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史the history of China tea茶是中国最先发现、利用的一种饮料作物。中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业发源地。在战国以前, 中国茶的生产, 饮用, 主要流行于巴蜀地区。秦汉统一全国以后, 茶叶由西而东, 从北到南, 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国南部较快地传播开来。但是直到南北朝,茶的饮用, 还只盛于巴蜀, 荆、湘和江南一带。 中国茶业兴于唐代,特别是在中唐以后,随着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兴起, 茶叶贸易和南方茶叶生产也显著发展起来。唐朝始有研究茶的专著, 茶始立税。此时, 茶才形成为一种对全国经济、文化有较大影响的行业。 宋代由于茶叶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而政府垄断茶利、实行专买专卖的榷茶政策。宋初首先榷东南茶叶, 主要是为增加财政收入。但神宗时榷川峡茶叶, 专门用于和边疆少数民族易马,把茶叶由过去单纯为索贡取税, 进一步扩大用来为政治、军事服务。宋代这一榷制, 一直沿用到清代。 明、清是中国古代制茶技术和茶叶出口贸易有重大发展的时期。明代在生产技术上, 特别是在绿茶采制方面, 达到了中国传统茶叶生产较为娴熟的程度。清代前期和中期, 由于西方社会饮茶风盛,中国茶叶出口和茶业一度达到了最为繁荣的阶段。但至19世纪末年,由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在南亚纷纷建立茶园,也由于他们对中国及其茶业的不断侵略和摧残, 过去长期领先于世的中国茶业, 开始衰落了。 先秦茶事传说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 发乎神农”。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 相传始于 “神农时代”,其初是作为药用。巴蜀早期茶史, 现已无直接记载。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追述, 在周武王克殷以后, 封其宗姬于巴, 爵之以子, 丹漆、茶、蜜 “皆纳贡之”;并称其“园有芳蒻、香茗”, 反映至少在西周初年, 巴蜀即已开始种茶和饮茶。《华阳国志·蜀志》也称:“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葭萌是蜀人称茶的方言, 以茶命名、名地, 反映战国时蜀人对茶叶已十分崇尚。 秦汉两晋南北朝茶史 秦(公元前221)以前, 巴蜀的经济比较发展, 秦汉统一全国以后, 巴蜀特别是成都一带, 很快就形成为中国人口较多的殷富之地。这一社会经济背景, 使成都成了中国早期茶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并影响了中国茶业传播的路线和速度。 中国其他地区的茶业, 是秦人取蜀以后, 才渐次传播开来的。《荼陵图经》称,茶陵系因陵谷产茶得名,其初写读作“荼陵”。至迟在西汉时, 茶业就由巴蜀传到了今湖北、湖南一带。在东汉或三国时, 又由荆楚进一步传播到了长江下游的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 蜀人王褒在成都写了一张有关奴仆劳务的《僮约》。其中提到二项茶务劳动: 一是烹荼尽具, 二为武阳买荼。这是中国关于饮茶和茶叶贸易的最早可靠记载, 显示当时不但已有了烹饮茶叶的专门器具, 还形成了如武阳 (今四川彭山县) 和成都一类的茶叶产地及消费市场。成都是西汉人口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 手工业和商业均较发达。其时巴蜀的茶叶产地除武阳外, 还有涪陵、什邡和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县)等。所以, 当时成都不但是一个茶叶的消费中心,也是周围茶叶的一个集散中心。 三国时, 东吴的很多地方已开始种茶, 但在其都城一带, 茶的饮用可能还局限于上层社会。至两晋南北朝时,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茶业, 就逐渐发展起来。当时著名茶叶产地有: 巴东、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武昌、西阳(今湖北黄冈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茶陵、庐江 (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吴兴、永嘉等等。这些产地, 遍布长江中下游各省, 其中如宜兴和长兴的茶山, 栽种茶树很多。所以, 两晋南北朝时, 在荆湘和江淮以南, 茶叶的饮用便已相当普及, 并常作待客和祭奠之用。 中国在汉以前无制茶或茶类的记载。三国张楫《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表明在三国以前的一段时间中,巴蜀和荆湘一带,习惯以生产饼茶、团茶为主。 隋唐五代茶史 中国北方不产茶, 所以尽管南方茶叶很早和不断流入北方, 但在隋唐以前, 茶的饮用始终未形成为风俗。隋朝统一全国特别是修凿大运河后, 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也为后来茶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开元(713~741)年间, 北方大兴禅教。坐禅夜间不睡不食, 唯许饮茶, 唐肃宗下令禁酒, 民间以茶代酒, 由是北方饮茶逐渐风行各地。据《封氏闻见记》载, 当时从今山东省的邹县、历城、惠民和河北省沧县一直到陕西省的西安市, 许多城镇开办茶店, 处处都可以买到茶喝。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这一影响,也形成了饮茶的习俗, 出现了以马换茶的边茶贸易。 唐代北方饮茶的突然兴起, 推动了南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唐朝茶叶的产地, 已遍及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和岭南等地的40多个州郡。一些原不产茶的地方, 如浮梁 (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在元和年间, 一跃竟成为赣北皖南茶叶的重要集散地。 唐代南方各地所产的茶叶, 大多先集中扬州, 然后由运河或两岸的“御道”再转运京城或北方。唐代茶叶贸易十分兴旺,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销售路线或市场。如新安茶(即蜀茶), 主销今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浮梁茶主要运销关西和山东一带; 蕲州、鄂州和至德茶, 主销今豫北和晋、冀南部地区; 衡山茶专销今湖南、广西、岭南和交趾(今越南)等地: 歙州、婺州茶,一般销售今河南和河北一带。从唐代茶叶产制运销的上述情况中, 不难看出当时中国茶业的重心, 已由巴蜀东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唐代以前, 茶叶生产技术, 很少具体记载。陆羽撰写《茶经》, 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之始, 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唐代以前“荼”字借作茶, 中唐以后将荼减一横始有茶字; 过去无茶税,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开始税茶, 茶十税一;过去南方流行的以茶为礼的风俗,中唐以后普及全国, 在文人学士中还出现了茶宴、茶集和茶会等以茶相集的社交活动。所有这些不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而且使茶的生产、饮用还成为唐朝文化的特点之一, 传到了今越南、朝鲜及日本等国。 五代(907~960)时, 中国虽然陷入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但由于茶税对各割据政权都已构成一宗重要经济收入, 所以南北的茶叶贸易持续不衰。蜀、楚、南唐、闽和吴越等割据政权, 对茶叶生产基本上都采取鼓励或保护政策。如在马殷治楚期间, 湖南的茶业就有很大发展; 建茶在陆羽《茶经》中还不知名, 五代时改制研膏后, 开始作为贡茶。五代初年刊印的《四时纂要》, 详细记述了茶树的栽培管理技术。 宋元茶史 随着茶叶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宋代虽然长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但其茶业在生产和贸易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宋代茶叶产地扩大到111个州军。除去其中从唐朝茶区划出的10个新州外, 宋代茶叶产地, 比唐代实际增加了很多。在这些产地中, 特别是实行榷茶的地区,出现了很多以茶为业的农民和大规模的官营茶园。成都府路九州军二十茶场,岁产茶“一千六百十七万斤”。其中不少是年产茶叶万担以上的茶场。 宋代饮茶的地区和阶层, 较唐代也有发展。太祖初年, 宋辽开始互市; 太宗时并于宋辽边界处设置榷场, 以茶换取辽货。中原、华北一带, 除在都市中遍设茶店、茶坊外, 还有在小巷和大街上流动卖茶的摊贩。宋代茶叶贸易的发展, 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茶行这种茶商同业组织。 唐代和五代对茶的生产、贸易, 基本上是采取听民自由经营、政府课税收贡的政策。入宋以后, 开始控制茶叶产销, 首先在东南地区推行茶由官买官卖的榷茶制度。乾德二年(964), 在京师(今开封)、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汉阳、蕲口(今湖北省蕲春县)并置场榷茶。乾德三年, 又榷蕲、黄、舒、庐、寿五州茶, 置十四场。茶场负责收购园户的茶叶, 榷货务负责收纳茶商钱帛、批发茶引到指定茶场兑茶。熙宁七年(1074)以后, 又在川、峡各地广设茶场。宋初榷茶,商人只向榷货务交输钱帛, 后来边疆军粮马草紧缺,一度鼓励商人以粮草输边, 至内地偿以茶货的政策。 宋代最初制造的贡茶,名龙团凤饼;宋徽宗时, 建安各色贡茶多达五十品左右。建安贡茶的追新求异,促进了茶叶加工的发展。宋初制作贡茶, 往往杂以龙脑诸香; 即在茶叶蒸碾以后, 把龙脑切片置诸茶中或以龙脑浸水浇洒茶上再加压制。从而进一步创制了花茶。南宋时, 用以窨茶的鲜花已增加到十种左右。 元代茶政和茶叶产销, 除不重以茶易马外, 基本上沿袭宋制。唐宋崇尚的团茶、饼茶, 在宋末和元初时, 便已趋向中落。元代的“御茶”, 虽仍沿用建州团饼作贡, 但制式比宋代的龙凤茶要简化得多; 至于民间, 则一般都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说明元代时,中国制茶已转为以末茶和叶茶为主的阶段。 明清茶史 明清是中国古代茶叶生产、制茶技术由鼎盛而转向衰落的时期。明代在制茶工艺特别是绿茶制造工艺上有很大发展。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罢贡龙团凤饼, 改为制芽茶以进, 进一步推动了散茶制造技术的发展。散茶在明代是指晒青、蒸青和炒青等一类绿茶。在元代以前,主要是生产蒸青;到明代时, 普遍改蒸为炒, 炒青绿茶及其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明朝在茶树栽培技术上, 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对茶园择地、培肥管理、茶园间作等都较过去有所提高。 清代茶业的发展,集中反映在茶叶的对外贸易上。中国茶叶运销国外的历史甚早, 但茶叶的出口发展为一种正式的行业, 则始于顺治和康熙年间。清代茶叶出口, 分海陆两路。海路长期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 由广州出海经印度洋、绕非洲至伦敦再转销美欧各国; 陆路则为俄国商队所擅,主要从华北经恰克图、伊尔库茨克再运到俄国欧洲本土。另一路也即古丝绸之路由中国茶商贩运至甘肃、新疆, 然后流入俄国的中亚地区。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中国茶业也明显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自咸丰时起, 中国过去的榷茶引制日渐废止, 原来垄断茶叶出口的行商, 也为洋行所代替。清代茶叶的出口口岸, 大者有汉口、上海、福州三处, 次为广州、天津和芝罘(今山东省烟台市)三地。在这些城市中,洋商茶栈林立, 有些外商甚至直接到中国腹地茶区开厂置业或租赁民房久居, 坐收茶货。这造成了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中国南方一些省区, 一度出现的毁林种茶和废田种茶的畸形发展局面。 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在大肆搜刮中国茶货的同时,从19世纪20年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 他们也大力从中国引进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 在他们当时的南亚殖民地发展和建立茶园。至19世纪末, 随着这些新建茶园的陆续投产, 尤其在生产中不断采用了近代科学技术成果, 使中国长期占国际茶叶贸易的领先地位, 迅速被他们所超过和压倒, 从而中国清代中后期所开垦出来的茶园, 大多变为荒山秃岭。中国茶业的这种衰落局面,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才告结束, 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茶史history of China tea茶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栽培、最早利用的一种饮料作物。中国西南部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秦汉以后,茶叶由西而东,从北到南,在长江中下游和南部传播。中国的茶业兴于唐代,随着少数民族地区饮茶兴起,茶叶贸易和茶叶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宋代的茶叶已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实行专买专卖的榷茶政策。明、清是中国古代制茶技术和茶叶出口贸易有重大发展时期,特别是明代在绿茶采制方面,达到了中国传统茶叶生产较娴熟的程度。清代由于西方饮茶风盛,中国茶叶出口和茶业一度出现最为繁荣的阶段,至19世纪末,因英国等对中国茶业的摧残而衰落,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告结束,之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