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栗种质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栗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ofchestnut

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 在栗生产和育种上有利用价值植物的总称。栗属(Castanea)在全世界作为经济栽培的除原产中国的板栗外, 还有分布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日本栗,分布于南欧、地中海地区的欧洲栗, 以及东北美的美洲栗(木材、丹宁原料超过坚果利用)。中国的栗属资源中, 还有野板栗、茅栗和锥栗及胶东和辽东半岛分布的一种日本栗变种。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 原产中国。在中国分布很广泛, 但主要产区集中在黄河流域的河北、山东和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江苏等省。板栗坚果品质最优, 含糖量高, 涩皮易剥, 某些炒食型品种大小适中, 果皮美观, 熟食甜而香糯, 栗属各种间能相互授粉结实, 加之长期栽培、驯化和选择, 其种质十分丰富, 无论在熟期、大小及刺苞形态上均有多种不同性状。估计全中国栗品种有300个以上。
由于气候、立地条件、栽培历史、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 形成了华北的炒食栗(甘栗)及太湖流域的菜食栗两大类型。江苏、安徽、湖北、浙江若干著名品种产地人工栽培驯化程度高, 多大果型良种, 华北原实生树产地多中小型果。特异资源在山东、江西先后发现有垂枝型栗俗称盘龙栗;球苞刺束退化型个体, 称绣球栗、花盖栗;成熟球苞红色的山东红栗,坚果有特殊香味的称桂花栗。在实生苗苗圃中, 能见到早实、直立、开张、节间粗短、枝叶速生等多种性状类型的个体, 人工选优潜力大。
板栗树体抗病力强。美洲栗、欧洲栗因栗胴枯病、墨水病的蔓延, 损失很大。欧美诸国多引种板栗作为抗病育种的种质资源。
野板栗(Castanea sp.) 叶型与栽培板栗不同,果型偏小, 坚果重一般不过3克, 形成雌花容易, 球苞常成串着生, 分布北限为秦岭、淮河一线。有面积达66.7公顷的群落(甘肃天水), 植株如不经砍伐也可长成小乔木, 但一般多形成灌木群丛状。本种很可能是现今栽培栗的原始种,具与栽培种最近的亲缘关系,可作为育种的亲本材料。其雌花串状, 早实等性状遗传力强。主要分布于秦岭、伏牛山、大别山、苏皖栗区。如甘肃武都、天水, 陕西宝鸡, 河南洛宁、罗山,安徽广德、舒城, 其中果型较大的有商品价值, 是就地改接建园的良好砧材。但有无矮化效果尚无定论。
茅栗(C. seguinii Dode) 小乔木(见图)。形似野板栗, 但不同点是叶型、刺苞、坚果更小, 叶背少星毛,呈鳞腺状,总苞瘦, 刺束相对细长。坚果重0.7~1.0克,食用价值不如野板栗。树体易衰, 少有成高大乔木,分布于秦岭、大别山、庐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南的广大山地丘陵, 分布北限较锥栗宽。垂直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上, 野板栗与茅栗在称呼上极易混淆, 造成记载和应用上的混乱。两者能杂交结果, 故在两者分布的交接地带, 有自然杂种类型存在。茅栗不能用作板栗砧木,一般表现为不亲和。
锥栗(C. henryi Rehd. et Wils.) 高大乔木,主干通直, 大部作用材树。 总苞内只一坚果,熟食较板栗香。 性喜暖湿,分布以淮河为北界。 于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浙江南部至福建北部有经济栽培,以
日本栗(C. crenata Sieb. et Zucc.) 原产日本、朝鲜, 枝芽微红, 芽体小而圆。叶狭长,黄绿色,苞刺细长, 坚果有顶尖, 子叶叶肉白色, 涩皮厚而韧性差, 不易剥离。实生苗结果早, 适应于沿海、较暖湿气候。现约有100个品种,过去全部来自实生优株的偶然选择, 古老品种有大正早生、乙宗、银寄等。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抗栗瘤蜂育种需要, 推广新培育的良种有如筑波、丹泽、伊吹、石鎚、金华、岳王、利平等。利平栗为〔日〕农土田见已从中国栗和日本栗的杂种实生苗中选得。30年代, 日本已从华北引进大量板栗种子, 从实生苗中选得一批良种, 如傍士栗。
朝鲜栗(C. crenata var. dulcis Nakai) 日本栗的一个变种, 分布于朝鲜半岛, 中国辽东和胶东半岛亦有分布。朝鲜黄海北道免山郡选出的若干优株,其中免山60号为抗栗瘤蜂资源。
中国辽宁省的丹东、凤城、宽甸栽培的丹东栗是日本栗系统中坚果品质较好、较耐寒的一类, 年产量由不足2000吨上升至7000吨。流传于山东文登、荣城一带的朝鲜栗, 当地称文登栗或水道栗, 为20世纪初由民间交往中自朝鲜带入。较丹东栗更适于沿海环境, 其耐寒力及品质次于丹东栗, 不耐华北内陆初夏干燥高温气候。丹东栗、文登栗均已进行实生选优并推行无性系良种化栽培。
日本栗与板栗的嫁接亲和力因品种而异, 但一般较差, 生产、育种实践上或用各自的实生共砧, 或用二者的杂交种。
欧洲栗(C. sativa Mill.) 原产南欧、西亚一带,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苏联高加索地区均有自然分布。树体高大、刺苞、坚果特征近于日本栗, 涩皮不易剥离,品种有Paragon、Numb、Lyon、Marrone等,本种适合地中海区气候条件,抗栗疫病和墨水病能力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大幅度衰退。特别是暖湿地带不适于作经济栽培。为改变欧洲栗树体高大、晚实低产等缺点, 培育出的欧洲栗与日本栗的杂交种, 有Marigwule、Bournetle等, 其中Lpharra、Marki的嫁接苗在意大利种苗市场已有销售。
美洲栗(C. dentata Borkh) 原产北美,大乔木,坚果较欧洲栗小。本种原是美国东北部优势种, 20世纪初受到栗疫病的危害, 已被列为美国濒危资源。20世纪初, 美国特地从中国、日本搜集种质资源, 进行以抗胴枯病为主要目标的育种。
北美的美洲栗资源尚有矮生栗(C. pumila Mill.)雌雄花序离生, 每总苞内仅有一枚坚果, 曾为抗栗疫病育种材料, 另一种是它的近缘野生种丛生栗(C. al-nifolia Nutt.), 丛状灌木, 可分布于海拔1200米高处, 有可能利用为矮化资源。板栗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开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国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已建立国家板栗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栗种质资源90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