四时期反对马克思主义,主张跟着“三圣”(孔、老、墨)。1925年起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法学著作有《变法通议》、《立法权论》、《立宪法论》、《卢梭学案》、《霍布斯学案》、《各国宪法异同论》、《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中国法理论发达史》等。他在戊戌变法前后,十分强调变的思想,认为“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法律也不例外。一种法律施行数十年或百年,必然发生弊病,因此必须变更。他推崇西方学者民主、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自由民政者,世界上最神圣尊贵之政体也”,“民权自由之义,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他赞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是“实能得立政之本原”,指出泰西因早行三权分立,“各国政治乃益进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在行政、立法分立的基础上,设立由“国民之多数”或其代表组成的立法机构,制定能体现国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他认为宪法是“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是国家的根本法。主张变中国专制制度为议院制度,铲除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认为西方国家所以发达富强,就在于“法详而出公”;中国贫弱的原因之一在于法律“简陋而私”;人治不如法治,要发挥法律的作用,还要道德和教育的配合作用。梁启超的法律思想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上的准备,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协助编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变法理论著作。1895年,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创办《强学会》,编辑《万国公报》,翌年7月,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宣传变法维新,发表《变法通议》等著作,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从此,康果并称于世。1897年,创办大同译书局,全力介绍西学,同年10日,赴湖南任长沙实务学堂总教习,研究救亡之道,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倡言民权。1898年春进京,协助康有为开保国会,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1901年至1902年,先后创办发行《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制度、文化,系统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宣传议会民主,地方自治,人权、自由,思想上与康有为发生冲突,对康有为倡设孔教会,托古改制、反对革命等主张大为不满,1903年,游历美洲之后,思想又趋保皇立宪。1905年8月后,发生关于立宪与革命问题的论战,梁启超成为立宪派代表,1907年在东京组织政闻社,支持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1911年夏皇族内阁成立,猛烈抨击清王朝的腐败黑暗,再次同情革命,但反对用暴力推翻清廷,1913年初回国,任共和党党魁,5月,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政权,9月,任熊希龄内阁习法总长,后又任币制局总裁,宪法起草员,以及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梁启超多次上书反对,并与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张勋复辟,梁启超又与段祺瑞兴兵伐张。1918年底至1920年3月游历欧洲,归国后四处讲学,反对尊孔复古,批判封建文化,讴歌民主与科学,但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支持张东荪与马克思主义者论战,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梁启超一生著述甚丰,为近代大思想家、著作家之一,其研究广泛涉及政治、法律、经济、历史、宗教、地理等诸多学科领域,其著作合编为《钦冰室合集》,法律思想散见于多种著作之中,涉猎范围较广,主要内容包括:救亡图存的变法思想;提倡民权的君主立宪思想;立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的思想;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思想。此外,对法学的各个学科,包括中国法理学发达史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代表,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曾拜康有为为师,1898年又共同领导变法运动。失败后,逃至日本,在当地办《清议报》、《新民丛报》。辛亥革命后,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等职。又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复辟帝制的活动。晚年从事学术研究,曾在清华等大学任教,并任过北京图书馆馆长。他曾猛烈抨击封建专制政体,积极宣传君主立宪制。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中国近代的情况,提出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他在法律方面发表了很多看法,认为出自命令的法律不正不善,由契约形成的法律,才是公正善美的。还认为法律应由众人共同制定,应反映“公意”,体现“国家之意志”。在“法治”与“人治”的问题上,他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但认为“徒法不能自行”,“善法”要靠人来制定,也要靠人来实施。“虽有良法,不得人而用之,亦属无效”。并认为“法治主义言之成理,最小亦须有如现代所谓立宪政体者以盾其后”(《先秦政治思想史》)。他的法学著述较多,有 《变法通议》、《立宪法议》、《立法权论》、《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各国宪法异同论》等。著作合为 《饮冰室文集》传世。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一字仁甫,号仁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乞学于康有为,帮助康著述变法理论文章及做编校工作,深受康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京会试,随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主张变法。后参加强学会,任书记员,为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重要撰稿人。次年为上海《时务报》总编辑,并编辑《西政丛书》,创办大同译书局,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建的墨守祖宗成法思想,积极鼓吹变法。同年入京,以六品衔创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参与戊戌变法,与康有为齐名,人称“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积极介绍西方民主主义政治学说,自然科学知识,鼓吹民权,批判封建主义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于东京成立政闻社,拥护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组织进步党支持袁世凯,任政府司法总长。民国五年(1916年)鼓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与段祺瑞合作,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提倡尊孔复古,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学者、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立人。广东新会人。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举人。1890年起从师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世称“康梁”。1895年赴亦会试,时值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梁启超协助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和约。8月参加强学会,办《中外纪闻》杂志。1896年任《时务报》主笔,并编辑《西政丛书》,宣扬维新变法,发表《变法通议》、《古议院考》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他撰写的政论多慷慨激昂,文笔流畅,在社会上享有声誉,成为维新运动中最有影响的宣传家。1897年11月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提倡民权、平等、大同三说。宣扬保国、保种、保教之义。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并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先后创办《请议报》、《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等论著,抨击慈禧太后,宣传改良,主张保皇。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自由、平等、爱国、利民、勇敢进取等思想,对当时中国的青年一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05年8月后宣传保皇立宪,反对革命,与同盟会创办的《民报》展开论战。1907年在东京组织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1913年初从日本回国,任司法总长。1915年袁世凯复群帝制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梁启超立即赶赴战斗前线,先后担任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都参谋,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等职,为护国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16年组织“宪政研究会”,1917年任财政总长。1919年五四运动后批判封建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1920年后,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学校任教。主要论著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 康有为 蔡元培 ☛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的学生和主要助手,世人合称“康梁”。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1890年秋谒见康有为,成为入门弟子,后又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师康三年。1894年跟随康发动“公车上书”。甲午战争后,“惋愤时局”,于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主讲,推动湖南维新运动。1898年奉光绪帝电召入京,赏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编译学校,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先后主编《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批判封建文化,坚持君主立宪,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一度拥护袁世凯,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又与蔡锷联合起兵反对袁称帝。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1918年赴欧考察,1920年回国后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反对打倒孔家店,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晚年在清华研究院执教、著述,曾一度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9年1月病逝北京。他一生在政治上“流质多变”、“保守性和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清代学术概论》),但坚持爱国,不倦地寻找救国之路;在学术上推崇王守仁“致良知”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法二门”,“放之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德育鉴》)。他不仅介绍了西学,而且以近代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传统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批判整理,对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启超的伦理思想以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社会契约论和社会有机体论为理论基础,是改良派伦理思想主要代表之一。他提出“新民说”,认为“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饮冰室文集全编》卷一,以下凡未注出处的,均同),中国贫弱的根源就在于人民素质差,“苟有新民,无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所以“新民”是救亡图存的第一要务。所谓“新民”包括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主要是新民德。据此又提出“新民”的10条道德要求,即要求人们具有公德思想,关心国家社会,不搞独善其身的束身寡过主义;要有当家作主的意识,去掉心奴思想,不为古人、世俗、境遇、情欲、强权之奴隶;要认识到自己的天赋人权,敢于争取和保护这种人权;要有自由思想,争取各方面的自由,同时又遵守法律,使己之自由以他人自由为界,实行合理利己主义;要自尊、自爱、自立、自治、自牧、自任;要有刚毅、正直、忍耐和百折不挠等品质;在享受国家给予的权利同时要向国家尽义务,有明确的国民道德责任感;重私德,克服自私性、残忍性、倾轧性、狡伪性、凉薄性和苟且性,努力消除造成私德堕落的专制政体、近代霸者、战乱、经济困难等原因;要有尚武精神和刚强的体魄;要有进取冒险精神,积极向上,不蒌缩退葸等,其基本观点是道德决定论。但他却比较明确地论证了自由、民主、民权、权利、义务、服从、刚毅等近代政治伦理概念,把中国古代伦理学在内容和形态上都向近代推进了一大步。梁启超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边沁的功利主义。充分肯定了边沁关于求乐求利为人生幸福的伦理思想;大力宣传以利己心为基础的、“利己心与爱他心,一而非二者也”、“变相之爱己心者,即爱他心是也”的合理利己主义。在道德起源和善恶标准问题上,梁启超认为“德之所由起,起于人与人之有交涉”,道德能“固其群,善其群,进其群”。故认为善恶标准应是“有益于群者为善,无益于群者为恶;无益而有害者为大恶,无害亦无益者为小恶”。在人生态度上,梁启超提倡积极乐观精神。他肯定求利求乐是人的本性,是人生价值,但其更谋“大我幸福之乐”,反对那种“欲谋个人之快乐”的小我主义者。认为人虽“死不能免”,但可死者为个体,生者为群体;死者为躯壳,生者为精神,故“哀莫大于心死”。在道德修养上,他崇拜陆王的“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强调“道德者,行也,非言也。”梁启超虽然极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以新民德,救亡图存,但又认为“今日所恃以维持吾社会于一线者”,乃“吾祖宗遗传固有之旧道德而已”,并认为“破坏旧道德”之革命家,是“亡中国之罪人”,“实黄帝子孙之公敌也”(《梁启超选集》),表现了改良派的局限性。其著述宏富,有1400万字,编有《饮冰室合集》,其伦理思想代表作是《新民说》。 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今江门市新会区)人。1873年生。10岁应童子试,12岁为秀才。1890年开始接触西学并传播西学。1895年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后反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1920年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师、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讲学和任教。1929年去世。毕生坚持教育救国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梁启超 186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主要领导人。他的经济思想在戊戌政变之前主要是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等内容。他对洋务运动的批判十分尖锐,认为他们搞了几十年的路、矿、轮、工、商各业皆“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之举,是 “中国工艺不兴之大原”。在批判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主张。他所说的“群”是指脱离专制统治的人群,实质是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变”则是指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他的“体”、“用”原则体现在经济思想上,就是放权于私人,鼓励自由举办新式工业,以实现中国工业化。他曾写过一篇名为《说橙》的小品文,通过一个种橙的农场主之口,提出租入土地经营资本主义农场的要求。戊戌政变发生后,他逃往日本。最初几年,他的经济思想仍有某些积极内容,例如呼吁国家采取保护关税等措施,以抵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但是,随着革命运动的高涨,梁启超逐渐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攻击革命派“平均地权”是剥夺小农的土地。他反对革命派“节制资本”的主张,鼓吹大资本家利益至上的谬论。五四运动发生后,他更进一步反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产业不发达为理由,认为中国不存在产业无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这一时期他曾对西方资产阶级和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进行了研究。他在1902年写的《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是近代中国人写的最早的一本经济学说史;他写的《管子传》、《王安石传》等,对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也有一定历史价值。 ☚ 简照南 荣宗敬 ☛ 梁启超 140 梁启超1873—1929近代学者,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康有为弟子。曾参加组织“公车上书”。1895年参加强学会,办《中外纪闻》。1896年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并编辑《西政丛书》,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宣传维新变法。1898年入京,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参加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其变法思想:主张采用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实行议会政治,行三权分立之制;学西方,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开民智,兴民权,兴律权;立农工商政,修铁路,开矿山,兴产业;批封建,变官制,兴民主等。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论战,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理论和哲学,对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辛亥革命后回国,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后反袁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马克思主义,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有《饮冰室合集》。 ☚ 康有为 光绪帝 ☛ 梁启超 157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代表,戊戌维新运动领袖,法律思想家。他重视法制,视法律之有无为人与兽、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强调“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在法律思想上接受西方庸俗进化论和社会契约说,主张以“变法维新”求“救亡图存”。尤为赞赏卢梭的社会契约说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认为法律有两类,一类生于契约,一类生于命令。出自命令之法律不正不善,由契约产生的法律才公正美善。主张法律源于人们的共同“良知”,应由众人共同制定,才会被自觉遵守。视三权分立为“得政体之本原”,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与“公意”的反映,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设立由“国民之多数”或其代表组成的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制定能体现国民意志的宪法与法律。其法学著作有《变法通议》、《立宪法议》、《立法权论》、《卢梭学案》、《霍布斯学案》、《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论我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各国宪法异同论》等。 ☚ 章炳麟 沈钧儒 ☛ 梁启超 095 梁启超他深受康有为的“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和空想的“大同”说的影响。主张“新民说”,宣扬英雄史观。认为中国要摆脱贫弱,首先必须使中国人改过迁善,刷新思想,作一个“新民”。如果有了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他还说:“世界者何?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有世界。”这种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与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一致的。梁启超认为客观物质世界(物境)并非真实存在,乃是我心所造,其面目是随心而异的。他在《惟心》一文中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他完全否认思维对存在、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认为“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 章炳麟 吴稚晖 ☛ 梁启超 136 梁启超近代学者、改良主义者。其伦理思想的代表作是《新民说》。主张道德决定论,认为国民应从民力、民智、民德三方面自新,新民乃“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要具有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心、权利义务思想、合群、尚武、自治、自由、自尊、进步、毅力等思想。认为国民品格缺陷是爱国心薄弱、独立性柔脆、公共心缺乏、自治力欠缺,提倡人人自克自修,剪除劣根性,修养完粹之品格。他认为道德的作用在于利群,是否利群是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把道德区分为公德和私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新民说·论公德》),提倡公德。他力倡国民要有自觉的爱国心,要求人人处理好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服从、利己与爱他各种关系。他认为“真苦真乐必不存于躯壳,而存在于心魂。躯苦而魂乐真乐也;躯乐而魂苦真苦也”(《德育鉴·存养》)。要人们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重视精神修炼,视肉体为虚幻,视灵魂为真我,提倡 “无生”、“破我”。他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人才”、“开民智”,反对养士教育。推崇王守仁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强调良心的自我评价作用,重视“克治小过”。有《饮冰室合集》等。 ☚ 章太炎 杨昌济 ☛ 梁启超 076 梁启超1904年,发表了《墨子之论学》一文,用西方形式逻辑的知识和理论对照比较来研究墨家的逻辑思想。以后他又撰写了《墨经校释》、《墨子学案》等书,说《墨子》一书中的论式有的相当于西方逻辑的三段论,而更多的则相当印度的三支因明式。他就三种逻辑做了如下的比较:印度的因明,是用宗因喻三支组成,它的形式如下: 宗、声、无常。因:何以故?所作故。喻: 凡所作皆无常。例如瓶。《墨经》引说就经,便得三支,它的形式如下: 宗: 知,材也。因: 何以故?所以知故。喻:凡材皆可以知。若因。这条是宗在经,因喻在说,经上、经说上,多用这种形式。西方逻辑亦是三支:合大前提、小前提、断案,三者而成。其式如下:大前提:凡人必有死。小前提:墨子,人也。断案:故墨子必死。《墨子》中亦有用这种形式的。他说:“墨子全书,大半都是用这些论式构成。”梁启超就是这样对三种逻辑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 ☚ 章炳麟 章士钊 ☛ 梁启超 165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政治家、报刊活动家。1895年,先后在北京编辑《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维新,并对报纸政论文体进行改革,名噪一时。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东逃日本。先后在横滨创办并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宣传君主立宪,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学说,进行启蒙思想宣传。他首次提出 “党报”观念; 首创“时事短评”; 强调小说为政治宣传服务,成为副刊改革之先声。1903年游美归来后,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分歧日趋尖锐,与《民报》进行激烈论战。在清廷伪立宪运动期间,组织“政闻社”,创办《政论》和《国风报》。辛亥革命后,组织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参加反袁。后复组织研究系,就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1918年末,赴欧洲游历,嗣与张君劢等发起成立 “新学会”,主编《解放与改造》 (后易名 《改造》)。 ☚ 张蕴和 杜亚泉 ☛ 梁启超 059 梁启超1873—1929翻译评论家、翻译史家。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1896年,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撰《西学书目表序列》,认为20年来的译著兵学类多于西政类是不正常现象,未学到别国之根本。同年,撰《论译书》一文,为发展中国翻译事业大声疾呼。1898年,撰《译印政治小说序》,在当时小说界产生巨大影响,开创了中国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1898年至1902年,翻译出版《佳人奇遇记》16回,日本柴四郎著,亦政治小说。《世界末日记》,“法国著名文学家兼天文学者佛林玛利安君所著之地球末日记也。”载《新小说》第1号,译者列为哲理小说。《俄皇宫中之人鬼》,“法国前驻俄公使某君所著也。”载《新小说》第2号,译者列为语怪小说,《十五小豪杰》共18回,梁启超译前9回。1902年所著《新中国未来记》中《哀希腊》2节译文,是中国最早的拜伦译诗。梁启超对中国的翻译史,尤其是佛经的翻译与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不少人认为,东汉(公元1至2世纪)佛经的翻译是中国文学翻译的滥觞,梁力排众议,认为越国的《越人歌》是最早的译品,他令人信服地把中国有书可查的翻译史推前了数百年之久。 ☚ 曾孟朴 包天笑 ☛ 梁启超 181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鼓吹并组织了晚清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包括戏曲)革命”,使资产阶级改良派文学改革运动形成并发展起来,产生很大影响,是这一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其论诗、论小说的专著《饮冰室诗话》、《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他在创作方面诸体兼长,以散文最著名。其文恣肆雄健,骈散杂用,文白夹杂,浅近畅达,笔端又常带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流行一时,号“新文体”,又称“新民体”(因梁氏著有《新民说》一文,传诵极广)。其诗爽健晓畅,感情奔放,亦极见工力,长篇歌行和语体歌词尤有创新意识。另写有小说、戏曲多部,传记多篇,还有不少译著。撰有《饮冰室全集》。今人有《梁任公诗稿手迹》、《梁启超诗文选》等。 ☚ 曾朴 陈天华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Liang Qichao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时就学学海堂。17岁中举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读《瀛环志略》及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西方书籍,初步接触资本主义文化。同年秋,拜康有为为师,协助编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1895年进京参加会试,时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遂与康有为一起联络在京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要求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协助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宣传西学。参与发起强学会,任书记员。1896年8月赴上海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多篇论文,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宣传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文章观点新颖,议论风发,文字流畅,富于感情,影响甚大,由此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最著名的宣传家。同年底,赴澳门和康广仁等创办《知新报》。1897年11月应湖南按察使黄遵宪的邀请,赴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提倡民权。为守旧派所不容。1898年春到北京,联络各省在京会试举人先后上书请求拒俄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协助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保国会,宣传“保国保种保教”。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召见,赏六品卿衔,办理译书局事务。受军机大臣及总署委派,仿照日本学校制度,草定京师大学堂规章。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政府,鼓吹保皇维新。1899年12月赴檀香山,一面发展保皇会组织, 一面为国内自立军勤王运动筹款。1900年8月到上海准备参加自立军起事,旋因武汉自立军失败, 转赴南洋和澳洲。次年5月到日本。1902年在横滨创办《新民丛报》,一面着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 进行思想启蒙; 一面宣扬立宪保皇, 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论战。他坚持改良, 反对暴力革命; 坚持君主立宪, 反对共和制度, 甚至主张“开明专制”。遭到革命派激烈批判。1906年清政府宣布 “预备立宪” 后, 起而呼应, 和康有为一道把保皇会改为宪政会。1907年10月创立政闻社,发刊《政论》杂志, 声明遵守清朝法令, 绝不干犯王室尊严和扰乱治安。同时又表示要把 “与革党死战”放在 “第一义”。1911年 (宣统三年) 武昌起义爆发后, 于11月间潜赴沈阳,待机入京,后因时局不利,折返日本,一时进退维谷。1912年10月回国,受到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礼遇。12月在天津创办《庸言报》,发表过许多关于行政、理财、司法等方面的文章。1913年2月加入以黎元洪、张謇为首的共和党。5月共和党与章太炎的统一党、汤化龙的民主党合并为进步党, 被推为理事。反对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 拥护袁世凯, 出任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 后改任币制局总裁。1914年12月辞职,避居天津。1915年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变更共和国体, 传诵一时。并策动蔡锷起兵反袁, 1916年先后出任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总参谋、广东肇庆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8月组织“研究系”政客集团,投机政治。1917年7月反对张勋复辟, 为段祺瑞讨伐张勋起草檄文。1919年五四运动后, 专心致力文化教育事业, 宣扬资产阶级文化思想, 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写出 《清代学术概论》、《墨经校释》、《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等几部颇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一生著作极富, 编为 《饮冰室合集》。 ☚ 康有为 公车上书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Liangqichao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1889年举于乡,后师事康有为,积极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活动。后在上海主办《时务报》,主讲湖南时务学堂,系统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和民权、平等、大同之说。参加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大势》、《新史学》等论著,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自由、平等、爱国、利民、勇敢进取等思想,对当时中国年青一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初,他公开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相对抗,反对暴力革命。五四运动后,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社会主义。1920年以后,以主要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写出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在哲学思想上,他拥护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国家的治法也是非变不可。他还把进化论运用于历史领域,形成了他的新史学理论,批判了中国古代“治乱相嬗”的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并非是直线前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他的哲学思想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他认为,只有“心”才是实在的,相信佛教所谓的“三界唯心之真理”。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无力的阶级本质。 ☚ 魏源 康有为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Liang Qichao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教育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省新会县人,举人出身。18岁后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的介绍,拜康有为为师,思想上深受其影响。1894年随康有为入京会试,并帮助他从事各种维新活动,成为戊戌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物,合称“康梁”。1929年1月19日病逝。 ☚ 王筠 夏丐尊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7Liang Qichao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 一字任甫,号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受儒家学说薰陶,17岁中举。19岁从康有为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产生了维新变法、拯救中国的思想,后与康有为一同参与维新活动,人称“康梁”。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共同发动“公车上书”。他创办报刊、书局、学堂,致力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出任政治要职。后辞去职务,专力著述。梁启超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他提出了文学革命论,包括“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三个口号,反映了改良主义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文坛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创作上,也有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他的散文才华横溢,自由奔放,风靡一时。用以宣传新思想,鼓吹变法,推动维新,形成了对传统古文的猛烈冲击,为晚清文体解放和“五四”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代表作《少年中国说》,慨叹老大帝国的沉沉暮气,讴歌朝气蓬勃的少年精神,感情浓烈,语言畅达,振奋人心。他的诗清新明快,热情豪迈,以新知识,新词语入诗,努力打破传统形式,体现出新诗自由解放的发展趋向,今存420余首。他还著有政治小说《中国未来记》,发表于1902年的《新小说》杂志。原设想写出60年维新派当权的未来社会,但只完成了5回。戏曲有《劫灰梦传奇》、《侠情记传奇》等。此外还有翻译小说数种。 ☚ 谭嗣同 章炳麟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1889年中举,1891年拜康有为为师,1895年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并组织强学会,1898年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编辑学堂,积极地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亡命国外,参与组织保皇会,以后拥护袁世凯,支持段祺瑞,曾任段政权的财政总长。晚年在清华学校讲书。著述甚丰,遗辑有《饮冰室合集》。在人口思想方面的主要见解:提出中国不是人口过剩,而是未“尽地力”。梁启超承认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但中国的情况还不是人口过剩,而是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指出以往存在着严重的荒地不治、没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所以一再强调要“兴荒涨之垦利,扶种产之所宜,肄化学认粪土疆,置机器以代劳力” ( 《饮冰室合集·农会报序》),要“以西国农学新法经营之” ( 《饮冰室合集·农会报序》)。以为只有这样,农业就会发达,工、矿、商业在农业的基础上又有所发达,人口就业机会就多了,就会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他积极主张晚婚,提高人口质量。梁启超认为民族人口质量高低,与婚姻早晚有直接关系。他以印度人早婚,西方人晚婚为实例,说明早婚伤身体、弱子孙,不利于国民教育,国民修养,早婚会带来多子女,不利于国民生计。总之,认为早婚有”废人”、“废国”之大害,所以,从人口质量出发,积极提倡晚婚。梁启超的这一人口思想的确是超前的卓绝创见。 ☚ 严复 人口史资料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Lianggichao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领袖。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生于1873年2月23日(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举人出身。1891年拜康有为为师。1895年春赴京会试,时值甲午战败,和议已成,乃助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主张变法。又组织强学会。1890年为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又编纂《西政丛书》,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理论。1897年,任湖南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与学生研究中国救亡之道。1898年光绪帝决定变法,他奉旨入京,赏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编译学堂,积极推行新政。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办《新民丛报》,力谋起兵勤王,坚持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系统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鼓吹议会民主、地方自治、人权自由,对知识界影响颇大。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政权,出任司法总长。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他多次上书反对。1916年又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五四”运动时期,他反对尊孔复古,反对封建专制复辟,批判封建文化,讴歌民主与科学。1920年支持张东荪与马克思主义者论战,企图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他一生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新闻、文化艺术、文字音韵、语言、小学、宗教等各方面,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 徐锡麟 黄兴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Liangqichao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省新会县人,举人出身。他和著名维新派人物康有为一起发动了戊戌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力倡“教育救国论”,认为国家富强的根基在于文化教育,当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把“育人才”、“开学校”和“变科举”都看作是“开民智”,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主要手段。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性作了深刻的揭露。他在《戊戌政变记》中说:“入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敝皆由于此。”他又认为,兴学校必须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他在《教育政策私议》一文中,模仿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设计了一套国民教育制度体系。这一体系把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幼儿期,5岁以下,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儿童期,6—13岁,受小学教育;少年期,14—21岁,受中等教育或与中学相等程度的师范教育或各种实业、专门学校的教育;成年期,22—25岁,受大学教育,大学可分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诸科。他认为:各级学校是相互衔接的,按学习程度递进,不能越级。中学以下属普通教育范围,小学阶段又为强迫性义务教育,“子弟及岁不遣入学,则罪其父母。”而分科大学、师范学校、军事学校、美术学校、政治法律学校则属于专门教育范围。他特别注意师资的培养,极力倡导师范教育,把它当作“群学之基”。他又重视教学法的改革,他认为旧的教学法是:“导之不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他对西方国家的优秀教学法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必教以天文、地学浅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未强,易于学也。必教以算,百业所必用也。……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且使人人可为兴也。”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政治上逐步走向保守。他的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 王筠 黎锦熙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Liangqichao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维新派著名代表,康有为的学生。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举人出身。曾跟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后在上海办《时务报》,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历时10余年,直到辛亥革命后回国。辛亥革命后,坚持改良主义,拥护袁世凯称帝,策动蔡锷倒袁。“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晚年在清华讲学。他一生思想学说多变,但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其思想跟随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始终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真正道路。1929年在北京病逝,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 杨昌济 秋瑾 ☛ 梁启超近代改良主义者、学者。哲学上,认为“境由心造”,强调“心为宇宙间最伟大的东西”,主张“三界唯心”。认识论上主张“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推崇明王守仁“致良知”说。戊戌变法前后,宣传“变法”思想,以“变”为古今之公理,但主张以“渐变”改良社会,推进历史。又以为,唯有英雄方可推进历史发展,“舍英雄几无历史”。对中国先秦、明清学术思想研究有所贡献。参见“历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主张艺术应“真美合一”。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吸收趣味的营养”,可以“增进生活的健康”,可以使情感变善、变美。注意到文艺与时代、政治的关系,强调小说的政治作用。认为文艺的社会功用是通过美感作用达到的。参见“历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著名学者,重视教育。认为维新变法,就是“抑君权”,“兴民权”。而欲此必先“开民智”。欲开民智必须从教育入手,兴学校为立国之本。认为“盖中国今日之大患,苦于人才不足,而人才所以不足,由学校不兴也”。《戊戌政变记》极力主张变科举兴学校。重视小学基础教育,强调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提倡各科教材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参见“历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戊戌维新前后,宣传变法:“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认为中国“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弱”,是中国积弱的原因;“育人才”是“变法之本”;应当“开学校”,“变科举”。认为“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主张君主立宪,设立议会,实行三权分立。参见“历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新闻工作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1895年8月主编《中外纪闻》,开始“报馆生涯”。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总撰述,其平易畅达、感情奔放的报章文体由此为世人所瞩目,并影响了一代人。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先后在日本创办并主编了《清议报》、《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文章与声誉并著。后以《新民丛报》为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论战而告失败。清政府伪立宪运动期间,主编过《政论》月刊、《国风报》等。辛亥革命后返国,创办并主编了《庸言》、《大中华》杂志。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涉及新闻学的文章有《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敬告我同业诸君》等。参见“历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改良派代表人物。在其《饮冰室合集》中,他不赞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按玛氏(马尔萨斯)谓人口之增加以几何级数,实属杜撰,后儒驳正之见已不少,其所论预防之法亦不可行”。认为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几乎都以人满为患,而中国虽然人口数量很多,但并不存在人满之患,“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极,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只要能“尽地力”,并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同时建立一个政治上“自立”的国家,就能解决人口问题。“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此外,他十分关心人口素质,重视晚婚,说:“优劣之数,常与婚媾之迟早成比例”。参见“历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政论家。著名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时才敏,16岁中举,后入京会试不第,回广州于万木草堂拜师康有为。1895年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并参与创办《中外纪闻》。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维新理论,蜚声海内外。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先后编《清议报》《新民丛报》,鼓吹立宪保皇,但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影响甚大。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图谋抢在革命党之前夺权,失败后又提出“虚君共和”主张。1913年成为共和党首领,旋任进步党理事,支持袁世凯。二次革命后任袁政府司法总长、为袁当选终身总统卖力。1915年拒绝威胁利诱,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打起反袁复辟帝制旗帜。1916年任肇庆府抚军等职,袁死后,组织“宪法研究会”,为段祺瑞效劳。1917年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等职,支持段“武力统一”政策。五四运动后,仍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1920年后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处任教。对北伐战争及工农运动等,颇多攻击。学术上为一代大师,著有《墨子学案》《中国佛教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曾倡导文学改良的“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又提出“史界革命”,批判否定“帝王中心论”。1929年1月病死于北京。辑有《饮冰室合集》。参见“中国史学史”部分及“哲学”、“法学”、“教育”、“人口学”、“文学”、“新闻”、“美学”、“政治”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开创者。批判封建史学,提出以民为统,探讨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盛衰之因。将中国史划为上世(秦统一前)、中世(秦统一至乾隆)、近世三阶段。认为历史“常为螺旋形的向上发展”。以资产阶级观点规定史学之对象、任务、目的,对通史、专史、断代史及其它体裁进行总结,阐明新史学的范围和方法,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对法制史、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也卓有成就。但因政治上的保守性,思想上反对马克思主义,故其史学体系带有历史唯心主义,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批判。主要史学著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参见“中国近代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改良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法律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结合中国情况,实行三权分立;认为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契约,法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立法权应归多数国民;法律愈发达,人类愈文明;必须育人才变官制,变法先变人;法治与人治不可偏废。著有《变法通议》、《立法权论》、《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各国宪法异同论》等。参见“历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人称任公,号饮冰子,或署饮冰室主人。积极鼓动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所作诗文多歌颂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及民主自由。议论慷慨,气势充沛。散文平易畅达,风行一时。戏曲、小说亦有佳作,又有译著多种。有《饮冰室合集》。参见“美学、“历史”中的“梁启超”。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饮冰子。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聪明好学,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从师康有为后,决然舍弃旧学,参与康有为的新学著作。光绪廿二年,他与汪康年、黄遵宪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连续刊载《变法通议》,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发表民权论。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与康有为建立保皇会,创办《清议报》等杂志,宣传君主立宪,反对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继续坚持改良主义立场。但他努力介绍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的整理和研究也很有贡献,对动摇旧思想、旧文化起了广泛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后又在段祺瑞内阁里任职,1917年11月随着段祺瑞的倒台离开了上层政治活动而致力于著述。 ☚ 谭嗣同 章炳麟 ☛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卓如,一字仁甫,号仁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求学于康有为,帮助康著述变法理论。二十一年赴京会试,随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主张变法。后参加强学会,任书记员,为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重要撰稿人。次年为上海《时务报》总编辑,并编辑《西政丛书》,创办大同译书局,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同年入京, 以六品衔创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参与戊戌变法,与康有为齐名,人称“康梁”。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二十八年创办《新民丛报》,积极介绍西方民主主义政治学说, 自然科学知识,鼓吹民权,批判封建主义制度。三十三年于东京成立政闻社,拥护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组织进步党支持袁世凯,任政府司法总长。1916年鼓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与段祺瑞合作,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提倡尊孔复古,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作有《饮冰室合集》等。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先后用过笔名有哀时客、饮冰、饮冰子、新民子等10余个。广东新会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其著述甚丰,均收入于《饮冰室全集》中。梁启超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清社会,积极地参与了“百日维新”活动。他的文论充分地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要求,他认为文学应直接地反映社会现实,使其自觉地为改良运动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服务。他对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思想性、艺术性等问题都做出过比较精到的论述。对于清中叶以来盛行的桐城派那种空洞僵板的文风十分不满,“夙不喜桐城派古文”而提倡“新文体”,这种文体新鲜、活泼,或奇或偶,或文或白,非常自由,可以广泛地吸收口语和俗语。他曾说:“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小说丛话》)这实际上已开了我国白话文之先河,他自己正是以此为方向从事写作的。“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五)这实在是对于传统古文一次猛烈的冲击。 ☚ 章炳麟 王国维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1890年起从学于康有为,协助进行变法理论的著述和编校工作,深受其影响。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后为强学会书记员、《中外纪闻》重要撰稿人、上海《时务报》总编辑,并编辑《西政丛书》,创办大同译书局,大力宣传唯新变法理论,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时人合称“康梁”。戊戍变法后逃亡日本,宣传改良,主张保皇,后转为同情革命,1913年初回国,拥护袁世凯,后因袁复辟帝制而与之分道扬镳, 策动蔡锷反袁。 后又组织研究系, 与段祺瑞合作。“五四”时期,反对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封建专制,批判封建文化,讴歌民主与科学。1920年支持张东荪与马克思主义者论战,持改良主义立场,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他文笔流利畅达,学识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于论无所不及,著作内容宏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新闻、文学艺术、文字音韵、语言、宗教等,淹贯经史、参驳古产。他的思想最突出的部分为进化论,他认为“自然之变,天之道也”。“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藉日不变,则天地人类并时而息矣。故夫变者,古产之公理也。”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提出“伸民权”的政治主张,认为民权不伸是中国积弱不振的关键。但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而民权取决于民智的高下,故要兴绅权,还得先“开官智”。在历史观上,他认为“世界者何?豪杰而已矣,舍豪杰则无世界”,“吾读数千年中外之历史,不过以百数十英雄之传记磅礴充塞之。使除此百数之英雄,则历史殆黯然无色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 情绪比较理论 密斯·范·德·罗尼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1890年就学于康有为。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8月,参加强学会,积极鼓吹变法维新,为康有为得力助手。百日维新时,被光绪帝召见,以六品衔专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君主立宪,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大论战。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共和党党魁。后又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既反对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也反对袁世凯称帝。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讨袁。袁世凯死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政府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运动时期,反对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封建帝制,讴歌民主与科学,但企图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学说渊博,著作宏富。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 康有为 谭嗣同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入。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1891年拜康有为为师。1895年赴京会试,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主张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任上海《财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又编纂《西政丛书》,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理论。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坚持立宪保皇。辛亥革命后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以后又联合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晚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文集》。梁启超是西方各种学说(包括哲学、经济、政治、法律、历史、地理、伦理等)的积极传播者。对货币问题也很重视。在逃亡日本期间,就认为“中国救亡图强之第一义,莫先于整理货币,流通金融。”在清末,他主张虚金本位制,民国以后,又为推行银本位而努力,写过许多有关货币问题的文章,强调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批评统治者通货贬值的行为,同时也肯定不兑现纸币在一定条件下的积极作用。 ☚ 宋汉章 叶揆初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宣传家、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赴北京参加会试,协助康发动“公车上车”,主办《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维新。编辑《西政丛书》,次年担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后在澳门与何穗田共同创办《新知报》,同时为《湘学报》、《湘报》和天津《国闻报》撰稿。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展开论战。详尽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影响较大。辛亥革命后回国。1912年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年主办上海的《大中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宪法研究会(即研究系)。1918年底去欧洲游历,并列席旁听了巴黎和会。1920年春回国后埋头文化教育和著书立说,主办北京的《改造》(原名《解放与改造》)。1923年在天津发起创办文化学院。1925年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1926年担任北京图书馆馆长。1927年着手编写《中国图书大辞典》。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笔端常带感情”,对近代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他在长达27年的办报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办报原则,他说“校报章之良否,其率何如?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四曰报事确而速。若是者良,反是者劣。”他说为报馆的天职“在指导社会、矫正社会,而万不容玩弄社会、逢迎社会”。“报馆者,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他指出“欲尽报馆之天职,当具八德”。这“八德”指的是:“忠告”、“响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他还强调健全舆论五项要求:“一曰常识”、“二曰真诚”、“三曰直道”、“四曰公心”、“五曰节制”。他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修养,他说:“为响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他的一系列新闻理论,对于促进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饮冰室诗话》等。 ☚ 梁发 浙江新潮 ☛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著作甚丰,辑有《饮冰室合集》等。梁启超早年从学康有为,协助编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接受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后追随康有为积极参与改良维新活动,成为与康有为并称的变法领袖。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反对片面重农或重商,指出农、矿、工、商”四者相需,缺一不可”(《<史记·货殖列传> 今义》),尤重发展近代工业,率先预言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变法通议·论译书》)。1896年,在《说橙》一文中,他首次描述了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中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的相互关系,明确表达了建立资本主义农业经营方式的愿望。他批判传统的“黜奢崇俭”论,指出崇俭藏财影响了资本流通,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强调尚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鼓励富人“出其财以兴工艺贸易”(《<史记·货殖列传> 今义》)。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自由主义为武器,批判洋务派的“官办”、“官督商办”对新式工商业的垄断,反对清政府对私人工商业的盘剥和限制,希望“藉国力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赞成自由贸易,主张同各国进行平等互利的自由通商。1902年后放弃自由贸易论,转而主张保护关税。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海外,置身于资本主义社会,广泛阅读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著作,对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作了更多的理论探讨,写了许多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和论述中国经济问题的著作。他根据亚当·斯密的学说,认为只有将财富变为资本投入生产,与劳动力相结合,才能使财富增殖。要“增值国富”,必须减少国中单纯消费的“分利”之人,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生利”之人。对西方垄断资本,他在流亡海外之初持否定态度,指出:“自托辣斯特之风行,而小制造厂小公司亦无以自立矣”,“此实未来之黑暗世界,前途之恐怖时代。”(《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1903年游历美国后,则转而把垄断资本的出现看成是纠正过度自由竞争流弊的必然趋势,认为托拉斯不论在解决社会矛盾还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都有许多优点,中国要对付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就应该组织自己的托拉斯与之抗衡。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政纲之后,他反对革命派的“平均地权”与大企业国有思想,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中,成为革命派的主要论敌。反对变革封建土地制度,攻击革命派的土地国有化是反对一般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要剥夺小农的土地,声称“自今以往,我国农业用地,决不虑其集中过甚”,革命派以“怵豪强兼并之故,乃倡土地国有论者,实杞人忧天也”(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并且宣扬:“吾以为策中国今日经济界之前途,当以奖励资本家为第一义,而以保护劳动者为第二义。”(《杂答某报》) 梁启超十分重视币制问题,“以为中国救亡图强之第一义,莫先于整理货币,流通金融。”(《余之币制金融政策》)。他关于货币问题的论述,所依据的是西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货币理论,基本观点有很多错误,但有些具体主张也有合理成分,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此外,梁启超还是我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开创者,他的《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是我国第一部介绍西方经济学说史的著作; 他的《<史记·货殖列传> 今义》及其在《管子传》、《王荆公传》中对管子和王安石经济思想的探讨,则是开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先声。“五四”运动后,梁启超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和在中国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并为此与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 章太炎 张謇 ☛ 梁启超1873~1929Liang Qichaomodern ideologist,scholar and litterateur,also called Host of Drinking Ice Room. Works:Complete Collection of Drinking Ice Room,etc. 梁启超Liang Qichao (1873-1929)—Chinese scholar and one of the leaders of the Reformist Movement of 1898(改良派代表人物)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出身于大多绅家庭。自幼在家读书,后进广州学海堂就读。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考中举人。次年入京会试,未中,归途在上海接触西学。回粤后,拜康有为为师, 协助编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为康门得意弟子。1895年赴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主办《中外纪闻”,担任强学会书记员。次年在沪任《时务报》主笔,宣传变法维新, 编辑《西政丛书》。1897年受聘为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初到北京,协助康有为开保国会。7月,受光绪皇帝召见,赐六品衔,奉命办理译书局事务。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同年末,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鼓吹立宪保皇,受到革命派的批判。但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天津创办《庸言报》, 加入以黎元洪、张謇为首的共和党,后共和党与统一党、民主党合并,组织进步党,他被推为理事,仇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反对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拥护袁世凯,出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1916年3月到广西,参与西南各省反袁斗争,任两广都司令部都参谋,继任护国军务院抚军兼政务委员长。袁死后,段祺瑞当政,他倡议解散军务院,由段祺瑞组阁, 他出任段内阁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后因与段发生矛盾,于同年11月辞职回天津私寓,深居不出。1918年与张君励等去欧洲游历,于1920年3月回国,到各处讲学,并写了《清代学术概论》、《墨经校译》、《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颇有学术价值的著作。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1927年回天津匿居。1929年1月19日在北平病故。他生平著述极多。有《饮冰室合集》,共一百四十八卷。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康有为学生。曾助其师进行变法理论的著述和编校工作。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继而编辑《中外纪闻》,任强学会书记员。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论文,以进化论观点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提出“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议论新颖,文笔流畅,笔端恒带感情,大受读者欢迎,成为康有为宣传变法维新的得力助手,时人并称“康梁”。二十三年受聘为长沙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次年入京,奉命以六品衔专办京师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 《新民丛报》,鼓吹立宪保皇,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受到革命派的批判。但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鼓吹民权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具启蒙作用。辛亥革命后,对立宪派为基础组织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帝制自为;并策动蔡锷组成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运动时期游历欧洲,归国后也撰文讲民主科学,但企图以封建传统文化抗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曾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晚年在南开大学、清华学校讲学。著作宏富,辑为《饮冰室合集》。(参考图642、643)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人。清光绪举人。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很大影响。辛亥革命后,曾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在心理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 (1) 主张唯心主义的心理观,认为人心生而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这种认识不必与客观事物接触就可以产生。主张要研究政治,就要研究国民的心理,要改革政治,根本要改变国民心理。且认为人的心理由地理环境决定。(2) 在教育心理思想方面,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开民智、育人才。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对传统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独立、合群、进取、冒险、自信、自治、自尊是道德品质中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认为记忆与悟性(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心理因素。(3) 对佛教心理思想的研究。在1923年6月3日,为中华心理学会所作的题为《佛教心理学浅测》的讲演中,阐述了研究佛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也最早将佛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1936年),今有《梁启超全集》。 ☚ 蔡元培 吴景鸿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