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拔帜易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拔帜易帜 【出处】: 《史记·淮明侯列传》: “〔韩信〕选轻骑二千人, 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 必空壁逐我, 若疾入赵壁, 拔赵帜, 立汉赤帜。’” 【故事】: 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东下井陉, 攻打赵国。赵王和主将成安君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军队,抵挡汉军。韩信派人探听了赵军的虚实后, 就带领军队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半夜时,韩信选轻骑兵二千人, 叫他们每人拿一面红色的旗子, 埋伏在赵军营垒附近的山林里, 吩咐他们一看到赵军全部出动追击汉军时, 就乘虚突入赵营,拔掉赵国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韩信布置好以后,又故意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背水列阵,与赵军正面交战。激战了一会儿,韩信佯装败退。赵军不知是计,果然全部出营来追击汉军。这时, 埋伏在赵军营垒附近的二千汉军, 立即冲入赵营, 把赵国的旗帜全部拔掉, 换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一见, 情知中计, 十分惊慌, 再也无心恋战, 兵士四散奔逃,韩信、张耳回军掩杀,大败赵军。 【意思】: 拔掉别人的旗帜, 换上自己的旗帜。帜: 旗帜; 易: 变换。一般用来比喻推翻别人, 自己取而代之。 【古例】: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
拔帜易帜拔掉对方旗子,换上自己旗子。多比喻取而代之。西汉初年,大将韩信与张耳率军攻打赵王歇。韩信定下计谋,率领部分兵力背水布阵,另挑选两千名轻骑兵从小路插到赵军营地。与赵军交锋后,韩信佯装放弃鼓旗逃跑,赵军全盘出动追击汉军,汉军轻骑兵趁机深入赵营,换赵王旗为汉王旗。赵军前方激战未能取胜,回到营地看到遍地都是汉旗,不禁军心大乱。汉军大举进攻,将赵军打得落花流水,赵王歇也被活捉。(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拔帜易帜[拔旗易帜];原封不动○拔帜易帜bá zhì yì zhì比喻取而代之:全城已~|那是~的时候。也说〖拔旗易帜〗。 ●原封不动yuán fēng bù dòng保持原样,不加变动:要么~,要么拔帜易帜|原来的领导班子~地留下来了。 代替 代替代(~人;代换;顶代) 替(替代;~班;~工) 折过 顶名 顶挡 另见:调换 替换 事物 工作 责任 代替的人 ☚ 代替 接替 ☛ 拔帜易帜成语。拔掉敌方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比喻取而代之。《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同佯)弃战鼓,…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 拔帜易帜bá zhì yì zhìhand down one flag and plant another—replace; take sb’s place 拔帜易帜bá zhì yì zhì拔去他人的旗,换上自己的。比喻取代他人。take sb.’s place, replace sb. 拔帜易帜bá zhì yì zhì拔掉敌方旗帜,换上我方旗帜。比喻战胜敌人,取而代之。《史记·淮阴侯传》:“信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拔帜易帜韩信归附刘邦,被刘邦拜为大将,并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挥师东进,很快占领了魏国和代国,又东下井陉,攻打赵国。 拔帜易帜bá zhì yì zhì拔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比喻取而代之。 拔帜易帜bázhì-yìzhì〔连动〕 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萆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拔帜易帜bá zhì yì zhì拔:拔掉。帜:旗帜。易:换。即拔掉别人的旗帜,换上自己的旗帜。比喻取代顶替,改变性质。《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