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京
遗址位于今内蒙古宁城县,中京兴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 (1007),原为奚王牙帐所在,辽宋澶渊之盟后,契丹为了便利与中原地区交往,征集众多燕云地区迁来的汉族工匠,利用宋朝所纳岁币,修建陪都——中京。经20余年的修建,景福元年 (1031),中京成为塞北的军事重镇。中京又称大定府,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方圆15公里,东西长4. 2公里,南北3. 5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部分组成。外城城墙残高4—6米,宽11—15米,西墙保存尚好,南墙遗址有两个高近6米的夯土堆,疑为瓮城。城中布局严谨,中央有一条宽近60米,长1. 4公里的大道,道旁有排水系统,城内建有民居、市场、作坊、庙宇、署衙。外城是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区。内城为官宦住地,内有官署,屯兵地。皇城在内城之中,呈方形,有宫殿、仓禀等建筑,为契丹皇族聚居区。中京城内建有祖庙及招待宋以及各国使者的驿站。辽实行“实以汉户” 之策,大量汉族人被移置中京附近,以便管理,汉人大量增加,促进中京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使中京的地位仅次于上京。辽朝后期,辽帝常在此居住,中京为辽政治中心之一。辽天祚保大二年 (1122),中京被金军攻陷,辽亡。金改中京为北京路大宝府。元称大路。明初,设大宁卫,永乐后,中京城逐渐荒废。