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曹集铨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曹集铨评 曹集铨评诗文集辑校本。魏曹植著,清丁晏辑校。丁晏(1794—1875),字俭卿,一字拓堂,号石亭居士,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举人,咸丰中官内阁中书。生平笃好郑玄之学,于《诗》笺、《礼》注研讨尤深,手校书籍极多,有《颐志斋丛书》二十二种。《清史稿》卷四八二有传。《曹集铨评》十卷,成书于同治四年(1865),第十卷末附有《逸文》。此书取明万历休阳程氏刻本作底本,校以明张溥《百三家集》本,又用《文选》及唐宋类书所载曹植之文相参校,注明文字异同,择善而从,订正原本不少误字,校勘堪称精审。在辑佚方面也所获颇多,与程、张二本相较,仅有题可标者就增出近三十篇,至于所辑之残章剩句更不在少数。对于一些存疑的作品也能加以考辨,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善哉行》“来日大难”一首,《铨评》云:“此篇张无之。《乐府》三十六、《御览》四百十均作古辞,程误收入,《提要》已加驳正;惟《艺文》四十一引为植作,今姑存之。然细味意,乃汉末贤者忧乱之诗,似非子建作也。”态度严谨。但由于丁氏查书未遍,也存在着漏辑的情况,如严可均《全三国文》所辑曹植文《上九尾狐表》、《萤火论》,又如《一切经音义》引植《宝刀赋》:“丰光溢削”、王楙《野客丛书》二九引植诗“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等等,皆有待于增补。此外,有些衍文也未加删除。作品题下间有小注,注文除考订题目文字外,主要为读者提供有关此题本事或写作背景方面的资料。书眉又加有评语,对作意、作法等表明自己的见解,其中部分不无参考价值。书后附录有史传、年谱及集说,为读者研究曹植提供方便。有同治十一年(1872)金陵书局刻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7年出版了叶菊生校订本,此本订正了原书的不少误字,但删除了部分眉批,实不足为法。 ☚ 王粲行年考 曹集考异 ☛ 曹集铨评 曹集铨评(清)丁晏辑。附史传、历代评论、年谱。有叶菊生校订,文学古典刊行社1957年6月版本。 ☚ 曹子建集 曹子建诗笺 ☛ 曹集铨评 诗文别集。十卷。魏曹植撰。清丁晏编纂。刊于同治年间。 曹植,字子建。生于汉初平三年(192年),卒于魏太和六年(232年)。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曾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王”。少有才华,颇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曹丕、曹睿相继为帝,备受猜忌迫害,忧郁而死。诗、赋、文均有相当成就,现存诗八十余首,较完整的辞赋、散文一百余篇。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后来的辑本很多,《曹集铨评》是在前人的辑本的基础上纂辑而成。 《曹集铨评》,十卷。卷一至卷三,赋四十五篇。卷四至卷五,诗七十五篇九十七首,及若干遗句,其中乐府诗四十八篇五十五首。卷六为颂、碑、赞、铭。卷七为章、表。卷八为令、文、七、咏。卷九为论、说。卷十为诔、哀辞。卷十后附有《逸文》。附录部分有本传,及丁晏编《陈思王年谱》、《集说》(诸家评论)等。 曹植的诗歌创作,以二二○年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抒发自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理想和抱负。如《白马篇》,写“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志士形象,表现对壮烈事业和英雄生活的憧憬。《𫛫𫛫篇》以不息的江海、展翅的鸿鹄,对比小水坑游动的𫛫𫛫和篱笆间游戏的燕雀,斥责唯利是谋的小人,并抒发“远怀柔九州”的抱负,洋溢着“猛气纵横浮”的进取精神。这类内容的诗还有《名都篇》、《薤露篇》等。前期少量诗篇也写汉末战乱的现实感受。如《送应氏》二首,写东汉皇都洛阳于战乱后“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的残破荒凉景象及诗人内心的激动,其中“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两句,同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王粲的“出门无所见,白骨敝平原”(《七哀诗》其一)描写颇似,有较深现实意义。上述两类内容的诗,同诗人“生于乱、长于军”经历密切相关。前期诗歌中,尚有不少描写邺城安逸生活的诗篇,如《斗鸡》、《公宴》、《侍太子坐》等,写游乐宴享之事,“但美遨游,不及世事”(谢灵运《拟邺中集序》),是诗人早期邺城生活的真实写照。 后期诗歌,主要反映其在受压抑境遇中,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慨、哀怨。同时暴露了统治集团内部骨肉相残的情形。最有代表性的是《赠白马王彪》。诗前小序说作于黄初四年(223年),其年五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俱往京师“会节气”。曹彰在京师突然死去,曹植和曹彪于返途中,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令他们同行、同住,曹植“意毒恨之”,“愤而成篇”,以赠别曹彪。诗用章章蝉联的轳辘体写成的,感情辗转相因,一层深于一层,动人心弦。表现这类内容的诗还有《野田黄雀行》、《吁嗟篇》、《七哀》、《杂诗》六首等。《野田黄雀行》是写一个侠义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了一只黄雀的故事,诗中以黄雀上遇鹞鹰,下逢罗网,来比喻他的好友丁仪、丁廙被曹丕所杀,侠义少年则代表了诗人渴求自由的理想。《吁嗟篇》以“转蓬”自况,对自己屡遭迁徙,多次改封的惨遇发出了痛苦的呼号。《七哀》使用以夫妇比君臣的手法,诉说自己被长时间弃置勿用的苦闷。《杂诗》六首,除一、六两首外,其余四首大抵是后期之作,内容大都表现时光流逝而自己无所作为的悲哀。集中还有相当数量的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桂之树行》等。这类诗虽不乏“忧患之辞”,但其中的“列仙之趣”也是不可否认的。 曹植的诗脱胎于汉乐府,同时也吸取了汉末古诗的艺术成就,在表现手法上、语言的运用上都有所创新。钟嵘评其诗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比较恰切地概括了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的诗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最高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集中所存辞赋四十余篇,数量居汉魏作家之首。其内容或为纪事,或为述志,或为咏物;取材广泛、篇制短小,富于抒情性,无汉赋辅排堆砌的特点。较有名的赋有《洛神赋》、《鹞雀赋》、《蝙蝠赋》等。《洛神赋》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诗人渡洛水时,巧遇洛神,两情相通,但由于“人神殊道”,洛神含恨赠珰而去……。诗中写洛神的美,极为细腻生动,对洛神的眷恋之情,写得极其缠绵悱恻,读来颇为感人。《鹞雀赋》是一篇寓言赋,通篇四言,较有特色。 曹植的散文,较完整者近百篇。前期的《与杨德祖书》文笔锋利、意气纵横,陈述了作者希望“戳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宏大志向,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后期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抒吐自己受限制的愤懑,以及渴求建功立业的心情,写得辞情慷慨,感染力极强。散文名篇还有《与吴季重书》、《髑髅说》等。曹植的散文与其诗一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 曹植的诗文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三十卷,至北宋末散佚。今传有南宋嘉定六年刻十卷本,题名《曹子建集》,包括赋四卷、诗一卷、乐府一卷、文四卷。此本流传很广,但讹误疏漏处很多。明代又有卷数不同的刻本,如舒贞刻十卷本,薛应旗刻四卷本,张溥刻二卷本,均名《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校注本有,清代丁晏的《曹集铨评》、朱绪曾的《曹集考异》和近人黄节的《曹子建诗注》。《曹集铨评》是一个以校勘为主,兼有评注的校注本。丁晏以明万历休阳程氏刻本为底本,用明张溥本和《昭明文选》加以校定,又参考各种类书,收辑佚文,补正缺漏,是较为完善的本子。另外,这个本子还为读者提供了许多资料,如《逸文》汇集了诸本所不载的曹植的评论,又根据史传及诗歌编定了曹植年谱等。此本校勘较为精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许多地方对异文只是标明异同,而未加别择;有的虽进行了剪裁去取,却又不尽恰当;甚至误入的衍文也没有删除。《曹集铨评》有清同治间金陵书局刻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一九五七年出版了叶菊生校订的排印本,删去了刻本中的部分眉批和附录中的部分内容。 黄注本共收诗七十一篇,其它传讹者、误入者、疑存者、断落不完者、及后人复增者均不录。黄注分三个部分。题下小注,主要是解题,对诗作的背景进行分析,提供材料,这是第一部分。对名诗字句的注释文字集中在诗后,如果是《文选》选过的诗,则先录李善注,后加黄节补注,分别用〔李善曰〕和〔节补注〕标明;没有李善注的,便直接加注,这是第二部分。最后一部分附在字句注文之后,是引各家的评论;或加“节按”二字,下面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全诗作出诠释评价。这个注本征引丰富、考证严谨,很有参考价值。《曹子建诗注》有《蒹葭楼丛书》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叶菊生校订本。 曹集铨评诗文评注。原三国魏曹植(192—232)撰,清丁晏(1794—1875)评。植有《曹子建集》已著录。晏字俭卿,一字拓堂,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举人。咸丰(1851—1861)中官内阁中书。平生性嗜典籍,著述甚富。是书为丁氏感于《四库全书》所著录曹植集十卷不为全备,因据明万历休阳程氏刊本,用明张溥刻本和《昭明文选》加以校订,又参考各种类书,收辑佚文,补正缺漏,附逸文一卷。是较为完善之本,有同治间金陵书局刻本。一九五七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编辑部又以丁氏金陵书局本诸多讹误,不尽适当等由,出版叶菊生校订本,为较好通行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