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春秋战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Chunqiu zhanguo我国古代史上时代的名称。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前256年被秦灭为止,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周敬王44年),为春秋时代。它因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其时间跨度大体接近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周王室衰微,权力中心下移,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激烈, 曾先后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个霸主。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之语,终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制走向衰亡,逐步瓦解的时代。战国,是从公元前475(周元王元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时期,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而连年战争,一些中小国家纷纷为魏、赵、韩、齐、楚、燕、秦七个大国所兼并。刘向 《战国策·叙》总结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 兄弟不向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 千乘之国王,敌侔争权, 盖为战国。”历史学家遂用战国名这一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确立的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革并取得辉煌成绩的时期。 ☚ 元旦 达 · 芬奇 ☛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前770年~前221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后期称“战国”,时间从前770年~前221年。平王东迁后,周天子虽然仍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但势力日益衰弱。各诸侯国日益强大,逐渐形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他们纷纷在中原争霸称雄。春秋时期,沿黄地区势力较强的国家有:秦、晋、郑、宋、卫、鲁、齐等国。春秋末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改变了大国争霸的格局,中国历史进入七雄对峙的战国时代。七雄之中,地处黄河流域的有:秦、韩、赵、魏、齐。在长期的七雄对峙斗争中,秦国通过变法,力量不断强盛,从前278年开始进行灭六国的统一战争。至前221年最后灭齐,统一了六国。 春秋战国chūn qiū zhàn guó时代名。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称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周元王以后至秦统一称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元·吴莱《读〈战国策〉》:“春秋战国之际,齐失霸,晋次之,惟南方之楚最大,与二霸相出入,秦则眇然一变于西戎,终之吞二周,并六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