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wenhua dilixue
是研究人类文化事物与文化现象起源、发展、分布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间关系的科学,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科,也称狭义的人文地理学。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它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个方面。前者指历史文化遗迹、建筑物和构筑物、聚落形式等,后者指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艺术、思想和心理等。
文化地理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5个方面:
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无论作为文化精神要素的语言、宗教、思想、艺术、技术、社会风俗,还是作为文化物质要素的建筑风格和聚落形式,还是作为文化精神要素载体的民族,都有一定的发源地,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在空间不断传播。有两种传播形式: 一是由源地向外扩散,叫展开式传播; 另一是接受了思想和技术的个人或集团随着他们的迁移活动把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文化带到新的地方,这叫位移式传播。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文化传播便不会停止。
❷文化的空间相互作用。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源地、不同特色的两种文化在地域上相互接触会发生文化质变现象,或两种文化混合产生一种新兴的文化,或一种文化被另一种势力强大的文化所同化。如我国满族社会风俗与汉族社会风俗接触,结果满族的社会风俗习惯被人数众多的汉族所同化。
❸文化生态。主要是研究人类文化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一方面自然环境要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活动,如某些大山、大河的屏障作用,使其成为某些方言和地方风俗的分界线,在生产力低下、交通条件困难的古代,这种情况极为明显。另一方面存在社会文化与环境因素相适应的文化生态。如日本旧式房屋为木结构式,是与湿润、多地震、多森林木材环境的适应,再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是与干旱、缺少木材环境的适应。文化生态现象还表现为人文环境的逆向反应,在陕北一带,环境色彩以单调的黄色为主,人们更喜与之相对立的更鲜艳的红色和绿色。
❹文化区域。这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有三层含意:文化特征的均质区域;具有相同文化属性的人所占据的特定空间;在空间客观存在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文化区具有垂直与水平两种结构形式,前者表现为文化系统→文化综合体→文化特征的联系;后者表现为核心区→主导区→周边区→外层区的联系,反映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空间分布。
❺文化景观。这个概念1952年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它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的,是自然和人为要素的综合,是经过人类社会改变而获得新特征的景观。它是一个地区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景观有两方面表现。一是在视觉上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体,如由住宅、公园、街道、商业中心构成的城市文化景观,由绿洲、种植园、耕地构成的农业景观等,另一种是人们感觉到的一种气氛,如音乐、思想、观念等。文化景观具有继承性,它不是某一时期的产物,而是历史进程的结果,它的研究涉及文化起源、传播、变异等多方面问题。
19世纪欧洲地理学家为文化地理学的产生积累了许多观点并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如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曾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并且致力于种族、语言和宗教方面的研究,他系统阐明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他十分重视文化的空间传布。E·汉恩关于农业发展与聚落史区域研究,都为文化地理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1909年德国O·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形态”的概念,认为景观既有它的外貌表现,在它的背后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力量。文化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开始,要追溯到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的工作。他继承了O·施吕特尔的思想,主张用文化景观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的特色,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文化要素通过“地球表面的烙印”确定其区域特性。1941年他又把文化地理学的领域扩大到非物质文化方面。文化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民族地理学、语言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均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学科的研究都涉及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
人文地理学的分科。研究人类文化事物和现象的起源、分布、变动及其同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间的联系。它和社会地理学有密切的关系,故有时合称社会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着重各种类型社会形成的地理条件、行为和区域分布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