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济世之雄才,想干一番经天动地的事业,可是既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也得不到同僚的赏识。他感到孤独、苦闷,内心的郁积往往发而为诗,这首《月下独酌》就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诗分为三层。前四句为第一层;五至八句为第二层;第九句至最后为第三层,一层一个转折。
第一层开始,点明环境是在花间,傍随着诗人的只是一壶酒而已。当此芳春时节,有明月、美酒、鲜花,对酒当歌,看花赏月,这是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赏心乐事,李白应该感到很惬意了,可以开怀畅饮了。然而诗人并不感到愉悦,因为“独酌无相亲”,这里突出了一个“独”字,是贯串全诗的感情线索。李白写此诗时,唐玄宗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朝中群小当道,排斥贤能,环顾四周,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满腔心事,向谁诉说?于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百无聊赖中,他把明月作为知己,举杯相邀,权且当作三人,相与共饮,以破岑寂。
第二层是由离奇的幻想回到清醒的现实。月虽美好,毕竟不会饮酒;影虽亲密,毕竟只能随身存在。既然如此,那就暂且将他们拉过来临时作为友人,趁此良辰美景,及时行乐吧。
第三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又转进一层,仍然将月与影作为知心朋友,认为月与影都是有知的,“行乐”的表现方式就是歌与舞。歌舞也好,行乐也好,都并不能说明李白内心的轻松愉快,恰恰相反,只是表现了他对“骅骝拳跼不得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他自己“一生傲岸苦不谐” (同前)的感慨。
可惜的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所以只是“暂伴”为友,李白不能满意,于是,“永结无情游,相邀邈云汉”。“无情”,意为忘情,忘却世俗之情。他要和明月结为摆脱庸俗世情的朋友,脱离现实社会,一同到理想的太空仙境去遨游。
总的说来,这首诗反映了李白缺乏知已的苦闷、孤寂心情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这是他傲岸不群、牢落不偶的性格的写照。而这一切都寄情于月,诗人愿与之永远同游于太空。
万物都是诗人的奴隶或朋友,无情者皆有情,天上地下任其驰骋,任其痛快抒情。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场面一下便热闹起来了。独饮喝闷酒一下就变成了朋友聚会,仿佛让我们听到了碰杯喧哗的笑声。诗人的想象真是海阔天空,信手拈来就是妙笔。月是诗人的朋友,将其人格化已是早期诗歌创作的一大特征,但是,将影子也当做朋友本篇却是首创。不过我们要看到诗人妙想的背后,在似乎快乐的心灵深处其实潜藏的是孤独无语的痛苦,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诗应该是作于长安失意之后(有人认为作于天宝三年春天),“宫中妒杀人”的深切感悟之后,诗人才真正感到了孤独。原来高层政局、官场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可以让自己尽情贡献自己的才能,也并非坦诚直率就能大济苍生,实现理想。杜甫是了解李白的,他在《梦李白之二》中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诗人是孤独的,京城没有他的位置。然而我们看到的李白的确不是悲天悯人,只知道抱怨的人,而是即使心情苦闷也能自我排遣,并且找到适合自己性情的方式痛快排遣。这就是本篇不同寻常之处。
即使他知道月和影都是空幻,不能成为知心朋友,但在难以找到知音的现实中,还不如虚幻的朋友来得真实,可以寄托。于是诗的结尾处再发妙想,要和影子、月亮永远自由地遨游在太空,化苦闷为无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