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桃红颈天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桃红颈天牛peach longicorn beetle蛀害核果类和仁果类树干的甲虫。又称红颈天牛。学名Aromia bungii(Faldermann)。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朝鲜、苏联及中国。为害桃、杏、李、梅、樱桃、苹果、梨、柳等果树和林木,是桃树枝干主要害虫,南方的梅和杏受害也重。在福建、湖北等省有红颈和黑颈两种色型的个体;华北等地只有红颈个体。成虫体长28~37毫米,黑色,前胸棕红色或全部黑色,有光泽,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背面有4个瘤状突起。雄虫体小于雌,前胸腹面密布刻点,触角超过虫体末端5节;雌虫前胸腹面有许多横皱,触角超过虫体末端2节(见图)。幼虫乳白色,前胸背板前半部横列4个黄褐色斑块,背面的两个各呈横长方形,前缘中央有凹缺;位于两侧的斑块略呈三角形;后半部背面淡色,有纵皱纹。 桃红颈天牛 两年发生1代。以幼龄幼虫(第一年)和末龄幼虫(第二年)越冬。成虫于5~8月间出现。各地成虫出现期自南至北依次推迟;福建等南方各省区于5月下旬成虫盛见;湖北于6月上中旬成虫出现最多,终见在7月上旬;河北和山东于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为成虫出现期。羽化为成虫后在树干蛀道中停留3~5天后外出活动,再经2~3天后开始交配产卵,产卵在枝干树皮缝隙中,距土面的35厘米以内树干产卵最多,产卵期5~7天。卵经过7~8天孵化为幼虫,向下蛀食韧皮部,第一年入冬时幼虫就在此皮层中越冬。翌年春季幼虫继续向下蛀食,由皮层逐渐蛀至木质部表层,夏季体长30毫米左右时,由蛀道中部凹陷处蛀入更深处,蛀道弯曲不规则,入冬老熟的幼虫即在此蛀道中越冬。第三年春继续蛀害,4~6月末龄幼虫用分泌物粘结木屑在蛀道末端作室化蛹,幼虫期历时23个月。蛹期17~28天,少数达一个多月。末龄幼虫在越冬前即蛀就羽化孔,未羽化外出前,孔外树皮仍保持完好。幼虫自树皮内木质部由上而下达主干地面下7~10厘米,蛀道全长约50~60厘米。在树干上的蛀孔外及地面上常堆积有排出的红褐色粪屑。受害严重的树干中空,树势衰弱,甚至枯死。幼虫可被肿腿蜂寄生。 成虫出现期(5~7月)中午,可在树干基部人工捕捉成虫。树干涂刷石灰硫磺混合涂白剂,可防止止成虫产卵。经常检查树干,发现虫粪时,用钢丝钩杀树皮下的小幼虫。繁育肿腿蜂,在天牛小幼虫期放蜂于树干基部,防治效果甚好。也可以在幼虫时期用敌敌畏、乐果、对硫磷乳油点滴虫孔杀虫。 桃红颈天牛peach musk beetleAromia bungii Faldermann,昆虫纲,鞘翅目,天牛科。分布于辽宁、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朝鲜、韩国、俄罗斯也有分布。寄主有桃、杏、樱桃、李、梅、柳。成虫体长28~37 mm,体黑色,光亮;前胸部棕红色或全部黑色,两侧各有一刺突,背面有4个光滑瘤突。末龄幼虫体长约50 mm,扁圆筒形,乳白至黄白色;前胸背板前缘有两块中央凹入的黄褐色斑纹,两斑纹后方中央有一椭圆形小斑。中国2~3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成虫午间多停息于枝上,卵多产于主干、主枝的树皮缝隙中,以近地面33 cm范围内最多。幼虫在主干木质部蛀食形成弯曲蛀道,蛀孔外堆有红褐色锯屑状粪便。以捕捉成虫;刮除虫卵;铁丝钩杀幼虫;用磷化铝药剂涂孔或注入洞中为主要防治措施。 桃红颈天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