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桃源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桃源行

桃源行

即《蝶恋花》。宋贺铸所作(流水长烟何缥缈),名为《桃源行),系因意立名。见《东山词》。

☚ 桃花落   桃园忆故人 ☛
桃源行

桃源行

宋诗篇名。七古。王安石作。见《王文公文集》卷三七。《王安石诗文系年》云:“此诗作年本不详”,因与《明妃曲》“同属惊世骇俗之语,当非执政后可作,故与《明妃曲》并系于是年(指嘉祐四年)。”可备一说,此诗在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的基础上,别出新意。全诗十六句,四句一韵,意随韵转。首四句点明桃源来历及桃源人反对黑暗统治;次四句描述桃源特点,“虽有父子无君臣”,指出那是无国家与王权、无等级与压迫的社会;“渔郎”四句概括陶氏文章内容,转叙渔人与桃源人感叹世代变迁;末四句感慨世乱频仍、太平时代一去不返,含影现实,尤见深意。清人金德瑛称赏此诗的立意、章法和语言:“荆公云‘虽有父子无君臣’、‘天下纷纷经几秦’,皆前所未道。大抵后人须精刻过前人,然后可以争胜”;“王荆公则单刀直入,不复层次叙述,此承前人之后,故以变化争胜”(《冷庐杂识》引)。方东树也明确指出此诗叙述桃源本事,往往以议论出之的特点:“介甫纯以议论惊空,绝不实写”(《昭昧詹言》)。宋人何汶《竹庄诗话》则引《高斋诗话》云:“荆公此诗追配古人。”翁方纲亦云:“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固不必言矣。”(《石洲诗话》卷一)

☚ 登飞来峰   泊船瓜洲 ☛

桃源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送梓州李使君 下一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描写桃花源的诗。诗中所描绘的桃花源并不完全同于陶 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 的桃花源,只是一个逃避乱世的、没 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空想乐园,而 王维所描绘的桃花源,却是一个神 仙境界,并且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 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的美好生活理想。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桃源行》
    [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 逐水:顺着溪水。
    古津:古渡口。
    坐:因为。
    “行尽”句:一作“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物外:世外。
    房栊:房屋的窗户。
    喧:叫声嘈杂。
    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薄暮:傍晚。
    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灵境:指仙境。
    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峰壑:山峰峡谷。
    云林:云中山林。
    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  本诗是王维十九岁时所写,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王诗和陶文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清人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笔者注:王维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可谓定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王维这首《桃源行》,由于成功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基础上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桃源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上;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就蕴含其中了。接着,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很多人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为后人称道。



古代名诗《桃源行》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桃源行

 题解
 这首诗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王维对陶渊明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空想社会进行了再创造,把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改造成了景色优美的神仙世界。抒发了人们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体现了王维少年时积极向上,追求美好前途的意愿。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偀,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河处寻
 注释
 ①渔舟:实指武陵渔人。津:渡口,此处即指桃花源水。 ②隈偀:曲折深幽处。旋:突出。平陆:平原、陆地。 ③攒云树:聚集的像云彩一样的树。散花竹:到处散落着鲜花和丛丛修竹。 ④樵客:即渔人。桃花源中人以为人是樵夫,故称樵客。汉姓名:渔人自己介绍自己作为汉朝人流传下来的姓名。居人:指桃花源中人。 ⑤武陵源:即今湖南桃源县,晋中武陵郡(今为湖南常德市)。但这里是虚托的,并非实指。物外:世外。 ⑥房栊:窗户,指房屋内。 ⑦俗客:渔人。指源中为仙境。引:领,邀请。都邑:各人家乡情况。 ⑧平明二句:写渔人眼中所见源中人的起居及渔樵怡然自得的生活。 ⑨去人间:离开人世。成仙:指找到了仙境。 ⑩峡里:指桃花源中。有人事:有人居住。世中:指源外。空云山:只看到一片云雾笼罩的深山。云山,远离尘世的地方。 ⑪不疑句:渔人知道找到这个仙境是非常难得的。尘心:世俗人之心,指渔人思乡这心。 ⑫山洞:渔人离开桃花源。无认:不必说。游衍:心情游玩。 ⑬峰壑:峰峦山沟。今:渔人重去时。 ⑭几曲:指随着溪水转了几个弯。云林:指桃花源人隐居之所。 ⑮桃花水:每年春天桃花开放时,雨水多,河水泛滥,故称桃花水。
 赏读
 开头六句袭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文意,叙写渔人步入桃花源的过程。“遥看”二句写桃花源中的美景,将陶文中富于乡土气息的描绘转化成神仙洞府式的景致。“樵客”六句也与陶文在意旨上有较大出入,他把自耕自种、怡然自得的乐土,改造成隐士们超然物外的林泉。“惊闻”二句写村人邀渔人们还家情景,与陶文相仿佛。“平明”二句写村人早起暮归的安宁生活。“初因”以下四句写桃花源中人因避乱而成仙,已与人世云山相隔,不相往来,把陶文中写的世外桃源彻底改造成神仙世界。诗的结尾写渔人因尘心未尽,思念家乡辞别桃源,与陶文意相似。
 这首诗可以看成是王维对《桃花源记》的一种理解。全诗描绘了一个桃红水绿的仙境,虽与陶文不同,但在遥隔云山不知人世的空幻色彩下,却仍然具有浓厚的田园风味,洋溢着蓬勃生机,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历代诗词精品之《桃源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几经秦。

 
 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创造了一个超越现实、富于魅力的乌托邦,唐宋诗人往往通过再创作,对桃源世界的性质、意义予以文化的阐释,其中较有名的是王维《桃源行》、韩愈《桃源图》和王安石的这篇《桃源行》。王安石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出宋诗的特色。
 前四句全翻陶诗开篇的“秦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但用了两个形象的事例来概括秦纪之乱,指鹿为马、是朝纲乱矣;大筑长城、是民心失矣。可谓扼要,还不是新意。此节新意在把桃源人称为“种桃者”——陶渊明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也没有暗示过。王安石把创造和平世界的桃源人称为“种桃者”与陶渊明诗所谓“相肆命农耕”、“菽稷随时艺”虽不尽吻合,却很有诗意。
 紧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生活。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虽有父子无君臣”句,虽然是基于陶诗“秋熟靡王税”的话,但单刀直入,提法更加明快,指出桃源世界并不否定血缘关系,它的本质在于没有封建等级制度。
 以下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主要内容,写武陵人与桃源人交换信息,各有一番感叹。记中止说桃源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诗则补足武陵人感慨——“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确切知道秦时的具体情况。
 末四句借桃源人之口对因天下无道、不断进行改朝换代的战争表示感慨。“长安战尘”指西汉末年的天下大乱、及其后的战乱频仍,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梦如痴,赔了不少眼泪,“天下纷纷几经秦”亦是发前人所未发的妙语,盖一经秦已不堪其苦,况“几经秦”耶!“纷纷”形容亦佳。
 本篇故事新咏,非为作诗而作诗。“重华一去宁复得”云云,反映出作者对圣君治世的向往,间接表现出杜诗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理想。此诗与晋唐人诗格调不同,一是重整体把握而不作具体描绘,所谓大处落笔;二是叙述往往以议论出之,并靠议论警拔、语意出新取胜。诗中“虽有父子无君臣”、“天下纷纷几经秦”等语,皆前所未道而精刻过人。

《桃源行》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间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11)。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12)。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13),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14)

 【解题】
 此诗题下原注:“时年十九。”则约作于开元七年(719)。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作《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历代文人争相摹写,然佳作不多。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云:“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王维)而造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四谓“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 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此诗按《桃花源记》原来顺序抒写,但已变换了陶诗主题,陶诗主题是对避世之人境的向往,而此诗则改为对仙境的憧憬。反映出王维早年受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
 【注释】
 ①逐水:顺水。古津:古渡口;一作“去津”,远流而去的溪水渡口。②坐:因。红树:开满红花的树。③潜行:摸索行进。隈隩(wei ao):曲折幽深。旷望:旷野在望。旋:转而。平陆:平坦的陆地。④攒(cuan):聚集。云树:形容树木高耸云霄。千家散花竹:家家都分散种着花和竹。⑤二句用《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段文意。樵客:打柴人。上句谓打柴人传告汉以来各朝名字。⑥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此处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当是附会。物外:人世之外。⑦房栊:房中窗户。喧:声音大而嘈杂。⑧二句意谓惊闻渔人到来纷纷聚集到一起,争相引领渔人回家详问原来家乡的情形。俗客:指渔人,因桃源中人以仙境自居,故指渔人为“俗客”。引:领。都邑:指居人原来的家乡。⑨平明:天亮时。闾巷:街巷。扫花:古时以扫花径表示迎客诚意。开:开门。薄暮:傍晚。⑩二句对陶渊明原诗进行了改造,意谓开始因避乱而离开人间,等到做了神仙就不再回去了。(11)二句意谓此间居人已不知有人间之事,世人也只能空自遥望云山而已。(12)二句意谓本来不疑仙境难以闻见,如今居然亲身经历,只是尘心未灭,还有思乡之念,故而离去。灵境:仙境。(13)二句意谓出洞后又觉得桃源值得留恋,不管山水远隔,还是想辞家长游。无论:不管。游衍:游乐,用《诗· 大雅·板》“及尔游衍”意。(14)“自谓”以下六句即用《桃花源记》末段文意。自谓:自以为。壑:山谷。桃花水:桃花开时雨水涨溢。不辨仙源:分不清哪里是神仙世界的桃花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