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国内贸易domestic trade ofChina tea在中国国内购销茶叶的一种商业活动。 中国茶叶国内贸易始于西汉, 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当时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境内)社会上已有客来烹茶的习俗, 茶叶作为商品开始在市场上买卖,形成了一个茶叶初级市场。茶贩将这一带茶叶运到当时西南地区最大商业城市成都集积起来, 运往长安、洛阳等地, 成都成为集散茶叶的中级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 茶叶从西南逐步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广大区域, 茶叶贸易逐渐扩大。唐开元年间,北方佛教盛行,饮茶风习兴起, 中唐时, 边疆少数民族饮茶风起, 至北宋饮茶扩大到东北、华北等地区。 中国茶叶国内贸易, 主要有内销和边销两种。 内销茶 指除供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所销售的各类茶叶。中国内销茶的销售地区, 遍及各省、市、自治区, 重点是大、中城市, 工矿区和有饮茶习惯的农村。内销茶以炒青、烘青绿茶为主 (烘青主要用以窨制花茶),也有花茶(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乌龙茶(水仙、铁观音、色种等)。内销茶的销售一般分为非产茶区销售(上海、北京、山东、辽宁等省市)和产茶区销售 (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省) 两种。非产茶区销售的茶叶, 由各产茶省供应; 产茶区销售的茶叶主要是销售当地生产的茶叶, 省与省之间作少量的品种调剂。中国内销茶品种很多, 销售地域广阔, 不同地区人们对茶叶品种有着不同的要求。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省以销绿茶为主; 福建、广东两省主销乌龙茶和部分红茶; 湖北、四川、江苏等省销售绿茶、花茶; 东北、华北各省市以销售花茶为主,北京、天津两大城市花茶销售量占年销售量的90%以上, 山东、河北等省花茶销售量也占年销售量的一半以上。 边销茶 又称紧压茶, 是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这种茶叶, 原料较粗老, 由于交通不便, 为不使茶叶质变和方便运输, 经茶叶加工厂压制成一定形状, 故称紧压茶。早在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藏王)松赞干布联姻时把茶叶带入西藏。中国边疆辽阔, 大都地处高原, 气候寒冷干燥,少数民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人民多食肉乳,因而需要大量饮用浓茶, 借以分解脂肪、帮助消化和补充维生素, 茶叶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边销茶品种主要有茯砖、康砖、金尖、紧茶、黑砖、花砖和米砖等。各少数民族饮茶习惯不同, 对边销茶品种也各有所好。如蒙古族喜嗜青砖,藏族喜嗜康砖、金尖和紧茶, 维吾尔族喜嗜茯砖等。旧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边销茶生产、加工、销售严加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非常关怀少数民族的生活, 十分重视边销茶的生产和供应。80年代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五省, 形成了边销茶原料生产基地, 兴办了13个边销茶加工厂, 每年生产的边销茶基本保证了需要。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每人茶叶年消费量达5千克左右, 其他有饮茶习惯的少数民族每人年消费量也在2.5千克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