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普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普贤pǔ xián(字)韩贤,北齐人,拜建州刺史。 普贤pǔ xián(字)宋琼,后魏人,孝子。 普贤 普贤佛教菩萨名。梵语音三曼多跋陀罗的意译,亦意译为遍吉。四大菩萨之一。其说法显灵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专司理德。其塑像骑白象。 ☚ 文殊 真武 ☛ 普贤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译,亦译为“遍吉”。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并称,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专司“理德”,文殊为左胁侍,专司“智慧”。其寺院塑像多骑白象。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神佛諸界部 > 三乘 > 普賢 普賢 pǔxián 菩薩名。梵文音譯爲“邲輸跋陀”,亦作三“曼多跋陀羅”,亦譯爲“遍吉”。與文殊菩薩分别爲釋迦佛的右脇侍和左脇侍。普賢司理德、定德、行德,文殊司智德、證德。寺院塑像,普賢乘白象,文殊駕青獅。我國佛教徒以峨眉山爲普賢的道場。晉·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入法界品》:“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爲上首。”《探玄記》十八:“名中先標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釋有三義:一、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也,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門也;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甚深之意,深廣一對故。”參閱《法華義疏·十二·普賢菩薩勸發品》。 普贤 普贤梵名“邲输跋陀”或作“三曼多跋陀罗”。或译曰普贤、或作遍吉,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相对,同为释迦胁侍。居佛之右侧,半跏趺坐,骑象,著宝冠。密教中普贤形象多为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花,上有剑,右手伸掌。 ☚ 文殊 观世音 ☛ 普贤 普贤亦称“遍吉”、“三曼多跋陀罗”。代表德行,传说他有延命之德,发过十大弘愿,因成为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者,尊号为“大行普贤”。其学得于行,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所以普贤好象,常骑六牙白象。形像为手执如意,坐于莲台,而莲台安于白象背上。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安放铸铜普贤骑白象一尊,成为普贤的代表法像,峨眉山为其说法道场。 ☚ 文殊 地藏 ☛ 普贤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译。又译“遍吉”。佛教菩萨名。释迦牟尼佛右胁侍。专司“理”德。相传四川峨眉山为其显灵说法道场。塑像多骑白象。 普贤pu xian【佛教】Samantabhadr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