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辽南高跷秧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辽南高跷秧歌 146 辽南高跷秧歌流行于辽宁南部营口、盖县、海城、大石桥等地。是东北地区诸秧歌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踩高跷表演是它最显著的特点。表演程序是: 1. 开场 (搭象; 搭叠罗汉)。2. 跑大场 (混场)。花形图案有:“龙摆尾”、“穿十字梅”、“挂斗”、“走浪头”等。3.清场(压鼓一对表演小场和头跷表演备马、鞭挂等)。4. 小戏:如“小放牛”、“杀江”、“断桥”等。高跷秧歌的人物安排是:头跷(武丑),二跷(武旦),渔翁 (老生), 老(彩旦),渔、樵、耕、读、许仙、 白、青蛇、傻公子及一般上、下装 (上装为女角,下装为男角)。高跷秧歌是通过走相、稳相和鼓相及各种手巾花的表演变化体现其风格特点的,当地概括为“稳中浪”。伴奏乐器是唢呐和打击乐。典型曲牌有:《句句双》、《柳青娘》、《大姑娘美》、《五匹马》等。 ☚ 出子秧歌 上装 ☛ 辽南高跷秧歌 辽南高跷秧歌辽南高跷秧歌是流传在辽宁省的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当地百姓中有 “喇叭一响,浑身发痒; 锣鼓一敲,乐得蹦高” 的民谣,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它的钟爱之情。
街趟又称“街荡”、“街浪”、“过街楼”,它是在街道行进时表演的群舞。 架象也称“搭象”、“起象”、“上象”,寓意“太平景象”,象征吉祥。是表演叠罗汉的群体造型。 大场是集体表演的群舞,又分为“圈大场”和“走花场”两部分。圈大场时,头跷带领全队在激越欢快的唢呐声中跑碎步绕场起舞,只见众人或舞鞭磕跷,或甩髯挥棒,扇花、绢花满场翻飞,五彩缤纷,充分体现出辽南高跷秧歌泼辣火爆、炽热红火的艺术特色。圈大场后紧接走花场,即在快速地行进中不断变换各种队形图案,摆出各种难度很大的造型。不时地还穿插表演如“别蛤蟆”、“乌龙绞柱”等技巧,将演出气氛推向高潮。 小场是表演富有情节性、戏剧性的舞蹈节目,也是最受群众欢迎的表演形式。它包括单人场、双人场、3人场和多人场。其中双人场,以一旦一丑表演反映男女爱情生活。表演以丑逗旦为核心,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趣味。 辽南高跷秧歌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称“叫鼓、亮相”,它是舞蹈表演的精髓,贯穿在表演的全过程。丰富的鼓相,使舞蹈表演起伏跌宕,动静鲜明,营造出更为热烈欢快的气氛。 ☚ 秧歌 陕北秧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