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说1908)由留日学生王焕文等人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原名中华药学会,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学会。1949年后,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分会,并成立了10多个专业委员会,会员近5000人,团体会员近50个。创办有《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药物分析杂志》、《中国海洋药物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药学》(英文版)、《新药与临床》和《中国新药杂志》等10种期刊。
中国药学会
中国药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所属的一个学术性群众团体,受中国科协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的双重领导。
中国自1907年冬季由留日学生伍晟、王焕文等发起,在东京水造桥的明乐园举行“东京留日中华药学会”成立大会。1910年后迁回国内,会址设于北京。191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年会,改称“中华民国药学会”。1935年及1936年先后在上海和南京举行了两次会员大会,改称“中华药学会”。1942年学会在重庆重新组织,改名“中国药学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迁至上海。全国解放后,1951年由上海迁至北京。1952年召开建国以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1962年及1978年都举行了年会。
中国药学会至今已有七十余年历史,曾召开过十六次年会(解放前十二次,解放后四次)和许多次学术会议,创办过《中华药学杂志》(后改称《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季刊》、《北华通讯》、《药学学习》、《南京药讯》、《西南药刊》等期刊。目前出版的刊物计七种: 《药学学报》(月刊)、《药学通报》(月刊)、《中药通报》(双月刊)、《药物分析杂志》(双月刊)、《医院药学杂志》(双月刊)、《海洋药物杂志》 (季刊) 和《新药与临床》(季刊)。前四种对国外发行。
宗旨和任务 中国药学会的宗旨是: 团结广大药学科技工作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自由讨论,为繁荣中国的药学科学事业,促进科技战线出成果、出人才,为加速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
主要工作 通过召开综合性的或专科性的学术会议,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普及药学知识,传播先进生产技术经验。根据国家经济建设、药学事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培训班、讲习班或进修班,提高会员以及药学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向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药学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国外药学科学技术团体和药学科技工作者的友好联系。
会员条件 凡是高等院校本科毕业,在研究、教育、生产、销售、医院药剂、药品检验等单位或科教组织、管理部门从事药学工作三年以上,并有一定学术水平者;或虽非高等院校本科毕业,但已具有相当于以上规定的工作经验和学术水平的中西药学科技人员,可申请为本会会员。截至1982年年底,会员计有13,893人。
组织机构 中国药学会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理事会民主推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休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责。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都设有本会的分会,许多地区和市正陆续建立分会。各级分会受同级科学技术协会和医药管理部门或卫生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同时接受上级学会的业务指导。
学会设有七个分科学会,即: 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药剂学会,药物化学学会,抗生素学会,药物分析学会,生化药物学会,药理学会;一个分科学会筹备组:药学史学会筹备组。各分科学会设立委员会,负责主持本科各种学术活动和面向基层专业人员的科普工作。各地分会根据各自条件需要,适当设立相应的分科学会和学组。此外,本会尚设有普及与教育委员会、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等。现任会长蔓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