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新疆出血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新疆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是由蜱传播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于中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荒漠牧场。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出血。
病原体是一种虫媒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Q圆形或椭圆形颗粒,直径约85~105nm,存在于急性期患者血液、死亡患者肝、脾、肾与淋巴结、疫区绵羊血液与媒介体内。本病毒对新生的小白鼠、大白鼠、金黄色地鼠等具有致病力;可在乳鼠脑、地鼠肾、小白鼠肾、乳兔肾等细胞与鸡胚卵黄囊内繁殖传代。对豚鼠、家兔、绵羊、恒河猴等动物可致轻型或隐性感染。本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使其灭活,而在低温下较稳定。50%中性甘油中在-10℃以下可保存6个月以上,真空干燥后在4℃可保存数年。病毒对乙醚、氯仿与去氧胆酸钠均敏感,低浓度甲醛可使其灭活,但保持良好的抗原性。患者于发病后一周左右出现中和抗体,至两周达高峰,可保持5年以上。于第10~19病日出现补体结合抗体,至第2~3月达高峰,以后以低水平保持5年以上。病后免疫持久,疫区居民多有隐性感染。
本病以散发为主,偶有小爆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于4~6月。疫区的绵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受染后有6 ~12天的病毒血症,但无症状,羊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可高达20~50%。此外,山羊、牛、马、骆驼与塔里木兔亦可成为传染源。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亚洲璃眼蜱是本病的主要媒介,病毒可经卵传代。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在屠宰、接羔、剪毛、抓绒时可通过皮肤伤口感染本病;急性期病人血液也有传染性,可引起接触者与医院内感染。此外,可因喝生羊奶而经消化道感染。
本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与脆性增高,引起皮肤、粘膜与全身各组织器官充血、出血,尤以胃粘膜为严重;各体腔出现蛋白性积液,后腹膜胶冻样水肿,肺水肿与蛋白尿等; 肝、肾上腺和脑垂体等实质性器官变性与坏死,但肾脏病变不明显。
潜伏期多为5~7天(2 ~10天),突然起病,出现畏寒、发热、衰弱无力。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等,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面、颈与上胸部皮肤潮红,软腭、颊粘膜与眼结合膜充血。自第2、3病日开始,先有软腭和颊粘膜出血斑点,继而上胸、两腋下、背部皮肤出现出血斑点,且逐渐增多;部分病员有小量鼻衄、重症者可发生腔道出血,如便血、呕血等,尤以胃出血为多。危重病例可出现尿血。在退热前后,各种出血症状加剧。部分病员于第5病日前后发生低血压甚至休克。发热持续5~7天,退热后无少尿期和多尿期。病程平均10~14天。病情轻重不一。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多正常;白细胞总数下降,中性粒细胞有核左移现象,部分病例出现幼稚型细胞;淋巴细胞增高或减少,常可发现异型淋巴细胞(占白细胞分类的3~29%),多出现于第7~10病日。血小板减少,出血与凝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多数病员尿内出现程度不等的蛋白,少数病员可有红细胞、白细胞与管型。本病病死率高(10~70%),死亡多发生于第7病日以内,死因主要是胃出血、休克、肺水肿、心衰等。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殊表现和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放牧史、蜱咬史),结合血象和尿液检查所见。早期血液病毒分离、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可资确诊。
治疗应抓好“三早、一就”(参见“流行性出血热”条),给予以补液为主的综合疗法。宜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注意防治休克、大出血、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于病程早期注射特异性高效价丙种球蛋白、恢复期血清或当地居民血液可能有治疗作用。
部队的预防工作: 主要应熟悉本病疫源地的分布和范围,进入疫区时须做好个人和集体防护措施,防蜱叮咬、防止接触感染等。

☚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
000092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