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主义
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苏非一词阿拉伯语意为羊毛,因信奉者身穿粗羊毛织衣以示俭朴而得名。产生于7世纪末期。既以《古兰经》的某些经文为依据,又接受新柏拉图主义、印度瑜伽派等某些外来思想。初期阶段的主要特征为守贫、苦行和禁欲,以示对倭马亚王朝宫廷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倾向的不满和消极抗议。信徒穿白色粗羊毛外衣,不作每日5次礼拜,而是孤独冥想和长期守夜,对外部世界漠不关心。8世纪中叶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以神秘主义为特征,宣传神秘的爱、泛神论和神智论思想,奉行内心修炼,沉思入迷,以致与安拉合一。代表人物有拉比阿 (810年卒)、比斯塔米 (875年卒) 和哈拉智 (922年卒)等。该学说传播于北非、西班牙、中亚、伊朗、印度和东南亚各地。11世纪时,发展到第三阶段,以安萨里(1059—1111) 将神秘主义纳入伊斯兰教正统教义为特征。安萨里原系正统派神学家,晚年成为苏非派神秘主义的代表,将各种传统的、“唯理论”的和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以综合,并引入到正统信仰之中。12世纪以后,各种苏非派教团的出现,成为发展的第四阶段。历史上著名的苏非派教团有: 卡迪里、里法伊、毛拉维、沙兹里、巴达维和比克特西等。他们的活动遍及整个伊斯兰世界,某些教团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教团的出现,又创建了一套修道制度和称为“迪克尔”的宗教仪式。修道处所称为札维亚、拉比塔或罕加等。在波斯,其成员被称为德尔维希 (苦行僧),教团首领被称为谢赫、巴巴或辟尔。13世纪,在西班牙和波斯,苏非派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走上了“一元论”道路,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与神完全融合一体。主要代表人物为伊本·阿拉比(1165—1240) 和鲁米 (1207—1273) 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