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巧为币论
清冯桂芬提出的以增加铸造大钱所用工价的办法来增加大钱价值的观点。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清政府铸行大钱以应急需,引起物价波动,加剧了财政货币危机。1855年冯桂芬著《以工巧为币议》,认为清政府所铸大钱的实际含铜量与面额价值不符,是“强轻为重”,引起物价上涨,诱使“私钱满市”,实为“扰民之道”。他主张讲求铸钱工巧,以加大铸大钱所费工价来抵补其含铜量之不足,使大钱价值与面额价值相符。他说:“当十钱重不必逾四五钱,而令工价必在十钱以上。当百钱背宜工绘双龙,署文以篆,倍加精美,重不必逾三两,而令工价必在百文以上”,认为只要增加加工大钱所用的人工,尽量精雕细磨,多支付铸造费用,即可弥补大钱含铜量的差额,“以人工佐天地生物之憾”,使“铜不多而多”。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不懂得金属货币的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价值。一般商品可以增加有用劳动而使其价值增高,而金属货币的价值必须等于其金属材料的价值,才能保证其流通中价值的稳定,加大铸造工价绝不能提高和稳定其价值。投在货币上的铸造费用,是一种非生产费用,即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它是社会财富中必须为流通过程牺牲的部分。同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人们关心的是其能否交换等价商品,而不是制工精巧与否。冯桂芬在1857年后认识有所变化,承认“以工巧为币”的主张“实亦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