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李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李华1898—?

广东兴宁人
曾任广东教育厅督学,中山大学教授等职。著有《化书宋齐立作论证》、《范缜—南北朝反佛斗争中最伟大的唯物论者》、《蛙的宗教》(寓言)、《印度思想之一般的特质》等。
原名:白华
笔名:一枝、果垂
日名:木村哲夫

李华约715—约774

唐散文作家。字遐叔,赞皇(今河北元氏)人。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天宝中,任监察御史,累转侍御史、礼部、吏部二员外郎。安禄山占长安,陷入,被署为凤阁舍人。平乱后,从轻贬官,复起任至吏部员外郎,后卒于家。其文体温丽,立论大抵源于《五经》。与兰陵萧颖士齐名。曾作《元德秀碑刻》,经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相模写,号为“四绝碑”。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李华

逝世人物:李华(1909—1981) 中国百科年鉴(1982)第29页


李华

李 华
李 华
戚再玉主编
乐德卿主编
上海时人志第44页
上海市工界人物志第5页
李华

李华715—766

字遐叔,赵州赞皇 (今河北元氏)人。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后任监察御史时, 弹劾不法,为权贵所忌,调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尝任伪职,乱平后贬杭州司户参军。与萧颖士齐名,主张为文应“尊经”、“载道”,以改变文风,是唐代古文运动先驱之一。所作《吊古战场文》情词哀痛、惨恻动人,为后世传诵。其诗内容充实,亦有一定成就。原有集三十卷,已佚。后人辑有《李遐叔集》。

☚ 苏涣   岑参 ☛
李华

李华715—766

字遐叔,排行三。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天宝二年(743),中博学宏词科。授南和尉,历秘书省校书郎、伊阙尉。天宝十一载(752),入朝任监察御史。改右补阙。安史之乱起,为叛军所俘,受伪职。乱定后,贬杭州司户参军。肃宗上元二年(761),授左补阙,加司封员外郎,以病不赴。代宗广德二年(764),入李岘幕,擢检校吏部员外郎。广德三年因病去官,隐居楚州。大历元年(766)卒。李华为唐代著名古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华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全唐诗》存诗一卷,《全唐诗续补遗》补诗二首,《全唐诗续拾》补诗一首,断句二。《旧唐书》卷一九○、《新唐书》卷二○三有传。事又见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梁肃《为常州使君祭李员外文》、《唐诗纪事》卷二一等。

☚ 苏涣   岑参 ☛

李华约715—约766

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先驱。与萧颖士齐名,并称“萧李”。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二年又登博学宏词科。曾官监察御史、右补阙。安史乱中被叛军俘虏,接受伪职,任凤阁舍人。乱平,贬杭州司户参军,遂屏居江南。后官至检校吏部员外郎,因病去官,客隐山阳,大历初卒。原有《李华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索引:李华,遐叔。

李华

(李)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萧) 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新唐书》本传)

李遐叔 《杂诗》,虽不足以上继陈伯玉、张子寿之 《感遇》,要亦正声雅奏也。《咏史》诗大有合于开元、天宝中事,似非无为而作,恨用事多沓拖耳。然如咏杨仆伐朝鲜曰:“岛夷非敢乱,政暴地乃偏。得罪因怀璧,防身辄控弦。三军求裂土,万里讵闻天!”说尽边臣邀功生衅之弊,岂有感于青海之役耶? (贺裳 《载酒园诗话》 又编)

其诗清而博雅,无损于古; 《杂诗》及 《咏史》诸作,亦嗣宗、景纯之亚也。(丁仪《诗学渊源》卷八)


李华 - 可可诗词网

李华

李华(约715—约774),唐代诗人、散文家。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官至监察御史,因弹劾不法,为权贵所嫉,徙右补阙。安史之乱时,长安陷落,曾受伪职。乱平之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起用,官至检校吏部员外郎。因病去职,客隐山阳,勒子弟务农。李华以文章著称,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反对骈文,倡导古文,开中唐古文运动先河。亦工诗。其诗以写景见长,如《春行即兴》、《仙游寺》等。《咏史》诗怀古思今,颇具深情。

有《李遐叔文集》传世。《全唐诗》存诗29首,编为一卷。

李华715—766

散文家。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十一载(752)任监察御史,曾因弹劾过杨国忠党羽,改任右补阙。又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后擢为检校吏部员外郎。以风痹去职,客隐山阳。
李华与萧颖士同为唐代著名古文家,亦能诗,《春行即兴》以写景见长,为历来称颂的佳作。《咏史》十一首借古讽今,寄托颇深。《全唐诗》收其诗二十九首,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下》、《新唐书·文苑传下》。

李华

李华约715-约774

唐代著名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擢第,中宏辞科。天宝十一载(752),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桉不桡,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徙右补阙。安禄山反,上诛守之策,皆留不报。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风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身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上元(760—761)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痺,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大历(766—779)初卒。华以文名于时,与兰陵萧颖士友善。所作《含元殿赋》、《吊古战场文》当世及后世皆有名。尝为《鲁山令元德秀墓碑》,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模写之,号为“四绝碑”。存赋六篇,除上两篇外,尚有《言毉》、《望瀑泉》、《哀节妇》、《木兰赋》。《含元殿赋》和《吊古战场文》是大赋,《言毉》是赋体寓言,也属大赋。《望瀑泉》、《哀节妇》、《木兰赋》则是抒情小赋,形式精美,但比较缺乏特色,不及大赋的成就高,著文集10卷,行于时。今有《李遐叔文集》,为后人所辑。

☚ 李观   李远 ☛
李华

李华715—774

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中,历任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安禄山之乱起,华为右补阙,曾上诛守之策,不报。玄宗入蜀,百官解散,华母在邺,欲间行载母以逃,为禄山所得,伪署凤阁舍人。乱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后擢检校吏部员外郎,以风痹去官,隐居山阳。大历初卒。
李华提倡古文,反对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与萧颖士齐名,时称“萧李”。他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认为“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其赋今存6篇:《含元殿赋》、《言毉》、《吊古战场文》、《望瀑泉》、《哀节妇》、《木兰》。《含元殿赋》洋洋三千余言,不事华靡,也不刻意铺排,堆砌典故,风格平正,文字畅达。《吊古战场文》在构思和表现方法上更富于创造性,是他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对后来的文赋有颇大的影响。李华亦有诗名。今存诗大多为古诗。《咏史》1首,《杂诗》6首,显然继承阮籍、陈子昂的传统,或借古讽今,或比兴寄托,大抵针对当时腐败政治。其七绝《春行寄兴》更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 杜甫   萧颖士 ☛
李华

李华715—774Li Hua

唐代文学家,字遐叔,赵州赞皇人(今属河北)。天宝中仕于朝,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获,被迫受伪职,乱平,贬官。后以风痹去官。李华是著名的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提倡古文,主张以“五经”为泉源,反对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其代表作为《吊古战场文》,用感伤的色调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写得“文词绵丽,精采焕发,实可追配古之作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华亦有诗名,组诗《咏史》、《杂诗》继承阮籍、陈子昂的传统,或借古讽今,或托物寄兴,抒发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慨。七绝《春行寄兴》更是传诵的名篇。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 祖咏   王昌龄 ☛

李遐叔文集

☚ 文忠集   李遐叔文集 ☛

李华

李华715——766

字遐叔,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二年举博学宏词,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为权贵所嫉,除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受伪职。乱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后擢检校吏部员外郎,以风痹去官,隐居山阳(今江苏淮安)。晚年奉佛,不甚著书。天宝时,李华与萧颖士齐名。李华爱奖士类,许多士人因之而得名。李华主张道为文本,文切实用,务反时文陋习,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是唐朝“文章中兴”的开启者。对韩柳亦有很大影响,是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其为人称道的《吊古战场文》,极力描写战争严酷,人民罹难的惨况,借古讽今,低沉伤感。总的来说,他的风格是笔意纵横,辞气峻急。有后人辑《李遐叔文集》4卷传世。

☚ 高适   萧颖士 ☛

薰文试友/四绝碑

☚ 仆爱其才   薰文试友 ☛
李华

李华(1926—1986年)

武山县洛门镇李家阴湾人。1952年参加工作,同年11月在甘肃行政干校学习。1953年3月,调武山县水利科,先后任县水利科副科长、水利部副部长、水电局副局长。1964年,调天水地区水电局,历任水保科科长,机械队队长、设计队队长等职。1981年,回县任水电局副局长。后任政协武山县委员会委员。曾当选为县第三届、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科技协会会员。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2月,县委、县人委决定引聂河水上东梁山。10月,李华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在一无先例、二无资金,三无技术的情况下,依靠群众力量,土法上马,勘察测量,定线路、定设计施工方案。至1957年6月,修成跨越24条深沟,穿过4座树林,越过100多米悬崖峭壁,全长60多公里的傍山渠道——东梁渠。将聂河水引上东梁山,灌溉万亩良田,结束了千百年来东梁山无水的历史。中央、省、地、县对李华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1956年至1960年,曾11次受到国务院及省、地、县的奖励。1958年,被评为甘肃省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959年,评为全国劳模,应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庆观礼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 马儒英   蔡绍佗 ☛

李华715~766Li Hua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Works: Text of Lamenting the Ancient Battlefield,Rhapsody of Palace of Hanyuan,etc.

李华715—766

唐散文家。字遐叔。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因在安禄山陷长安时受职, 贬官。擅长古文,和萧颖士齐名。《吊古战场文》颇有名。有《李遐叔文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