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霍姆林斯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原苏联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文系函授部。曾参加原苏联卫国战争,战后回地方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学教师、教务主任、校长、区教育局长等职。1947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4年。在长期教育工作实践中,认真研究教育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有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一生共撰写40多本专著,600多篇论文等。主要教育著作有:《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由于工作成绩卓著,曾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曾当选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在教育上,重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统一性原则。认为德育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德育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完满实施。认为智育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其主要目的发展智力,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积累知识。在进行智育时要重知识、重能力、重运用。教学中要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认为劳动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同时又指出劳动不能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要,否则就会成为令学生厌恶的事情。帕夫雷什中学为保证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创建了较完备的劳动教育基地,设立的职业证书制等对苏联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 马卡连柯 巴班斯基 ☛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乌克兰共和国功勋教师。1918年9月28日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5年,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在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卫国战争胜利后重返教育岗位,先后任中学校长、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1947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从此他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20多年中,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3700多人。由于他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实验,使帕夫雷什中学不仅成为苏联的优秀学校,而且被看做当代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他一生撰写了41篇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小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苏霍姆林斯基逝世后,苏联教育部和乌克兰教育部分别编选了5卷本和3卷本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文集》。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SuhuomulinsijiСухомлинский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у前苏联教育家。出生于农民家庭。1948年至去世前,一直担任著名的实验学校——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是一位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潜心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自成体系的教育家。一生当中写下了大量的教育和文学著作,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深入探讨了儿童个性发展的问题,把家庭教育放在了教育的首要环节,并对母亲在教育中的责任做了论述,认为母亲首先应对孩子进行感情教育,要从小培养孩子怜悯、爱护、关心、尊敬他人的情感。首创学前班,为6岁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创造了良好开端。其学前教育主导思想是让儿童在快乐中认识周围世界、发展智力和审美能力。这一主导思想对近年来中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著作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家长教育学》等。 ☚ 弗洛伊德 列乌申娜 ☛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Suhuomulinsiji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出身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在7年制学校毕业后,上过一年制师资培训班,17岁开始做小学教师。以后通过函授学习,毕业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校长和区教育局长等职。他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获得乌克兰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2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其论文有600余篇,主要著作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巴甫雷什中学》、《个性全面发展教育诸问题》等。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苏联影响很大,苏联教育部长罗柯费耶夫称他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的培养必须通过全面和谐的教育来进行,全面和谐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他指出:“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一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而在这种和谐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就是道德”,它决定着学生内心世界的活动与发展的方向。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该有德育的意义,学校的一切活动只有贯穿着道德丰富性这一条主导的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系统研究了儿童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相应地总结出一整套对青少年一代进行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德育中,重视对人们进行高尚的爱情教育。提出把人的自然情欲升华为纯洁的爱情、升华为一种多给予少摄取,以满腔热情去待人并从中获得幸福的教育原则;他认为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人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他指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儿童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美育的任务是通过对美的认识,确立美的品质,“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劳动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和集体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 凯洛夫 论语 ☛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Сухомлинский苏联教育家。长期担任帕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在从事实际工作的同时,对一系列教育和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主张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青年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甫雷什中学》等40余本专著和小册子。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生于乌克兰。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一直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1957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79—1980年)。 ☚ 麦克里兰 奥苏伯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